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鹿城滨江街道的新田园社区,面积仅0.5平方公里,却居住着近2万居民,是全市人口最密集的社区之一。8个小区、119幢房龄超过二十年的住宅楼,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也面临着老旧社区的普遍难题。
然而走进新田园社区,扑面而来的不是陈旧与拥挤的面貌,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社区活力。孩子在口袋公园里嬉戏,青年在球场奔跑,老人在长廊闲话——这幅生动图景,正是新田园社区以党建引领治理、深化服务改革的温暖写照。
空间“活”起来:闲置角落变身幸福阵地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居民感知幸福的第一窗口。”在新田园社区,通过巧用空间、改造旧设施,曾经的边角地、闲置房重获新生。
位于社区核心的“口袋公园”,已成为居民的共享客厅。白天是儿童乐园、运动场,夜晚成为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环绕公园形成的“15分钟生活圈”,将菜场、学校、卫生院等9处设施串联起来,使“出门几步路,生活全配齐”成为常态。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经过两年精心打磨,2023年,社区将这一空间打造成服务居民的“幸福枢纽”。这里聚焦“一老一小一青一特”,汇聚党务政务、便民服务等五大板块30个项目,构建起全龄友好、品质生活的综合服务体系,成为最受居民欢迎的“社区客厅”。
机制“新”起来:
“甜瓜社群”激发内生动力
“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这是新田园社区总结出的工作心得。
如何发动?社区创新打造“甜瓜社群”,推行“空间合伙”模式,以“公益+普惠+市场”理念,吸引社会组织、空间主理人等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所在位置曾是甜瓜种植地,“甜瓜”正是由此得名,也寓意让居民生活甜甜蜜蜜。社区还设计了代言人“小田甜”,让服务更贴心。
在这一机制下,社区招募空间主理人负责运营,挖掘身怀绝技的“甜瓜达人”,通过权益置换,鼓励居民参与社群,形成“今天我为你,明天你为他,人人为大家”的良性循环。
青鹿夜校的化妆课名额一上线就“秒光”;童趣乐园为900多名儿童提供室内游乐空间;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星光绘工坊”用绘画疗愈心灵,广受家长好评……“月月有市集、周周有主题、天天有活动”成为新田园的新日常。链接多方资源开展的甜瓜市集,让社区生活丰富多彩。
服务“暖”起来:全龄友好绘就幸福底色在新田园,服务覆盖全年龄段居民,真正实现“家门口的一站式专业服务”。
针对青少年,社区打造全市首家少年航校,设置AI互动空间,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此外,还有更多启蒙爱好的公益课在这里落地生根,喜欢拉丁舞的女孩丹妮,也在社区从公益课走进专业班,从观众成长为才艺小达人。
为破解原有社区食堂依赖政府兜底、难以持续运营的困境,社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径,引入了品牌餐饮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新食堂实行荤素同价(2.98元/两),实现了“15元吃饱、20元吃好”的惠民目标。此举在方便老年人与双职工家庭日常用餐的同时,还对特定群体提供7折优惠,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有效结合。
社区的星星面包坊则由孤独症青年父亲创办,为特殊青年群体提供做面包、卖面包的岗位,成为社区传递爱心的窗口。许多居民专程前来,用购买表达支持。
音乐发烧部落则成为年轻人与国际友人的交流平台。来自意大利的肯恩大学教授毛利在这里结识温州姑娘,成了“温州女婿”,由此,这个空间成了常态的国际化相亲平台。
治理“优”起来:多元共筑幸福家园新田园社区的蜕变,得益于一套创新的治理体系。
在队伍建设方面,社区着力锻造实干型社工团队,建立“轮值店长+跟岗实训”机制,18名专职社工轮流驻点,为居民提供面对面服务。同时,社区也注重配强小区自治力量,持续完善业委会换届机制。
在网格治理方面,社区推动1012名在职党员“进网入格”,并组建“谷大姐矛调室”“巾帼志愿队”等多支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矛盾调解、夜间巡逻等志愿活动。去年以来,累计发动群众2000余人次,排查隐患238处,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2万小时。
在资源整合方面,社区坚持“公益+普惠+市场”的运营思路,引入专业机构联合开展党群服务,打造了“少年航校”“青鹿夜校”等品牌项目,共开设58门课程,实现党群可持续化运营。通过盘活边角地停车收费、开展服务项目社会化运营,社区年经营收入超过60万元,有效缓解了公益服务的资金压力。
此外,社区定期组织小区业委会、物业召开“三方议事堂”,按需邀请街道、职能部门站所等共同议事,并组建业主观察团跟进整改,协同解决了24项治理难题,逐步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共治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