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22617|回复: 0

超期待!温州园博会济南园、苏州园、厦门园剧透来了→

[复制链接]

3634

主题

0

回帖

1817

积分

皇室贵族

积分
1817
发表于 2025-7-1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于2026年4月至7月在温州举行,包括北京园等12个省市城市展园、意大利园等11个国际城市展园、杭州园等11个浙山浙水展园在内,共计34个城市展园“落户”园博园。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济南园、苏州园、厦门园,一起看看这些城市展园都藏着哪些独特魅力↓

济南园:
一园泉水映,万象烟火生

w4.jpg

w5.jpg

w6.jpg

w7.jpg

w8.jpg

w9.jpg

w10.jpg

▲媒体聚焦温州园博会济南园

w11.jpg

▲温州日报整版刊发温州园博会济南园

  提起济南,人们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可能就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意画面。灵动的泉水,赐予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园林景观。

w13.jpg

巷弄阡陌,泉水人家

  如今,这种与泉水相依的景致,将被搬进温州园博园。和其他城市展园相比,济南园将是少见的“慢节奏”表达——它不造奇景,不立高墙,只还原“泉水人家”。

  在济南园里,泉水沿街巷中的青石板流淌,小院人家里有茶,有西瓜、有花草、有竹椅。济南园不似展园,更像是一处饶有生活情趣的民居。推开门,所见即生活,生活亦风景。它不靠堆叠奇观吸引目光,而是在不起眼的细节中,藏进一座城市的温情。

w14.jpg

温州园博园中的济南园

以泉突围术

从“王府园林”到“百姓人家”

w15.jpg

  济南,一座“山泉湖河城”交融的城市,从名字上听,就自带园林气质。依泉而居、临水建园,早在宋元曾巩主政期间,济南就形成了“城即园林”的格局。无论是富有“天下第一泉”美称的趵突泉,还是极具风格的大明湖,都浸润着王府贵族园林的气质。

  第十次亮相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济南面临新课题:如何冲破过往“王府园林”的设计思路,呈现更加贴近当代生活的泉城形象?

  呼应本届园博会“百姓园博”的主题,济南园以“寄情山海·诗韵双城”破题,摒弃以往传统的造园模式,转而聚焦百姓日常,实现从“造景”到“造生活”,从“符号陈列”到“生活叙事”,设计理念完成本质跃迁。

w16.jpg

泉水人家(效果图)

  “泉水人家”的概念,是这次设计的核心切口。济南园试图通过一个个生活片段,让泉水从背景成为主角。整个园区的水系,以“山—泉—湖”生态流线为基础,利用地形高差,构建出完整的活泉系统。

  穿巷绕户的泉流、为西瓜降温的泉水、支撑玛瑙泉净水功能的鱼缸透视系统等设计,不仅体现了泉水的多重功能性,也让它真正“活”了起来。

  在园内游线逻辑中,泉水还充当串联动线。设计团队巧妙借助搭建水系,以“泉源-穿巷-归湖”为叙事线索,串联十六个生活片段,形成“一步一景”的流动式结构。通过对视线遮挡与透景的控制,步移景异,开合有致,营造出一种“走进生活”的沉浸感。

  在这里,泉水为线,街巷为骨,串联起城市生活的节奏。观众不是在“看景”,而是在“走进生活”。

w17.jpg

市井叙事术

1800平方米里的泉城生活剧场



  如果说泉水是济南的文化符号,那么市井气、烟火味则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日常肌理。在厦门、西安、重庆等诸多园林环绕中,济南园避开海岛、古都、山城等宏大叙事,转而将视角落到“房前屋后”的日常烟火。

  济南园的原型,是济南本地最具生活气息的曲水亭街。这里街窄、屋低、泉绕,居民与水相依共生。借助这一生活场景,设计团队计划构建出“一街一巷一院”的空间布局。

w19.jpg

济南园效果图

  济南园的取材不是亭台楼阁,而是青石板、泉道、盆花、竹椅、泉井小院、市井、尺巷等市民日常中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从“起凤桥”到“清泉石上流”,从“玛瑙泉”到“人家小院”,移步换景之间,街巷、院落缓缓展开,生活的温度也随之渗入其间。

  空间节奏上,济南园以疏密有致回应游客的步伐与感官。园林东南部集中布置市井、小院、泉道等高密度生活场景,通过青石板小径压缩步行尺度,强化生活的贴切感。园中核心区则刻意留白,设置林下草地与长椅,提供舒缓的停留节奏与社交空间。这种“疏密有致”的节奏处理,让园林空间不再是被动观赏的展品,而是一个供人参与、对话与停留的真实生活场所。

