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一段“家长记录儿子写作业全程,效率提升三倍”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中,来自温州市籀园小学的傅同学,在镜头前完成作业的效率大幅提升,原本耗时近三小时的作业,如今仅用一小时就能完成。
受“学习博主”启发
尝试用视频记录孩子学习过程
傅同学的母亲王女士说,孩子目前就读于温州市籀园小学四年级,平时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常出现“坐姿不稳”“单脚踩椅”“脸贴桌面”等小动作。一份10分钟可完成的口算练习,他往往要拖上1个小时,效率一直不理想。
“我们平时心态比较平和,但陪写作业时难免会催促几句。”王女士说,受到网络“学习博主”的启发,夫妻二人决定尝试用视频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初衷是留存成长片段,为孩子留下一份有趣的童年记忆。
拍摄之初,傅同学因性格腼腆不愿出镜。经过沟通,父母向他说明该账号将作为他的独立账号,未来如有收益也会归入他的“小金库”,孩子这才同意。
令人惊喜的是,自第一次拍摄起,傅同学在镜头前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小动作明显减少,专注度显著提升。“过去要写两三小时的作业,现在一小时就能完成,连阅读任务也能一并做完。”王女士欣慰地说。
首条视频发布后,傅同学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截至目前,该视频已收获超15.4万次点赞。王女士会从评论区挑选一些网友鼓励和支持的留言,念给孩子听。听到这些温暖的留言,傅同学虽然略带羞涩,但更多的是感受到满满的开心——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也成了他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
王女士表示,只要孩子愿意,他们会将这份独特的成长记录一直继续下去。
从“被看见”的约束
走向“要精彩”的自觉
孩子在镜头前的写作业效率为何比平时高这么多?
温州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授周奇指出,这一现象诠释了心理学中的“被观察者效应”:当个体感知到自己处于被关注状态时,会主动调整行为表现。
在平时书写场景中,孩子置身私密领域,注意力易被周遭事物分散。由于拖延的代价仅为父母的催促,这种成本尚在可承受范围内。而镜头介入彻底改变了行为逻辑:当书写过程被置于公共视野,每个分心动作都可能成为被记录、被传播的素材。这种无形的社会评价压力,构建起比亲子监督更强有力的约束场域,促使孩子主动收敛散漫,聚焦于当下任务。
周奇肯定该方法短期见效的同时,也发出警示:依赖外部监督虽缓解表象却未触及根源。长期实施可能导致“表演式学习”——唯有在观众注目下才愿投入,削弱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
为促成外驱力向内生动力的转化,周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把握教育契机,帮助孩子将这种外在驱动内化为对自己负责的内在驱动,比如父母可以借此机会表扬孩子,并建议若不拍视频是否能保持该状态,从而引导孩子体验和记住专注做事带来的成就感;其次建立游戏化机制,用“半小时挑战赛”配合合理奖励,让学习过程充满探索乐趣;最后作业前引导孩子处理好如厕、进食等琐事,以营造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当孩子真正领略专注带来的精神快感,父母便见证了孩子最美好的模样——从“被看见”的约束,走向“要精彩”的自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