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31716|回复: 2

98%温州人不知道!你家巷子可能藏着千年文物,而且还“活着”… ...

[复制链接]

762

主题

0

回帖

381

积分

老蟹

积分
381
发表于 2025-7-25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州老城,坊巷纵横,散落着形态各异的古井。一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叮叮当》:“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呵咋……”早已将温州城与山、水、井千丝万缕的关系,唱进了每个温州人的血脉里。
一口古井,便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更是一份流动的文化。历时二十余载,温州摄影家林鸿麟穿行温州巷陌,将镜头对准这些“城市之眼”,日前他的《古城老井》摄影集发行。翻阅这些照片,仿佛开启了时光之门,涌出的是温州人共同的城市记忆与市井生活滋味。


《古城老井》精选五十余口水井

温州,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水是灵魂。与水息息相关的,便是星罗棋布的古井。史料记载,明代白鹿古城有千余口古井,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相传郭璞建城时,在城区范围内开凿的二十八宿井。


摄影家林鸿麟对历史遗迹情有独钟,古井是他镜头下的“主角”之一。二十年间,他寻访、拍摄了上百口古井,用光影记录它们的容颜变迁。新近发行的《古城老井》,精选了鹿城区五十余口水井。


O4EBE4uKN6A1cKkD.jpg

aKFSkiIPizecMPFW.jpg

解井  林鸿麟/摄



许多水井“游离”于文保名录外

说起集子里的古井,林鸿麟如数家珍。二十八宿井之一的“奎壁井”,便有一段“柳暗花明”的故事。早年《温州老街坊》曾记录其已被填塞,2013年林鸿麟在县学前20号遍寻无果。十年后的2023年,线索浮现——它竟还“活着”。在县学前温州军分区大院入口左侧的车库内,林鸿麟找到了被掩埋于地下的“奎壁井”。“没有井栏,只有与路面齐平的铁盖。掀开盖子,井水充盈,水质尚可。”林鸿麟说。温州军分区很重视,迅速筑井栏、复旧貌,使其重见天日。另一口消失的宿井“简讼井”,也几经周折,被林鸿麟在康乐坊联勤保障部队第906医院住院部的地下室发现。


O6Zll8Q4kX7hqBoC.jpg

林鸿麟/摄



v4cR6f3f4rQ67IR6.jpg

简讼井  林鸿麟/摄



岁月流转,城市变迁,城内不少古井被填塞或受到污染,渐渐沦为“遗忘的角落”。二十八宿井仅19口在原址基本保持风貌,其余9口或被填埋或原址湮没难觅。几年前,林鸿麟根据寻访足迹,编制了一幅“二十八宿井地图”绿色标记表示保存情况良好,黄色标记表示保存基本井貌,红色标记表示已填埋或难以考证原址。


zV3B9X1kzk2evmXn.jpg




温州古井数量众多,普通民居百步之内均有公井,许多水井尚“游离”于文保名录之外。这本摄影集中,还收录了其中保存较好的水井。林鸿麟坦言,这些井史料更少,寻访难度更大。90后朱铭是个地道的“老温州”,他曾在市文保所工作,离职后仍醉心于民俗文化。林鸿麟与这个年轻伙伴组成了“寻井小分队”,梳理零碎线索,带着卷尺走访街坊,测量古井数据,记录古井故事。“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林鸿麟说,“力所能及地做些事,为后人留下点可资研究的东西。”


L8Rj2I1u8o8omz18.jpg

和朱铭一起寻访古井  林鸿麟/摄



老人家:老宅翻建不忍填井

一口冬暖夏凉、清冽甘美的古井,沉淀着历史沧桑,更记录着“老温州”的生息记忆。


“在没有自来水的旧时温州城底,井是唯一的饮用水源。”林鸿麟回忆。打上来的井水,用明矾沉淀出清甜的滋味。炎炎夏日,吊一只竹篮入井,冰镇西瓜的沁凉足以消解整个酷暑。傍晚,井水泼洒在道坦上,升腾起丝丝凉气,街坊邻里摇着蒲扇,躺在竹席上闲话家常,便是最温情的夏夜纳凉方式。


hfX8exUX131djT6H.jpg

索巷林宅水井  林鸿麟/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来水远未普及。“一条巷子,也就一两个公共水龙头,挑水得排长队。”林鸿麟说,遇上大旱之年,自来水断流,大家又纷纷回到熟悉的古井旁挑水。