  泉水流与烟火气,在这一方小园中彼此交融,不着痕迹地构成了济南的模样。它不再是一座隔绝于现实之外的“园林艺术品”,而是一个活在当下、由生活细节构成的泉城片段。



双城诗意的交响

回应当下,共振在地



  文化的共鸣,往往来自城市精神的内在一致。济南与温州,一北一南,一个是内陆省会,一个是沿海商港,虽然地理不同、风貌各异,但在文化气质和生活美学上,却出人意料地相通。

  两座城市都与水有深厚的缘分,济南有“泉水穿户”,温州有“瓯江塘河”。济南崇尚“仁义礼智信”,文化底色敦厚重义;温州受到永嘉学派影响,讲求“经世致用”,重情重义。从济南街头的竹椅茶摊、酸蘸儿,到温州巷弄的榕亭茶话、瓯窑技艺,都能看到两地丰富的民俗传统和非遗传承。这些生活场景在园林中的植入,正回应了“诗画山海·共享绿色生活”的大会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济南园以“寄情山海·诗韵双城”为设计主题,目前园区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推进招标工作。展园通过“泉水人家”的场景,构建北方城市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让南方观众产生熟悉与共鸣,进而搭建起济南与温州、北方与南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多重桥梁。

  隐藏于烟火生活之下的,还有一个深远的文化身影——李清照。她生于济南,漂泊至温州,其人生轨迹正与这座“从北到南”的展园遥相呼应。1130年,为避金兵战乱,她南下投奔弟弟李迒,雇船入海,随宋高宗船队抵达温州,并在温州留下《添字采桑子·芭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名篇。

w22.jpg

“溪亭泉”边的舴艋舟(效果图)

  循着这段历史,设计团队于济南园的西北角布置“溪亭泉”,泉边一艘舴艋舟悄然停泊,重现“误入藕花深处”意境,也将“寄情山海·诗韵双城”的主题落在实处。李清照的诗意没有被刻在碑上,而是借助泉水、杨柳与小舟的氛围,悄然流淌,成为两座城市之间的情感连接。

  园中还融入了多种文学意象,借助舴艋舟载乡愁、舜井寓吉祥、荷叶田田净泉水等场景,营造出一种既亲切又有文化韵味的氛围。人在园中漫步,不只是参观一处景观,更像是走进了一首慢慢展开的诗,一首关于“泉、人、城”共生的诗。



苏州园:
一园江南事,两城共此时

w25.jpg

▲苏州日报整版刊发温州园博会苏州园

w26.jpg

▲温州日报整版刊发温州园博会苏州园

  “苏州园”是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常客”,据统计,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迄今已举办14届,其中前五届没有城市展园,后面九届里,苏州园参展了在合肥、徐州、郑州、北京、重庆、济南、南宁、厦门等地举办的八届园博会。2026年温州园博会将是苏州园第九次亮相,对于即将动工的苏州园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突破自我。

w28.jpg

苏州园林设计院团队正在研究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苏州园的设计细节。 苏州日报记者 张健 摄

  临水而建,叠石为景,曲桥通幽——这是属于江南的温婉轮廓,也是苏州园林数百年积淀下来的文脉延续。而今,它将首次在瓯江之滨落脚,作为城市展园之一,既承袭江南园林的精巧、诗意,又借助现代工艺与数字技术,成为传统园林美学的当代表达范例。

  一方园子,承载苏州的文人气,也隐含温苏两城间的文化流动。不止一园一景,更指向未来人居的智慧图景。通过这座“园中园”,我们跨越时空,探访技术,感知文化,与历史、与城市、与时代,三场对话,三重回响。

w29.jpg

苏州园西入口效果图

古今对话

山水承古意,园林述今声



  温州园博园北园一隅,承载千年造园智慧的苏州园,浓缩于2500平方米展陈空间。“我们以‘江南古韵’为主轴,通过起伏山势、水体布景与整体空间节奏的融合,尝试将传统园林‘山水有致,移步易景’的诗性空间转化为当代表达。”项目负责人、苏州园林设计院园林一所所长刘仰峰告诉记者。

w31.jpg

效果鸟瞰图

  展园落于背山面水之位,竖向丰富,如《园冶》里提到:“园地惟山林为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设计者从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中提取灵感,采用“引水入园、借景入画”之法,于园区内打造丰富的水面形式,结合“山水循环系统”,让看似静止的园中山石与活水交融,营造出“山中有水、水中见山”的写意意境。这种既讲格局,又讲气韵的立体造园方式,正是古典园林的风骨所在。

