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21日,温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
蒋文广 摄
发布会上,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府办主任吴曙光通报2025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实施情况。
在今年民生实事项目的谋划与实施过程中,温州总的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选准选优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经过广泛征集市民意见、认真梳理候选项目、专题研究反复论证,最终由市“人代会”票决产生了明眸皓齿、乡村共富、全民健康等十方面民生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二是坚持落实落细
坚持把财政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民生实事,建立“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措施、一抓到底”机制,逐项分解任务指标,细化进度安排,明确验收标准,确保各项民生实事扎实有序推进。
三是坚持办实办好
始终坚持进度与质量两手抓,落实常态化跟踪督办,推动民生实事项目“早建成、早投用、早见效”。
截至10月,十方面60项民生实事平均进度达99%,其中50项已提前完成。具体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
回答了记者提问
▼
近年来,温州全民健身氛围越来越浓厚,特别是“浙BA”的成功破圈,更是让温州的全民健身有了一个现象级的“流量入口”,请问今年温州在推动体育民生实事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市体育局党组成员 、二级调研员 张文伟:
2025年,温州大力实施“两个1500”体育类民生实事项目,即新改建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1500个、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508场。目前,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已超额完成。体育场地建设也已达99.5%,11月底前将全部完成。下面我简单介绍下这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是开展体育场地设施惠民工程建设。温州积极盘活城乡“金角银边”,利用闲置地、公园绿地、桥下空间等,因地制宜新改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包括百姓健身房、足球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国球“进社区进公园”、三人制篮球场等1500个(如在鹿城区利用山地公园用地打造了集游泳馆、羽毛球场、健身房于一体的黄龙山体育公园;在瓯海区利用闲置地打造的新兴项目——匹克球基地),为群众健身锻炼提供了更多、更优的体育场地设施。2024年底,全市体育场地面积已达31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7平方米,全省排名前列。今年,温州将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
二是精心组织群众身边赛事活动。结合温州传统民俗和群众喜爱、基础深厚的篮球、足球、羽毛球、龙舟、广场舞等健身运动项目,先后举办了第18届市运会、全国乡村龙舟大赛、长三角健身操舞赛、第十届全民运动大会和元旦健身跑等赛事活动,特别是浙BA篮球赛火爆出圈,预选赛和城市争霸赛场场爆满,全民健身再掀热潮。支持体育社团、乡镇(街道)、村社开展村跑、村运、村BA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赛事活动1508场,线上线下参与总人数超300万,让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走进村社、办在百姓身边。2024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6.63%,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为94.8%,全省排名前列。
下一步,温州将继续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持续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创新开展体育赛事活动,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打造“人人爱体育、人人会体育、处处可体育”充满活力的运动之城。
校园安全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温州在提升学校安全防范设施方面,具体推进了哪些工作?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倪彤:
校园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底线。温州自2023年起,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GB/T 29315-2022)相关规定,连续三年将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纳入民生实事,系统性推进校园安防升级。
截至2025年10月,温州已完成1002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总投入达1.11亿元,覆盖城乡各类学校,惠及近百万师生。建设过程中,温州严格对照国家标准的“总体防范、人力防范、实体防范、电子防范、安全防范系统技术”五大核心要求,聚焦校园出入口、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实验室等安全事故易发区域,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防护体系:
物防上,升级围墙、防护栏等实体屏障,配齐应急照明、消防器材等防护工具,筑牢物理安全防线 ;
技防上,安装高清监控、智能门禁和一键报警装置,实现报警即时响应,提升安防科技赋能水平 ;
人防上,配强专职安保人员,建立校门实名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强化实战处置能力。
通过系列建设,温州校园安全防护实现两大转变:一是从被动应对突发事件,转向主动预判、提前防控的治理模式;二是从单一领域、单一环节的分散防护,升级为覆盖校园全方位、全流程的全域治理体系。
