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5952|回复: 0

从0.15元/斤到100元/斤,价格翻了近700倍!温州这家企业用硬核技术实现“点 ...

[复制链接]

476

主题

0

回帖

238

积分

老蟹

积分
238
发表于 2025-8-22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田间地头,一吨秸秆的收购价不过300元,折算下来每斤0.15元。曾几何时,它们要么被农民就地焚烧,化作污染空气的浓烟,要么被随意丢弃,成为农业废弃物的代名词。而在苍南的绿能小镇,经过一系列技术的转化,秸秆摇身一变,成了每斤价值100元的电池硅碳负极材料核心原料。
这惊人的价值跃升背后,是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通过合成生物制造技术,打通了一条从秸秆到高性能电池负极材料的全新产业链,“点草成金”。昨天,本报记者走进企业,对话技术负责人,探寻这项“变废为宝”的硬核科技背后的故事。
CIbX22Gh2zEs0dI9.jpg

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000吨多孔碳负极材料生产线项目效果图

从“废料”到“材料”
秸秆,长久以来被视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甚至是一种负担。每年秋收后,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屡见不鲜。但在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桑涛的眼中,这些被废弃的秸秆,却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
“秸秆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素,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桑涛介绍。传统上,秸秆可用于造纸,但利用率低、污染大。而他们所做的,是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先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解为葡萄糖和木糖,再通过微生物发酵加高分子合成制成聚乳酸等可降解塑料。
而真正让秸秆“身价倍增”的,是其中曾被视作废料的木质素。
最初,团队并没有想到木质素能用于电池材料。他们原本的目标是利用秸秆制成可降解的生物塑料,以替代石油基产品。但在提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过程中,大量木质素被剩余下来,“如果不用起来,整个生产线的成本根本降不下来。”桑涛说。
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路径。最早尝试的是将其做成生物基环氧树脂,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直到近几年,随着硅碳负极技术的兴起,他们才发现:木质素制备的多孔碳,正是硅碳负极最理想的碳骨架材料。
“木质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含碳量高、热力学性能优异,是制备多孔碳的绝佳原料。”桑涛表示,通过气相沉积技术,将硅填充进多孔碳中,形成硅碳复合材料,其理论电容量可达石墨的5倍以上,且循环稳定性显著提升。
这意味着,同样重量的电池,续航能力大幅提升——这正是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乃至机器人最迫切的需求。



从“卡脖子”到全产业链领先
木质素的提取并不是一件易事。“每一步都是坑,没有一个环节是容易的。”回顾过去十年的研发历程,桑涛感慨道。

最大的瓶颈之一是纤维素酶的制备。“当时只有国外一两家公司能生产,价格高,这就导致生产成本也跟着大大提高。”该公司团队不得不自主研发纤维素酶生产工艺,从零开始研发工程菌株,花了整整五年,才突破纤维素酶的“卡脖子”技术,将使用成本降到国外产品的十分之一。
HL5SIc82ZZHCGubQ.jpg

而这只是众多挑战中的一个。将木质素做成多孔碳,没有现成技术可循——设备选型、工艺参数、纯化方法,全靠团队一点点试错。“国外最先开始用椰子壳做原料,但椰子壳产量有限,而秸秆却是遍地都是。”桑涛说,木质素纯度更高,性能更优,但提取难度也更大。团队用了两年时间,自主设计生产线,攻克了20多项技术难关,才让木质素多孔碳的性能稳定达标。
如今,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打通从秸秆预处理、酶解、木质素提取到多孔碳生产的全产业链,形成了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且国际领先的技术体系。
他们的产品已经走向市场,生物基树脂每年已有几千万元的销售额,而硅碳负极材料虽尚未大规模放量,但已与多家电池企业开展测试合作,反馈积极。



从做一个产品到建一个生态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做一个产品,而是建一个生态。”桑涛说。
在农村,秸秆收购网络正在悄然改变农民的认知。过去,秸秆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曾是地方政府的治理难题。如今,企业以每吨300元的价格收购秸秆,既为农民开辟了新收入来源,又解决了秸秆处置的环保困局。
这些秸秆被运到当地的生物炼制工厂,提取出木质素后,再送到苍南的生产基地加工成高端材料——这条产业链,正在让千万农户分享“绿色红利”。
vAaKBpDSbwHAhzSw.jpg

浙江苍海禾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多孔碳负极材料生产线
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使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超过90%。相比传统石化原料,企业的碳足迹降低80%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品具备“碳中和”属性——秸秆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材料生产与使用中得以循环利用。
从经济价值看,秸秆的增值堪称惊人。0.15元一斤的秸秆,经过提取、加工,最终变成100元一斤的电池负极材料,价格翻了近700倍。按照企业规划,2026年千吨级多孔碳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万吨级多孔碳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投产后,产值将突破20亿元。
环保价值同样不可估量。我国每年有8亿吨秸秆,若大量焚烧,不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造成雾霾等污染。企业用2吨~3吨秸秆就能生产1吨木质素,仅从减少焚烧来看,每吨产品就能减少2吨~3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更重要的是,它替代了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墨负极——每生产1吨人造石墨,需消耗大量石油副产品,而用秸秆替代后,相当于减少了石油消耗,实现了“双重减排”。
“当秸秆能变成塑料、化纤、电池材料,农业废弃物就成了‘绿色金矿’,这才是真正的循环经济。”桑涛表示。未来,公司计划将木质素应用延伸至更多碳基新材料产品,推动建立迭代石化产品的“零排放”材料工业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8-23 17:12 , Processed in 0.2767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