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8020|回复: 0

我是温州人,看了这篇文章,忍不住说下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嫩笋

积分
1
发表于 2025-10-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一篇题为《我是上海人,去了趟浙江温州,这三个疑问一直不明白,忍不住说下》引来市民围观,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通过我和家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在温州的一周所见所思展现出来。其优美的文字,精致的观察,细节的布局,使文章清晰脱俗,让温州人觉得亲切自然,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尽显作者才能,不愧为一篇名片佳作。但有意思的是,在其公号发布的系列原创文章中,作者均以“我是上海人,我是北京人,我是河南人,我是西安人......”等“第一人称”来发布自己的游历记录,让咸蒸开始怀疑其背后的“内容营销”。但不管如何,这种带有欺骗性的“人设写作”已经成功吸引温州网民的关注,建议文旅部门发散思维、好好学习。
image.jpg
咸蒸认为,这系列博眼球的原创文章和不断变换作者的身份角色,已经不能算纪实文学,它更接近于一种“文学化叙事” 。尽管文章对温州的小吃描写,场景打造都是真实发生的,但这种真实性已随着作者身份的变化而逐渐存疑。

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一个无形的契约,即“我所讲述的,是我所相信和经历的”。“林缘及”的行为恰恰违背了这些核心原则。一是身份虚构。从其发布的系列文章来看, “我是上海人/北京人/河南人等”这个叙事主体是虚构的。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第一人称视角,而是刻意营造一个虚假的、能引发特定地域共鸣的身份来吸引流量。由此质疑其体验虚构。文章描述的“我和老母亲,女儿”等家庭场景和私人感受,很可能也是虚构的。这使得整个叙事建立在沙丘之上。

image.jpg

由此,咸蒸认为,该号目的并非为了真实地记录和分享,而是为了通过制造“一线城市视角看小城”的对比感和话题性来获取点击。这是一种内容生产的“套路”。在其文章留言中不难看出,这种系统介绍温州引发温州读者的辩护欲、自豪感或好奇心,从而促进互动和传播。

在其公号系列文章标题中所取的三个疑问,不大一样,真不一样,四个印象等标题模板,其实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座城市上,它利用了读者对“亲身经历”和“真诚分享”的信任。当读者以为在和一个真实的上海人交流对温州的观感时,实际上是在和一个为了流量而扮演角色的写手对话,损害了读者与创作者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必须承认,作者文笔相当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车窗外的田垄渐渐瘦下去,河道却胖起来,像被谁把长三角的水拧了一把,全聚到这浙南山坳里。”“总觉得这地方像本没读完的书,字里间都是湿漉漉的韧劲。”这些句子捕捉到了浙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水网密布、多山)和某种文化气质(韧劲),写得非常传神。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温州籍网友被吸引的原因——它触动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一种诗意想象。

但,文笔好不等于纪实。 这更像是 “基于想象的文学创作” ,或者说是 “城市印象派的虚构散文” 。作者可能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对温州有了一个概念性的了解,然后用生花的妙笔将这个概念包装成亲身经历。

总之,咸蒸认为 “林缘及”的文章是带有欺骗性质的文学化叙事,而非纪实文学。它是一种以流量为导向的内容产品,通过虚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一线城市居民”人设,套用固定的叙事模板,来批量生产内容。或许他精准地捕捉到某个城市的部分神韵,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内核的虚假性,消费了读者的地域情感和信任。

当然,我们不妨将其当作一篇文笔不错的“虚构散文”来欣赏,但不必对其所谓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疑问”过于认真。真正的纪实文学,需要的是走进现场的灵魂,而不仅仅是敲打键盘的巧手。

附全文——

我是上海人,去了趟浙江温州,这三个疑问一直不明白,忍不住说下

作者 林缘及
image.jpg
w4.jpg

w5.jpg

w6.jpg

w7.jpg

w8.jpg
image.jpg
image.jpg
image.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703804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10-10 17:51 , Processed in 0.3100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