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中午,温州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报告,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近期我市气温较高,预计这几天我市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5—37℃,局部38℃以上。然而不少市民反映,夏日炎炎,人到了户外,总感觉实际温度要比气象台预报的要高,是测量不准还是刻意压低数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联系了气象部门为你答疑解惑。
“气象工作者不会刻意压低或抬高数值。”温州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林泽微介绍,气象部门对预报准确率有严格考核,若预报38℃而实际达40℃以上,预报员将不得分。
林泽微告诉记者,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数据严格遵循国际标准——百叶箱(见右图)内的温度测量。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规范,百叶箱须设置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无高大建筑或树木遮挡,以确保测量的是“自然状态下的近地层大气温度”。这种标准化观测方法是全球通用的,目的是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具有可比性。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这种差异源于下垫面的性质不同:水泥、沥青等硬质材料吸热快、散热慢,而百叶箱所在的草坪能有效缓冲太阳辐射,这也就有高温天气下,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50℃,但预报数值偏低的“温差”了。
此外,人感受到的温度本质是体感温度,其受气压、湿度、风力、太阳辐射等多重因素影响。“当气温33℃、湿度80%时,人体汗液蒸发受阻,会感觉比38℃的干燥天气更闷热。”
个体差异同样显著,胖瘦、衣物材质、活动强度甚至心情都会影响体感。比如,户外劳动者身着深色工作服进行高强度作业时,体感温度可能比静坐者高3—5℃。具体来看,8月4日温州市区的相对湿度达86%,微风天气下,人体散热效率进一步降低,体感温度上升,加剧了“蒸笼感”。
新闻+
市民应该如何应对高温天气,做好降温防暑工作,气象部门给出的建议是:
1、错峰出行:10时至16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外出时穿戴浅色透气衣物,携带遮阳伞和降温喷雾。
2、科学补水:每小时饮水100至200毫升,可饮用淡盐水或含钾饮料(如橙汁),避免酒精和高糖饮品。
3、环境调控:居家时“错峰开窗”,白天关闭门窗阻挡热浪,夜间利用自然风降温;空调设定26—28℃,搭配风扇促进空气循环。
4、警惕中暑:若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冷敷颈动脉、手腕等部位,并及时就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