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的温州是箬叶香与面皮香交织的味觉盛宴
是县前头粽子升腾的灰汤香气
是瓦市巷的薄饼皮在煎饼锅上发出蝉翼般的轻响
粽子与薄饼
不仅是温州人端午的“仪式感”
更是一代代人用食物书写的城市记忆
今天
达叔就带着大家走进菜场
感受温州端午节的烟火气
县前头粽子街
30多年坚持大锅慢煮,煮出一城光阴
在温州
端午的仪式感
从县前头粽子街的蒸汽缭绕开始
这条不足百米的巷子
藏着几代人的味觉密码
也见证着异乡人与温州的半生羁绊
市民朱女士早上8点便来到了县前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
她每年端午必来这里购买蛋黄肉粽
这是她坚持三十年多的“端午密码”
老店的蛋黄肉粽用本地猪肉腌制
糯米吸饱肉汁,粽叶裹着咸香
咬一口仿佛回到旧时光
来自江西的60岁老板陈敬铜
一如既往地在自家的粽子店忙碌着
三十多年来
他一直默默地为众多食客
包出一个个可口的温州特色端午粽子
随着端午节临近
陈敬铜的粽子店
已经摆满了客户预订的粽子
最多的时候
一天能卖出5000多个粽子
1993年
陈敬铜第一次来到温州
闲暇之余
精明的他发现温州人特别喜欢吃灰汤粽子
他奶奶就是江西老家做灰汤粽的一把好手
1997年
他在百里西路大桥头中国银行边
租了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铺卖粽子
从此
他的命运就跟粽子深度捆绑
从大桥头到县前头
陈敬铜的店铺因城市更新辗转6地
却始终守着“慢煮”的倔强
而他的店铺的变迁
也成了温州城市建设的见证者
如今
陈敬铜一家十几口人
靠着灰汤粽在温州扎了根
孙女已经是一名高中生
而60岁的他丝毫没有退休的打算
还玩起了抖音直播
把粽子的生产过程实时展现在食客屏幕前
在聊到他家粽子的特色时
他介绍到
不同于其他店的高压锅煮粽子
他家是连续4小时大锅煮
能吃到柴火灶的味道
瓦市巷薄饼
40多年始终饼薄如纸,卷住半城人情
温州人的端午餐桌上不止有粽子
还有美味的薄饼
薄如蝉翼的饼皮
裹着蛋皮、香菇肉丝和韭菜
咬下去脆嫩交织
是老温州人端午的“限定快乐”。
达叔最喜欢的薄饼店
是瓦市巷的妙英薄饼店
1980年
徐妙英在瓦市巷支起煤炉
给街坊邻居做薄饼
据徐妙英介绍
妙英薄饼的美味源于它薄韧的饼皮
独特的面粉配比和手工和面
做出来的饼皮韧性十足
包裹着特色配菜
吃起来富有层次感和爽脆感
如今
妙英薄饼店
从一个小店逐渐发展
成为如今的网红店铺
每年的端午节最忙的时候
一天就要消耗掉600斤绿豆芽
十几位街坊邻居都会主动过来帮忙
这种互助精神
在预制菜横扫市场的今天
成为了老菜场抵御工业化的温柔铠甲
达叔点评
1.县前头粽子一条街,这里集中了温州多家知名粽子店,有十几种口味,价格从2.5元到10元不等,蛋黄肉粽、纯肉粽、蜜枣粽是雷打不动的销量三巨头。如果购买粽子的量比较大,需要提前三天预定。
2.在瓦市和高盈里、兴文里组成的T字型菜场区域,专卖薄饼饼皮和成品的店接近十来家。这么多薄饼中,妙英薄饼的口碑是最好的。很多温州人只买饼皮,在家炒制独家馅料,家人围在一起包薄饼成了端午节固定活动。
推荐指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