  当古典园林遇上智慧生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据介绍,苏州园将引入水下生态链系统,模拟自然水体的自净机制,保障水质循环清澈;绿地部分则借鉴“海绵城市”设计,利用下凹绿地、地被植物与透水铺装提升雨水调蓄能力,使整个园区具备生态韧性。正如设计师所言,这种“让园林回归自然本态”的尝试,正是在继承古典山水精神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生态空间的一次积极探索。它既有“古意盎然”的美学追求,又兼具“当代关怀”的实用智慧。



两城对话

诗意同心,文化共韵



  江南自古多灵气,山水润人文。苏州与温州,一为江南水乡之典范,一为东南山海之明珠,虽地理相隔,却同为水润之城、文化之乡;一静一动、一内敛一外放,却都以园林为居、以山水为诗。

  “苏州与温州两座城市有诸多相通相融之处,这也是苏州园的内核所在。”刘仰峰说,苏温两地的生活哲学,在福泉的水声、福茶的香气中彼此共鸣,让这一方园林成为两城共享的心灵栖居地,将中华传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具象成园林结构,串联起一场温柔且有力的文化叙述。

w34.jpg

苏州园沿路界面效果图

  但苏州园的精彩远不止“福”的传达。它更像是一座文化之桥,连接两城对话。苏州,以“咫尺山林”之境,讲究“宅中有园、园中有境、境中有画”的哲思;温州,依山傍水、山海交响,因势造园、借景为境,呈现“天成野趣”的开阔格局。这种内敛与张扬的交汇,正体现在苏州园的造景手法中——园林依山布置、以水理景,通过地形高差打造叠瀑跌水,既保留了苏州园林的灵动节奏,也呼应了温州丘陵的自然走势,山水之间,动静得宜。

  园博会召开之时,恰逢早春开茶。“福茶”茶田赋予这场两城对话浓浓的人情味。园中,苏州的碧螺春、白云茶,与温州的乌牛早、清明早、黄叶早、早香并植一园,南北茶香交融。

  从苏州的咫尺乾坤,到温州的山海交融,无需言语的城市对话,让人在步移景异之间,悄然感知两座江南城市的文化温度。



时代对话

科技融传统,艺术向未来



  对于苏州园而言,其真正的挑战并非“技艺”,而在“精神”。如何在守护苏州园林古典风貌与文化气质的同时,答好“当代表达”题,让“传统”不仅被看到,更被理解、得以延续。这座落于温州的“异地园林”用当代语言演绎古典精神,用技术手段回应时代课题,为新时代园林设计树立了面向未来的可能模板。

  “我们不是在复刻一个苏州的过去,而是要构建一个属于未来的、可被感知的江南园林。”刘仰峰告诉记者,展园不仅要美,也要会动;不仅能看,更要能玩。这些新技术的加入,就像是一种“现代语言”,为古典园林提供了新的讲述方式。而这,恰是属于时代的新声。

w37.jpg

苏州园云泉亭效果图

  AI时代,古典美学如何巧妙融入科技感、未来感?根据设计方案,展园嵌入基于AR增强现实技术的智能系统,这是人工智能与数字导览的创新探索成果。

  这种“有温度的科技”,也体现在空间组织上。展园还将考虑设置“无障碍智慧导览路径”,为视障、老年群体定制语音路线,打破传统园林“只能远观”的限制,让“可达”“可感”成为现实,而非想象。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设计理念之下,园林不再是“看完即走”的展陈作品,而是可游、可演、可参与的共创空间。孩子们在互动投影下追逐戏蝶,老人们在AI互动中赏景读画,年轻人在灯光夜游中拍照打卡——这一切构成了“新时代园林”的模样:不封闭、不肃穆、不高冷,而是鲜活、有趣、可亲近。



厦门园:
声景叙事架起闽瓯文化“第三空间”

w40.jpg

▲厦门本地媒体聚焦温州园博会厦门园

w41.jpg
▲温州日报整版刊发温州园博会厦门园

  “我们希望游客一踏入展园,就能感受到闽南文化中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的交融。”近日,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厦门展园(以下简称“厦门园”)项目负责人李薇阐释了其核心设计理念。

w43.jpg

厦门园效果图

  基于温州与闽南深厚的历史渊源,众多闽南移民聚居于此,闽南乡音犹存,厦门园设计团队以“寻闽南乡音”为情感纽带,串联起闽南移民与温州本土的文化记忆;同时,以“觅鹭岛印象”为载体,通过渔村剪影、渔船意象、棕榈科植物、厦门市花三角梅等元素,生动呈现厦门独特的海滨风情与地域特色。

