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火中诞生,迁徙中坚守。国立英士大学,这座以革命先驱陈英士命名的学府,堪称浙江版的“西南联大”。
1939年,英士大学创校于丽水,10年办学历程筚路蓝缕,辗转五地,分散于20余处办学点。泰顺,是烽火岁月中它短暂却至关重要的“避风港”。
在泰顺办学的三年多时间,是其历史上最稳定、治学最有力、成果最丰硕的时期。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跟随那些“物”与“人”,重返那段烽火连天中知识分子弦歌不辍、救亡图强的峥嵘岁月。
百岁校友捐赠“时光信物”
今年8月底的丽水云和,103岁的张乃民老先生家中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泰顺的英士大学陈列馆工作人员和校友纪录片摄制组。
这位历经沧桑的英大校友,小心翼翼地捧出珍藏多年的七件“时光信物”。“这把自制计算尺,市面上早没了。乘除、三角函数,sin、cos、tan都可演算……”轻抚尺身,张乃民如数家珍。一同捐赠的,还有国立英士大学校友签名墙原照、第十二届工学院毕业合影、临时毕业证明书以及在学证明书。每一件,都是烽火青春的见证。
“战乱中留存不易。”他感慨道,“抗战胜利80周年,它们对陈列馆更有价值。”接过沉甸甸的捐赠,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党委委员陶津菱红了眼眶:“在馆里看过无数次图片,第一次触摸实物原件,深感责任之重。”
捐赠现场,最感人的一幕在平板电脑屏幕上呈现——另一位百岁校友、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与张乃民隔空问候(经摄制组多方寻访,他们很可能是英士大学在世的唯一两位校友)。
“蒋老师,老同学想你!”
“张同学看起来很年轻,像80岁。”
“我身体还行,就是耳朵不灵啦,你多保重……”重忆泰顺求学生活,蒋风感叹,“司前的条件苦啊,一年到头就三样菜:竹笋、芥菜、番薯丝。”
教授激情讲授前沿“量子论”
张乃民就读时,正逢英大在战火中艰难迁徙:1942年夏,丽水告急,迁至云和与泰顺司前、里光、百丈口等村镇;年底,东南联合大学并入,学校升格为国立,工学院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1945年8月抗战胜利,学校迁温州,北洋工学院复归为英大工学院;1946年秋定址金华。
1945年春,张乃民考入北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时,校址在泰顺百丈口。从云和出发,需翻山越岭跋涉两天。尽管在泰顺的半年“条件非常艰苦”,他却觉得“在茅草搭建的教室里上课,是最能集中精力学习的时光”。当时办学条件差,但办学质量并不低,留法物理学博士闻诗教授,就曾在这陋室中为学子们激情讲授前沿的“量子论”,让张乃民记忆深刻。
101岁村民忆峥嵘岁月
聚东南英才,于烽火淬炼。英大的峥嵘岁月,如今仅能从老物件与故人口中追寻。张乃民捐赠的“信物”,不久后也将在泰顺英士大学陈列馆展出。
走进泰顺司前镇,古宅深院间,历史的印记依然可辨。1942年,英大工学院全系及医学院部分师生最先迁至泰顺。寻找校舍是头等难题,淳朴乡民纷纷腾出自家的房间作师生宿舍。司前村的陶氏大宅和里光村的罗氏、林氏、陈氏等家族遗留的民居建筑、宗祠,从此书声琅琅。
里光村古民居
如今在里光村,目之所及的老房子,都是当年英士大学师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在里光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尚库指引下,记者拜访了101岁的罗祖发老人。他的宅院宽敞,是英大师生宿舍和食堂,很多学生被安排在一楼大厅和院中用餐,如今已成后人寻访的“圣地”。那段英士大学在里光村的治学岁月,在他反复回忆、讲述中,闪亮如昨。
