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12868|回复: 0

温州三垟湿地,竟是明朝“榜眼王”王瓒的福地

[复制链接]

1

主题

7

回帖

4

积分

嫩笋

积分
4
发表于 2025-11-6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瓒,温州历史上“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

他是明朝榜眼,在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为官长达30年,在翰林院、国子监及礼部任职,官至礼部左侍郎,钦命追赠礼部尚书(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他两任国子祭酒,四典礼部会试,撰修国史,侍讲经筵,著作众多,对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学冠一时,四海师模”。

从东南一隅的一介布衣,到中央朝堂的礼部官员,自有贵人相助。
image.jpg
▲王瓒像

应氏慧眼识才 恩师倾囊相授

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永嘉华盖乡人(现属龙湾永中街道)。

他出身贫寒,若论考学路上遇到的贵人,非三垟湿地应氏和永嘉凤南书院创始人朱墨癯莫属。

据《歧海锁谈》记载,年少时王瓒到三垟湿地卖盐,船就停在湿地内应氏家旁。
image.jpg

由于晚上天寒,王瓒取岸上的稻秸取暖,结果稻秸堆倾倒。当晚,应家主人梦到,稻秸堆被龙所坏,第二天早上起来去验证,果然看到塌陷的稻秸堆,就大声问是谁干的。王瓒当时还在,但不敢应声。再三诘问,最终知道是王瓒,来自龙湾水潭一带的王氏后人。应家人见王瓒一表人才,聪颖过人,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且一路助他读书考学。

这户应姓人家,就是第一个迁入三垟湿地的家族。1234年,正是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国灭亡。据《应氏宗谱》记载,应姓自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从福建迁居温州,1234年迁入仙垟。

一边是老丈人的护航,一边是大才子的培养。

这里就不得不提他的第二位伯乐——永嘉布衣状元朱墨癯(1438—1519)。朱墨癯年轻时赴京赶考,考官非常欣赏他的答卷,甚至喜欢到带回家反复阅读,结果第二天忘记带回,导致他名落孙山。于是,朱墨癯意绝功名,回到永嘉办学,创立了凤南书院,到周边地区网罗优秀人才。王瓒便是他的得意门生,在凤南书院三年,文才大进,为考取功名打下了基础。

明弘治八年(1495年),33岁的王瓒考中举人。第二年春,中进士第,试一甲二名(榜眼),授榆林院编修,开启了他的仕途。

刚正不阿进谏 公开支持"继统不继嗣"

王瓒为官刚正不阿,清廉正直,不畏强权。

他曾向皇上提出“举直错枉”的奏章,列举“宦官宫妾”之事,暗讽宦官刘瑾。刘瑾是明武宗的近侍宦官,弄权在朝,他不满王瓒对自己的抨击,假传皇帝旨意严加斥责,幸得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的援救,王瓒一度被降职为国子司业。

明武宗执政时多次出关“边防”,有时逾月不返,且下旨征取犒军银一百万两,供巡边时所需,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此,忧国忧民的王瓒上疏力谏,请武宗即日回銮返京并取消犒军。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他没有子嗣,其堂弟明世宗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位。这时发生了历时三年之久的“大礼议”政争。

世宗想尊称亲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朝廷宰相杨廷和等人的反对。同为温州人的张璁当时中进士不久,认为世宗是继统,并非继嗣,即帝位后称自已的父亲为皇考,是理所当然,便上疏请尊兴献王为皇考。

虽然张璁后来官至首辅,业居嘉靖朝之首,但彼时还只是个官场新人。他之所以敢于上书反对,就得益于王瓒在背后大力相助。王瓒不仅支持张璁的看法,还将这个想法向朝中同僚宣传,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却因此遭到了杨廷和等人的猜忌,被贬往南京。

嘉靖三年,王瓒殁于家,卒年六十三岁,钦命追赠为礼部尚书,赐谥文定。嘉靖皇帝在谕祭王瓒文中,称他是“惟尔瓯邦硕彦,先帝名臣。笃志匡正,纯心为学。驰声甲第,擢秀词林。”

主修府志传典 为人亲和显德

王瓒虽在朝为官,但始终心系家乡。

弘治十六年(1503),温州知府邓淮邀请在家守制的王瓒主持编修府志。王瓒对家乡志籍非常熟悉,而且在此之前有篡修《大明会典》的经验,便欣然接受重任,历时六月完工,共22卷。

明代十分重视对全国和地方方志的编修。明代流传至今的方志有近千种,但佳志极少。而王瓒的这部弘治《温州府志》既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记载着温州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变迁,以及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其中特别是关于温州历史上的农作物生产记载,以及有关自然灾害,农业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
image.jpg
▲弘治《温州府志》

温州学者胡珠生盛赞王瓒“史德,史识和史才堪称第一流”,“开创‘书目’专卷,化繁为简,同类合并,设立词翰、人物等专卷;各类章目前叙后评,为总纂所作史论,论点鲜明,识见卓越,堪称承前启后的佳作”。

虽然身居高位,对温州修志贡献巨大,但他对人非常和善,对乡人尤其如此。

《歧海琐谈》记载了另一小事。王瓒每次告假回乡,都会设宴邀请邻里乡亲父老,与他们同乐抒怀。在一次宴请中,他发现一位邻居面有忧虑之色,经询问得知是因为王瓒家新盖的楼房影响了邻居的居住。王瓒听后并未生气,反而表示理解,并在第二天就命家人拆除了楼房。

这种态度与价值观,也许多少受到了应家家风的影响。应员外祖上曾捐粮赈灾受到朝廷立碑嘉奖,至今应宅祠堂中还保留着一块明天顺三年(1459)圣旨碑供人瞻仰。

参考资料:

应氏宗谱

《王瓒集》张卫中

《温州古代史》胡珠生

《明代三朝循臣王瓒》章方松 曹凌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703804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11-7 06:00 , Processed in 1.9848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