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郁闷,楠溪江一夜之间变的如此遥远,预约好的培训客户和民宿纷纷解除预定,如同生态链的断裂,影响已经延续到10月1日。想了很久,还是要说说。 在楠溪江从事水上运动推广已经十几年了,平时也注意河流里的危险,比如桥洞,涵管,潜流,都会在703上督促政府去除这些人为制造的危险问题,这几年楠溪江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的水上运动的目的地。整个楠溪江每个周末都会有上千人在楠溪江河流旅行,呈现千板汇的盛况。这么大的流量还不包含各个营地的水上运动体验项目。这样的水上运动流量就像经济洪流,来势很猛,带动了民宿,餐饮,水上运动领队,教学的蓬勃发展,还有周边相关产业的基数增长,水上运动器材销售,水上运动装备制造,为扩大内需添砖加瓦。就在这来势迅猛的时刻,来了一个暂停键!发现楠溪江水上运动至今没有出台一个规则。 什么是规则?就是约束水上运动参与者不要违规操作,约束行政执法者违规干预(出了事就禁止,就封江,人死了,反向却在打击活着的人)。这样的规则可以让楠溪江水上运动充分的创新,充分的竞争,健康的发展,安全的运转。 什么是规则?就是让水上运动参与者遵循各自的职责,行政执法者依照规则引导和管控,降低行政成本,努力实现水面执法(包含救援能力) 什么是规则?就是让水上运动参与者和非水上运动参与者,行政执行者,根据事故发生,清晰的判断和分辨出责任的归属(好比交通规则,要是没有交通法规,出了交通事故,公路就应该挖了,汽车不应该上路),做出良性的事故报告,让更多的水上运动参与者和未来参与者获得正确的安全信息。(7月24日和7月27日的树杈卡人身故至今没有一个事故报告) 如何制定水上运动规则,要遵循经验。让更多的水上运动参与者加入,不要过份依赖AI ,很多经验数据Ai是采集不到的。 水上运动是楠溪江旅游业的灵魂,禁止和过分的管控,打击的是楠溪江旅游生态、现在提一些建议: 1:规划出更多的水上运动初级区域和下水点(包括有静水的营地),让大量的入门参与者有更多的体验区域,作为水上运动的早期技术和安全信息铺垫。 2:规划出更多初级河流旅行线路(固定下水点和上岸点),要求有教练员和领队的带领并保持1:5的配比。 3:规划中级河流旅行线路(固定下水点和上岸点),要求有同等资质的教练员和领队带队,保持1:5的配比。 4:确定好责任划分,谁带队谁负责。无领队无教练的自由式参与者遵循固定下水点二维码报备,以佩戴合规救生衣和头盔,并清晰知道划行路线(河流地图)为准(24日和27日的事故都是不知道水上线路) 5:提供清晰的水文信息,根据水文状况放开水上运动和汛期暂停水上运动。 欢迎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