|
|
南宋城门复原图(江山胜概楼)
温州网讯 温州朔门古港里的2号沉船是什么材料做的?三具人骨是哪里人?两宋时期的古城门楼长什么样?作为2025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合作发展大会“重头戏”,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于昨天上午举行,会上发布了一系列重磅成果,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略那个“一片繁华海上头”的千年商港惊鸿一面。
新发现五代至北宋早期岸线
发布会现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介绍了朔门古港考古的最新发现。目前已基本完成一年主动性发掘任务,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新发现五代至北宋早期岸线,补齐了朔门古港岸线年代序列的缺环。
在朔门瓮城东侧发掘中,考古人员揭示了疑似北宋馆驿的平面布局遗迹,确定了南宋至明清出城道路与居住区的边界;利用街区整治契机,在朔门街中部南侧85号民居试掘时,揭示了早晚两期城垣基址(分别为五代至两宋时期与元末明清时期),以及城外散水、道路遗迹,为该段城墙走向确立了坐标。
2025年考古工作中,新发现一处南宋中晚期至元代瓷片堆积带,瓷片以青黄、青灰和粉青釉色为主,器型以碗为主。该瓷片堆积带南侧是排水沟,可见当时人们用瓷片填充路面。这一发现填补了朔门古港遗址瓷片堆积带的时代空白,也印证了温州港历来是龙泉窑青瓷走向世界的起点港。
古港2号沉船在整体提取运输过程中,考古人员在船前段下方的瓦砾地层内意外发现上千枚铜钱。这批铜钱堆放相对集中、排列整齐,年代为唐宋时期,品种丰富,大多数带有使用痕迹,足以说明北宋早中期温州朔门古港的繁荣,以及当时贸易交换的频繁。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两个硕大的北宋石碇,推测为古代大海船靠岸时所用的停泊工具。
三具人骨很可能都是“本地人”
如果能在朔门古港遇见一位宋朝温州人,他会长什么样?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模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团队的分子考古综合研究,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朔门古港遗址出土了几具人骨,我们选取其中3具进行分析,提取并测序了DNA。”文少卿介绍,经性别判定,这3具人骨均为男性,“这让大家对这三位古人的身份更加好奇——他们是本地人,还是外来者?”随后,团队对人骨展开基因组研究。
基因测序结果给出了答案:这三位很可能是地地道道的“温州本地郎”。他们的遗传成分与如今浙江、福建沿海人群最为接近,从父系遗传角度看,进一步印证了其本地族群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具人骨保留有完整颅骨,团队结合颅骨高精度扫描数据与基因信息,成功为两位古人“复活”了面容——一名是51岁至60岁的中年人,一名是18岁至19岁的少年。
为还原当时温州人的生活环境,文少卿团队还对遗址多个场景采样分析。在一处样本中,发现了水稻、核桃、梨树、桑树等作物遗迹,由此可一窥北宋时期温州粮食、水果、蔬菜多元化的生产景象。更有趣的是,团队在2号沉船的一个船舱内,检测到清晰的“山药”信号;而文成“糯米山药”已有近千年栽培历史,或许如今温州人吃的山药,与千年前古人食用的正是“同款”。
一把宋代“尺子”还原古城
知道了古港的人和物,古港本身又长什么样呢?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戚红年团队,扮演了“历史建筑师”的角色,他们的工作,就像在完成一幅巨型、复杂的立体拼图,而最关键的第一步,是找到当年那把“失落的尺子”。
这把尺子,便是宋元时期温州地区通用的“营造尺”。团队反复推算遗址中城墙、门道的尺寸,最终“破译”出其长度约为269毫米。有了这把“标准尺”,零散的考古数据瞬间转化为可解读的建筑语言。
此后,团队结合考古遗迹、文献记载(如《永嘉县志》中提及的“谢公楼”),并参考《清明上河图》等同时代画作的建筑样式,启动数字重建工作。首先精准复原的是望江拱城门及城楼:唐代时,城门为“双门+谯楼”配置;到五代至宋元时期,演变为单门结构;南宋时为防洪防御,又进一步加固。
在此基础上,北宋“谢公楼”、南宋“江山胜概楼”两座标志性城楼,在电脑中“重获新生”。从穿斗式木构、拱券门洞、四阿顶等宋式工艺,到砖石材料、“孔雀石”装饰的门道,每一处细节均有考古或文献支撑。最终生成的逼真效果图,让今人得以一睹“舟楫云集、城楼巍峨”的古港盛景。这项研究不仅让千年古城“复活”,更为温州地区古建筑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依据”。
2号沉船是杉木做的
“目前遗址现场残存7个完整船舱,船头残存半个船舱,船体保存状况较好。船体木材上可见大量用捻料封护的钉孔,船板接缝处也留有大量拼缝捻料。”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实验室与科技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昊介绍,2号沉船埋藏于瓯江江边,处于饱水环境,为评估其保存状况,团队对全船进行系统取样。
经科技分析,2号沉船主要以杉木为原料,辅以柏木和樟木。团队主要通过检测木材的最大饱水率、中位数含水率等指标,对其保存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沉船捻料研究也取得突破:通过无机物分析、红外光谱检测,确定捻料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由红油、石灰、麻纤维、动物胶制成,工艺复杂,印证了古代造船防水技术的精湛。
“捻料的常规制作工艺多为红油加石灰或海蛎子灰。”王昊补充,此次在2号沉船捻料中发现了石英痕迹(天然黏土杂质),由此可判定当时制作捻料使用的是石灰,而非海蛎子灰;而麻纤维、动物胶的存在,进一步说明其工艺的复杂。
针对沉船的饱水特性,保护团队制订了“整体提取—喷淋加固—缓慢干燥—表面封护”的系统方案:搭建保湿工作棚与立体喷淋系统,采用PG2000溶液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逐步渗透填充,搭配木质支撑体搭建、防病抑菌监测等措施,确保古船稳定保存,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从造船原料到古人“画像”,从宋代“营造尺”到古城风貌……这些发现证明,朔门古港绝非史书中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世界级贸易枢纽。历史的帷幕已揭开一角,未来,这座深埋温州城地下的“时间胶囊”,还将解锁更多千年秘密。
来 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最新成果发布
为两位“温州本地郎”“复活”了面容
北宋谢公楼、南宋江山胜概楼“重获新生”
记者 谢施琦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