老城区一些深宅大院里,还藏着私家水井。“在那个缺水的年代,家里有口私井,可是件了不得的事!”82岁的高先生,对瓦市殿巷88号老宅院中的那口古井记忆犹新。夏日井旁冲凉的畅快、井水冰镇西瓜的清甜、吊篮保鲜蔬菜的智慧,都是烙在心底的“夏日清凉”。


gq10FBOLTyBDUzqf.jpg

高先生老宅中的私用井  受访者供图



高先生的爷爷当年买下这宅子,相中的正是这口井。那时一道围墙骑跨井身,井分属两家。一半在自家院,另一半则在“番人馆”(英国汉学家苏慧廉所建的白屋)。1950年后白屋收归国有,后来其道坦上建起了办公楼。高家拿出半套房产置换扩大院落面积,从此家里有了完整的水井。“四代人在此生活过,根在这里。”高先生说,尽管全家早已移居上海,对这口井的感情却难以割舍。1985年老宅翻建,不忍填井。2018年瓦市巷改造,他再三恳请拆迁办保留。“房子长年出租,就给水井盖了板子,但租客想用还能用。”今年回乡正打算重修老屋的高先生,语气坚定地说:“这口井,肯定会继续保护好!”


DIoTbTV661l064Fu.jpg

白鹿庵井  陈怡/



老婆婆:井水洗衣服特别干净

在海坛山水门底的白鹿庵井,清澈的井水飘着几片落叶,两尾红鱼悠然游弋。本以为古井只做观赏,安澜大厦下纳凉的阿婆们却说,附近老人仍喜欢打水洗衣,“以前都喝这水,现在主要用来洗衣服,洗出来特别干净!”一位阿婆说。


一段段朴实的记忆碎片,拼凑出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也映照出温州人深植于水井的浓浓乡愁和依井而居的烟火生活。


各部门整顿宿井周边环境

二十八宿井是温州“山水斗城”格局的千年密码,承载着城市历史文脉与独特风水智慧。2017年,其中横井、炼丹井等八口古井跻身省级文保单位,然而整体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


横井因失去给水作用,被商户侵占沦为垃圾场;铁栏井井旁赫然建着垃圾分类房;井址隐蔽的炼丹井,竟成路人便溺之所;宿井普遍“戴罩”……作为鹿城区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民俗工作的朱铭,在实地踏勘后于2024年初,提交了《关于二十八宿井周边环境整顿的建议》,这份建议迅速引起鹿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的关注。


Fn04CdXNjdxxVXhx.jpg

清理横井井壁  朱铭/摄



一场古井修缮保护联合行动旋即展开,该区检察院牵头,联合该区文旅局、属地街道、“益心为公”志愿者及文物专家,实地踏勘,共商对策。


拆除碍眼的“钢罩”,代之以更为协调的内部保护设施;古井外围增设古朴石柱护栏;补立醒目的文物保护碑……曾遭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的铁栏井、横井、县前头古井、炼丹井,如今面目非同往日。


年轻市民井边洗衣

MsbhiS57E2p97hsI.jpg

县前头古井  陈怡/摄



然而,要让古井真正“活”在当下,挑战犹存。本月23日,记者寻访过程中便遭遇“困难重重”:导航地图无定位,深巷古井无指引,问及年轻人,多对二十八宿井茫然不知。


T3Epx99vjepMekye.jpg

B8o8t7yBI08X8OCe.jpg

苏家井  陈怡/摄



许多古井只可远观,真正能用的寥寥。位于温州市崇文中学操场外围、逾400岁的苏家井是个例外。2023年经居民与单位捐资重修,并筑“思源亭”。记者看到,井上装有手压泵可取水,也可用一旁的水桶打水。“水质好着呢!”学校一位工作人员热情介绍:“清晨傍晚来取水的人很多,还有人开车带着桶来打井水泡茶!”在小虹桥井,记者更偶遇了正在井边洗衣的年轻市民。


E4gGo0gGV49r00o1.jpg

小虹桥井  张紫祺/



“圈地式”保护只是起点

走访中,古井周边居民反复提及一个朴素的智慧:“井水啊,越用越‘活’,最好的保护,就是用起来!”这与专家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整顿时,朱铭与各位专家就建议街道今后洒水车可使用井水。他们还建议,接下来需绘制精细的古井文物地图,树立标识碑,完善导览系统;推出“千年斗城·二十八宿”主题游览线路和打卡点;结合研学活动。


TvdR2csvaV8P9E9r.jpg

乌岩泉井  林鸿麟/摄



为古井砌上栏杆、立起石碑,“圈地式”保护只是起点。如何让这些承载千年文脉的“城市之眼”重新与时代链接?如何深入挖掘其历史底蕴,使之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是摆在温州人面前一道充满温度与智慧的考题。

4

主题

73

回帖

39

积分

嫩笋

积分
39
发表于 2025-7-29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以为会是树

4

主题

73

回帖

39

积分

嫩笋

积分
39
发表于 2025-7-30 1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太美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8-28 05:15 , Processed in 0.3341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