采访中,里光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尚库帮忙翻译罗祖发泰顺方言
“两侧厢房住着法学院的汤、郑两位教授。”罗祖发精神矍铄,记忆清晰,“二楼是学生宿舍,三层通铺挤得满满当当。”踏上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二楼门楣上模糊的字迹依稀可辨:“国立英士大学学生第一宿舍”。中堂木墙上曾有的字迹现已辨认不清。“这都是历史见证啊,但罩了塑料玻璃也挡不住风化。”陈尚库惋惜道。
村民省下口粮接济师生
战时交通阻隔,物资匮乏尤甚。国立英士大学陈列馆的历程展厅中,一张“国立北洋工学院向当地借粮凭据”无声诉说着艰辛。政府拨粮常延误,村民便省下口粮接济师生,村民还经常帮忙,从司前挑运粮食蔬菜给师生。
这方偏远的山村净土,庇护了莘莘学子;而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师生,也为闭塞的里光村注入了活力。罗祖发记得,村前空地改造成了操场、篮球场,村东南清澈的小溪成了学生游泳戏水之所。学生们教村民识字,还把大锅烧饭后香脆的锅巴分给村民当零食。
营救盟军轰炸机飞行员
泰顺陈列馆里,一块飞机残片格外引人注目——若非当年被村民蓝必苗捡回家作为筷子筒,它早已湮灭无闻。这残片,正是英大师生在泰顺参与营救盟军飞行员奎英隶的珍贵物证,也凝固了一段烽火中的国际情谊。
1944年4月4日,两架盟军轰炸机执行任务后,在返航途中遭日军袭击。飞行员奎英隶驾驶的战机油箱中弹,飞至泰顺上空燃料告罄,被迫弃机跳伞。
“飞机轰鸣声特别大。”罗祖发回忆道,“英大师生正在厅堂吃午饭,大家慌忙趴到桌下。”飞机最终坠毁在当年司前乡左溪峡谷芭蕉湾的山包上,而奎英隶的降落伞则挂在了高塔村山坡的树上。罗祖发等村民闻声寻去,只见一个“洋人”悬在4米高的树杈上,挥舞手枪,大声呼喊。语言不通,村民急忙找来英大师生翻译,才知这名盟军飞行员叫奎英隶。众人合力将他救下。在司前与英大师生共同生活3天后,奎英隶被护送辗转回国。
罗祖发还记得,奎英隶吃不惯米饭,学校每天都到村民家买鸡蛋给他吃。那时物资匮乏,后来部分散落的飞机残骸被村民拾去制成了筷子筒、锅铲、擀面杖、门闩……
众人接力抢救烽火记忆
深处战区前线,英士大学于困厄中擎起文化抗战的旗帜。泰顺3年,它先后归并东南联大,析出北洋工学院,由省立升格国立,师生从三百人增至千人,实力几近浙大,与中山大学等齐名。
“温州还曾有这么牛的大学?”前不久陶津菱参加了一个宣讲活动,讲述了英士大学在泰顺办学的故事,现场仅3人知晓英大,令她倍感失落:“总觉得该为它多做点什么。”所幸,沧海拾遗,泰顺的文化守护者们从未停止打捞这段历史。
2005年,泰顺县系统性启动英士大学历史文化研究。2015年政策东风下,抢救性保护迎来高潮:耗资1200万元,历时3年,在旧址基础上建成国立英士大学陈列馆;地方学者陈圣格牵头遍访浙大、省档案馆、湖州陈英士纪念馆、金华、丽水及当年办学点,广搜史料,著成《英士大学钩沉》(2015年出版)。
英大校友纪录片摄制团队第四次来到张乃民家拍摄
记忆的接力还在继续。今年7月,泰顺籍导演、宁波财经学院教师苏光淮的团队志愿发起拍摄英大校友纪录片,与司前镇政府一拍即合。“每位校友都有精彩故事。”苏光淮说,他们已用电影级设备辗转泰顺、丽水、金华、北京、杭州、嘉兴等地,拍摄了包括蒋风、张乃民在内的12位校友、校友后人以及当年的亲历者。“难在寻访和案头准备,但每一次拍摄都有新感触。”这部承载厚重历史的纪录片,预计明年与观众见面。苏光淮希望,通过此次报道,征寻更多英士大学师长、校友们的亲属联系方式,记录他们父母辈的故事。
物是人非,弦歌未绝。那些散落在古宅、残片和记忆中的烽火印记,正被一个个执着的有心人,重新拼凑点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