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7时30分,生前曾是一名小学老师的肖先生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而他和他的家人最后的决定,让这份爱与奉献在生命消逝后依然熠熠生辉——捐献遗体,成为一名“大体老师”,他的眼角膜将为4人带去光明。
大雨突袭 相知相惜
6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肖先生的家。只见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木质橱柜擦得一尘不染,灶台边还摆着肖先生生前经常摆弄的铁锅。妻子林女士温声细语地说:“丈夫爱下厨,每天总是起得很早,等我和儿子起床时,桌上早摆好早餐等着了。”她声音微颤,结婚26年来,家里凡是与厨房相关的家务活,丈夫都不让她干。
27年前,林女士应朋友之邀远赴江西帮忙看店。她每天都要穿过马路,在肖先生办公室旁的公交站台等车。窗玻璃有些蒙尘,却能清晰映出肖先生伏案的身影。“起初只是好奇,他怎么能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下工作地那么认真。”林女士说,后来因每天等车,他们也从陌生人,变成了点头之交。再后来一场暴雨突袭,成了他们爱情的催化剂,浑身被雨淋湿的林女士敲响了肖先生的办公室大门,两人也因此搭上了话。两人相知相惜,26年前,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是为了我,来乐清的。”林女士说,2005年,初来乍到的老肖在乐清找了份工作,一家三口挤在小小的出租房里,生活简单而纯粹,满是温暖与幸福。
经过多年的努力,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家,老两口便买了一间小屋用来安度晚年。“对于我们一家三口,好日子算是刚开始,可惜老肖没有这个福气……”林女士说,老肖今年刚过60岁,退休没几个月,她自己也已到退休的年纪。二人原本还约定,以后一起出去旅游,走遍全国,没成想,以后再也没机会了。
命运无常 爱满乐清
6月27日,命运的轨迹在此刻陡然转了个弯。林女士回忆起那天早晨,声音里满是颤抖:“那天早上,我感觉丈夫不对劲,整个人躺床上一动不动,然后忽然长长叹了一口气,便没了声息。”
林女士勉强稳住心神,按丈夫生前的嘱咐,她拨通了乐清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原来,捐献遗体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们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早几年前,肖先生便与林女士谈及身后事,表示想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他说:“人死了就像灯灭了,啥都带不走,不如把有用的留给人家。”肖先生郑重签下了捐献志愿书,把这份特别的爱留在人间。
2023年,肖先生曾因高血压引发脑出血,抢救后身体大不如前。那一刻,他紧握着林女士的手,嘴唇开合几度,才挤出一句话:“真到了那一天,别救了,按咱之前的约定办。”林女士眼眶一热,重重地点了点头。
肖先生的离去,给林女士留下无法弥补的空缺。可当她看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为丈夫整理衣衫,肖先生脸上还带着平静的安详,她突然明白,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同时,她也为丈夫的无私奉献感到自豪。
在她心中,丈夫的生命并没有随着死亡而终结,而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了延续,生前的他曾是一名小学老师,如今的他成为了医学殿堂里的一位“无言良师”,继续在另一个战场上默默奉献,为人类的医学进步添砖加瓦。
肖先生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善举,也是乐清市多年来倡导器官捐献、弘扬大爱精神的一个缩影。乐清市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乐清市在人体器官捐献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25年6月,乐清市累计完成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8452人次,共实现人体器官捐献74例、角膜捐献49例、遗体捐献5例,成功捐献器官220个、角膜99对,直接挽救了222个濒危生命,帮助至少198人重见光明。这些数字持续位居温州首位、全省前列。
这些看似冷静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肖先生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用他们的无私奉献为社会带来了温度与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