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户外享受着风和日丽,
身上无端端多了颗“黑痣”?
哪里来的“痣”
分明是吸血的蜱虫!
能致残,还要命!
日前,一名来自福建南平的老伯
半月高烧不退,
每天烧到39度,
输液治疗了仍然没能好转,
在当地甚至找不到发烧的原因,
还逐渐出现
咳嗽咳痰、身体皮疹。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接诊后,
发现老伯右臀部有个焦痂,
于是立即利用
"血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查找病因,
并启动多西环素经验性治疗。
最后,
老伯确诊了“日本斑点热”,
这病就和蜱虫叮咬
脱不了干系!
日本斑点热是啥?
日本斑点热是一种由日本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等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这些媒介生物在吸食感染立克次体的动物血液后,病原体在其体内繁殖。
当它们再次叮咬人类时,就可能将日本立克次体传播给人。
这种疾病以高热、皮疹和焦痂形成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高达60%。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春夏季(5-10月)是蜱虫活动的活跃期。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发热
日本斑点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0天,平均约7天。
病人患病后的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39-40℃甚至更高)、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和乏力,有的还会出现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皮疹
发病后2-6天,绝大多数病人通常会出现皮疹,早期为直径2-5mm的粉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褪色,一开始皮疹会出现在手腕、踝部,然后向心慢慢扩散到四肢近心端和身体躯干部位。
如果没能及时得到治疗,皮疹可能变为瘀点或瘀斑。
焦痂
这是蜱虫叮咬后的特征性表现,这种焦痂通常为直径2-10mm的黑色坏死性溃疡,周围有红晕,多见于腋窝、腹股沟、腰部等隐蔽部位。
一般情况下,日本斑点热病程约为2-3周。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患者可能出现多系统受累的表现,比如意识模糊、嗜睡、抽搐、昏迷、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低血压、四肢湿冷、广泛瘀斑、黏膜出血、黄疸、少尿、水肿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哪些人容易感染日本斑点热?
农民、林业工人、牧民、地质勘探人员等在野外工作的人群以及喜欢徒步旅行、露营、狩猎的户外达人,在春夏季节去到丛林、灌木丛,接触蜱虫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前文中这位老伯住在山脚下,经常上山干农活,因此无意中被蜱虫叮咬,从而中招“日本斑点热”。
由于儿童和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护。
如何预防日本斑点热?
日本斑点热虽然凶险,如果做好防护措施,完全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进入灌木丛、草地时,应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便于发现蜱虫)、将裤脚塞入袜子、戴帽子,尽量减少皮肤暴露。
衣物可以预先用含氯菊酯的驱虫剂处理。也可以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含20%-30%DEET(避蚊胺)的驱虫剂,可有效驱避蜱虫。出汗或游泳后需要按照产品说明定期补涂。
尽量避免在丛林、灌木丛中坐卧休息,不要直接接触草丛、灌木枝叶。行走时尽量走道路中央,避免接触路边植被。
户外活动后,应立即检查全身是否有蜱虫附着,特别注意腋窝、腹股沟、腰部、膝盖后侧、头发等隐蔽部位。
被蜱虫叮咬了,怎么办?
蜱虫,简直就是“行走的病原库”。
蜱媒传染病多达40多种,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蜱传回归热等。
所以,当发现有蜱虫叮咬,一定要高度警觉,科学处理。
可以使用细尖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头部,保持稳定压力,垂直向上拔出,避免扭转或猛拉导致口器断裂残留。
然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将取下的蜱虫放入密封袋或容器保存,必要时可送检确定是否携带病原体。
叮咬后数周内,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蜱虫叮咬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