下一步,温州教育系统将持续深化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聚焦“人防、物防、技防”等领域,重点推进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风险隐患动态排查、应急处突队伍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基础条件,增强巡防监控精准度、应急处置时效性与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全力守护师生平安健康,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近年来,温州的“老年食堂”“智慧养老”等话题均受到广泛关注,今年以来,市民政部门在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林慧:
今年以来,温州民政部门以建设老年友好城市为总牵引,紧扣新时代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聚焦“照护有保障、助餐有温度、风险有兜底、人才有储备”四方面关切,做好以下民生实事工作:
第一,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为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106张,任务完成率达124.2%。安装智能化终端设备15381个,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达42.6万人次。同时,构建“前端有硬件、中端有平台、后端有服务”居家安全全链条守护体系,通过“数字画像”为每位老年人定制差异化告警阈值,实现居家风险精准识别与多源传感器联动响应。截至目前,智慧化平台累计告警32.7万次,一键呼叫3.3万次,联动救援3.9万次。
第二,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水平,新增老年助餐57.3万人次,助餐点113家。目前,全市共有老年助餐点1348家,不断探索提升老年食堂长效运营能力,动员慈善力量、爱心企业和乡贤积极参与助餐服务,今年新募集善款和物资超890万元。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运营模式,逐步形成村社自主运营、养老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承办、专业餐饮企业社会化经营等多元主体运营体系。为保障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开展老年食堂管理专项治理。推动助餐点转型为集养老、社交、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第三,筑牢养老风险屏障,实现全市7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市陆续开展老年人意外险投保工作,目前已为全市93.38万名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投入财政资金2239万元,实现7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
第四,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双持证”护理员1196人,任务完成率达148%。组建复合型师资团队,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操”“养老护理+应急救护”一体化培训体系,将先进照护理念与急救、意外处置等实用技能相结合。针对偏远地区短板,加大培训资源倾斜力度,强化居家护理、慢性病照护等实用技能推广,深化心肺复苏、常见创伤急救等核心救护能力培训。
下一步,温州民政部门将全面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围绕“服务跟着老人走”目标,拓展多元化为老服务场景,让温州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温州每个县(市、区)均设有结直肠癌和城乡妇女“两癌”筛查机构,请再介绍下相关情况。
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郑云蒸:
为了能够早期识别发现癌症,今年温州接续实施了2项癌症筛查项目,分别是“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和“城乡妇女‘两癌’筛查”。截至10月底,已累计开展结直肠癌筛查28.02万人、宫颈癌筛查5.96万人、乳腺癌筛查6.16万人,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发现癌前病变2209例、确诊癌症269例。一些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的发现,不仅挽救了群众的生命,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方便群众参与上,力求“省心、省力、省钱”。已将结直肠癌筛查服务网点覆盖到全市220家基层医疗机构,“两癌”筛查则设立了147家筛查诊断机构,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并通过社区、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让群众“找得到、懂得透、愿意来”。同时,初筛服务均由政府免费提供,对于结直肠癌初筛阳性需要进一步做肠镜检查的居民,政府还给予专项补助,切实降低了群众的就医成本。
第二,在提升筛查质量上,严守“规范、精准、专业”。制定了统一的筛查标准和规范,并投入大量精力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化、标准化培训。今年以来,仅结直肠癌筛查就已组织12场培训,覆盖644名医务人员;“两癌”筛查也组织了多场专项培训,确保每一位操作人员都持证上岗、每一个环节都规范运作。此外,特别注重质量控制,开展了超200次的专项指导,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可靠。
第三,在做好后续服务上,强化“顺畅、快速、闭环”。为所有筛查阳性的居民建立了绿色转诊通道,确保他们能够快速获得后续诊疗服务,实现“筛查”与“诊疗”的无缝衔接。同时,还建立了专门的随访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已完成13万余人次的随访,及时了解他们的诊断治疗进展,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形成了从筛查到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闭环。
下一步,市卫健委将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把癌症筛查这项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努力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为推进健康温州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