  这座占地1400平方米、北临水系、南倚山体的展园,将以声景叙事、植物隐喻与建筑创新,在温州园博园中营造一方融合历史回声与当代气息的文化空间。

w44.jpg

声景叙事

以“乡音”唤醒文化共鸣



  “乡音难改,乡愁永恒。‘声音’是闽南移民与温州本土共有的情感密码。”谈及厦门园的核心叙事逻辑,李薇如是解读。区别于传统园林以视觉景观为主导的模式,厦门园选择“声景”作为核心文化载体,让“寻闽南乡音”的主题贯穿游线始终,构建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场域。

  在李薇看来,“寻闽南乡音”不仅是对共同文化根源的深情追溯,更是对厦门与温州姐妹城市情谊的生动呼应。两地同为历史上重要的沿海商贸重镇,共享“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更有大量闽南移民在温州扎根繁衍,形成了文化交融的独特社群。

w46.jpg

  在展园的寻根主题区,设计独具匠心。地面由承载岁月痕迹的旧砖瓦铺砌,其上镌刻着质朴的闽南语短句,当游客驻足于此,耳畔将萦绕着轻柔悠扬的闽南方言民谣。

  声景的营造不仅在于直接的方言直观展示和互动,还有对闽南生活场景声音的精准捕捉与氛围烘托。设计团队巧妙地运用环境音效系统,模拟出轻柔的海浪拍岸声,将其作为贯穿园区的背景底色,是唤起人们对厦门这座海滨城市集体记忆的关键线索,也是“鹭岛印象”不可或缺的听觉注脚。

  声景的动态延伸还体现在活动规划上。展园内还将举办原生态的闽音琴道、茶道表演。海浪声、“讲古”声、广场上的方言民谣、闽音表演……场景化的声音叙事,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园、层次丰富的声景网络,使“乡音”从抽象的概念化为可感、可听、可沉浸的切身体验。



空间结构

构筑“一轴五区一环”的韵律空间



  “除了主线的声景叙事外,我们也注意避免模仿和雷同。”李薇介绍道,厦门园在设计之初便确立了“吸收、提炼、提升”的原则——既保留闽南文化的根脉,又融入现代技术与空间美学,形成独特的差异化表达。

w49.jpg

  空间布局上,厦门园以清晰的“一轴、五区、一环”骨架统领全局。主轴线由西向东贯穿全园,通过精妙设计的疏密空间转换,自然形成中国传统园林“庭院深深”的游赏节奏与视觉韵律。五个功能区(层)则依据空间的开合变化设置,引导游客在移步换景中体验不同的氛围美感,满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

w50.jpg

  技术应用上,厦门园前瞻性地局部引入了LOE低辐射玻璃、透光混凝土、新型环保材料等新材料、新工艺,在优化视觉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如李薇所言:“现代园林不应是复古的陈列馆,而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厦门园在后期运营方面也预留了充足的弹性,主建筑严格按永久性标准设计,空间开阔、管线完备,预留了生活给水、污水接口及充足电力,未来可无缝转型为集文化展示与商业功能于一体的闽南风情茶楼,确保持续的生命力,让游客有获得感,运营者有支撑点。



草木建筑

隐喻中的“同根共源”



  “植物是土地的记忆,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在厦门园中,每一株草木的选择与配置,每一处建筑的细节与意境,都暗含着设计团队对厦门与温州两地“同根共源、紧密相连”关系的深刻思考与诗意表达。

  植物配置上,“姐妹榕”无疑是全园最具象征意义的点睛之笔。设计师特意选择了两株根系紧密交缠、盘结共生的榕树,它们屹立在寻根广场,成为最直观也最深沉的空间隐喻——象征着厦门与温州之间“盘根错节、紧密相连”的历史渊源与人文纽带。

  李薇深情解读:“榕树的‘根’,既是闽南语语言的根、闽瓯文化的根,也是两地族群迁徙交融、血脉相连的根。”除了姐妹榕,棕榈科植物(如华棕、中东海枣、布迪椰子)与繁盛的厦门市花三角梅被大量选用为基调植物。

w53.jpg

  从回荡着方言民谣与南音的榕树寻根广场,到可听可学的VR声景互动装置;从隐喻海浪与乡愁的红砖波浪台地,到对话古今的燕尾脊玻璃幕墙——厦门园以突破性的设计思维,打破了地域与形式的界限。正如总设计师李薇所期许:“园林之美,不应止步于视觉的愉悦,更应触动心灵深处——这便是厦门园力图传递的温度与深度。”

  眼下,随着主体工程有序推进,这座以声景叙事架起文化桥梁的厦门园,将在园博会开幕之际正式亮相。它必将持续为厦门与温州两座姐妹城市的人文交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长久诠释“第三空间”的文化聚合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8-28 05:24 , Processed in 0.3613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