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从云南来温州瑞安务工的王师傅因40.9℃高热昏迷送医,被确诊为致死率极高的热射病。经紧急抢救,目前王师傅已脱离危险。专家提醒:夏季高温环境下,缺乏“热习服”训练的人群尤需警惕,科学适应是关键。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图文无关
“患者入院时已处于休克状态,肝功能、肾功能等多项指标严重异常。”瑞安市人民医院ICU主治医师张文静介绍,这是典型的热射病案例——当人体产热速度远远超过散热速度,体温调节系统就会罢工、宕机,内脏就像“被放进烤箱烘烤”,短短几小时可致命。
“高温作业、通风差、脱水,都是诱发热射病的‘定时炸弹’,每年夏天都有人因此失去生命。”该院ICU主任何国鑫说,王师傅老家四季如春,他的身体长期适应凉爽气候,突然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散热机制“失灵”——汗液蒸发慢、心跳加快,热量在体内堆积,最终导致中暑甚至热射病。
如何安全适应高温?两位专家提出了科学防暑方案:医学研究表明,人体需要7~14天时间建立系统的“热习服”(身体的“抗热训练”)机制。这种生理适应表现为汗腺分泌效率提升40%~50%,心率下降15次/分钟左右,体表血管扩张能力显著增强。张文静特别指出:“就像运动员需要进行高原训练提升耐受力,普通人在高温环境下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适应性锻炼。”
专家团队现场演示了科学防暑方案:初到高温环境时,先从短时间(15~30分钟)轻度活动开始,逐步增加时长和强度;每小时喝500~1000毫升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不要等口渴才喝水;避开正午12点~下午3点极端高温时刻,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出现头晕、恶心、停止出汗等危险信号时,立即停止活动并降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