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遗风 印象油溪之《梦回莲峰》
一、千年古刹的历史背景
(一)宋代古刹油溪村莲峰山法空寺(此山名曰莲峰山故又名莲峰寺),位于永嘉县桥下镇油溪村,始建于宋朝年间。(一二三0年)宋代诗人刘植,字成道,永嘉(今温州)人,安上曾孙,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0)曹幽官大理寺簿时有唱和。有《渔屋集》,已佚。事见《江湖后集》卷一四。今录诗二十五首。
刘植曾多次游览莲峰山法空寺,写下一首名曰《重游法空寺》的五言律诗:
寺在方山顶,山深不厌登。
瀑飞明月峡,桥渡夕阳僧。
万法元皆妄,馀生了未能。
累累塔边冢,几见谷为陵。
译文:
法空寺坐落在方山之顶,山深路远但我依旧喜欢攀登登。明月峡中瀑布飞流直下,夕阳下僧侣从桥上缓缓渡过。世间万法原本都是虚妄,但我此生却仍未能参透。塔边坟冢累累,不知几经变迁,山谷何时又化作了丘陵。
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莲峰山法空寺繁荣辉煌,游客众多,香火鼎盛。
(二)永嘉县桥下镇桥下村陈氏宗谱记载,宗撫萬湖
蓮峰寺記
原文:
明嘉靖歳在丁卯律中黄鍾序属陽之候予携二三子游郊行四五里登莲峰之巅
曠观山水见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潆洄萬予謂友曰是山之内其
寺名法空亦稱歐海名匡荊川腾境爾其實殿輝煌法堂連比乃明洪武年間予
高祖為淡泊宁静藏修游息之所而慎也盖以地盡聞曠境属清幽
登聖門而步汀石層級昂然者羅漢廊也曲迅通出梵音兀集者三皈嶺也科頭
箕踞飛身悟法者樂壽僧也行数武飛瀑清涼岩亀挺秀石屏幽隠化雨繽纷
佳景迭出可腾言哉况夫春则和風悠畅夏则蘭蕙薰人秋則寒潭影碧冬則秀嶺孤松四時之中美景嫣然由是叩山門登法界寺古僧稀境静心妙是余
高祖当年之所造此淡泊寧静藏修游息故也縱或謂山深穷谷之間松風鶴唳耕歌樵唱喧人耳目者亦未可以静名而不知動中有静静中有動故蘇子曰:
溪声廣長舌山色清净身非元机之妙悟乎余不禁仰睹天龍負法遥憶擲錫飛空亦由静而得者矣因即其緣起而為之記
全文释义:
明朝嘉靖丁卯(1566)年间春月,属阳候携同二三个朋友一起郊游,徒步走了四五里路登上莲峰山山顶。
正在游山玩水之际,忽然向下面观望,发现在崇山峻岭之间是一片茂密森林和修长的竹子,清澈的泉水在溪间快速的流动,水流回旋之处鱼儿逆流而上。
他的朋友介绍说,这莲峰山谷有一个法空寺,也是瓯海有名的风景区(原油溪村属于瓯海管辖),荆川旅游胜地(西溪流域原名荆川),这个宝殿非常辉煌,是明洪武年间(1388)年,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下令重新修缮,佛堂莲花宝座和殿中的经书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明太祖高皇帝为了给不为功名利禄权势富贵所动,超凡脱俗之人有一个清净优雅、读书修身、游览圣地时有休息之所而修建之。
登殿门之前先经过矴步台阶,只见前面广场两廊十八罗汉和四大金刚石像挺胸矗立两排,煞是威武。
通过弯弯曲曲的的小路,来到幽深僻静的地方,禅房花木深处有佳境。
突然听到念佛诵经,伴随着法器配乐的歌咏赞颂悦耳之声传来,令人神往。
来到佛堂只见一群高大魁梧的和尚围在一起念佛诵经,为首的僧人不戴冠帽,裸露头簪,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形似簸箕的打坐姿势,有的和尚在练武,时而飞身跃起。
能够在此地超脱生死轮回,实现灵魂升华的人,他们拥有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能够解除心中的烦恼和无明,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存在,需要长时间修行和感悟才能达到的境界,是一群快乐长寿的僧人和出家修行之人。
不远处,飞流直下的瀑布化成雨珠缤纷四溅,色彩斑斓,丰富多彩,景色丰富多样繁荣繁盛。
美景不断频繁出现,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无法用语言表达。而且春天,和风轻柔,使人感到闲适和畅快,令人进入舒适愉悦的状态。夏天,香草的香气扑鼻诱人,沁人心肺。秋天,水绿山青,秋意绵绵。冬天,岭上的苍松挺拔秀逸,出尘拔俗,独立不变更显端庄秀美。一年四季的美景,美丽动人,给人以愉悦和温暖的感觉。
于是从这里叩开寺院的山门登入佛堂拜访高僧,看见了古老的寺院和六七十岁的僧人。此处宁静无声,静心静气,淡泊相处,与世无争,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
明太祖高皇帝当年之所以修缮法空寺,除了让心怀大志,努力学习的人能够劳逸结合。既要学习,也要适当的游览休息,有张有弛结合,还因为此地与山外距离深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和山谷,非常荒远偏僻。
而且只听见鹤叫声无其他干扰。唯有耕田农夫和砍柴樵夫的歌谣,那些吵闹之声非常少见几乎没有。静中有动感,动中有静态,有几人知道乎。
因此苏东坡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静身,形容的就是潺潺的溪流声就像佛的广长之舌,在宣讲佛法,溪水流动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在聆听佛法宣讲,从中听出一切万法、蓝天、白云是清净的法身,多么美丽的境界。体现了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佳境,可以从任何事物洞见人生真谛,了解佛法无边遍及万物的道理。既开阔心胸又让诗作充满理据,超越寻常的领悟也。
我不禁仰望天空感叹!如此动静结合,阴阳互补相生状态,以相对平静的心态面对周边环境变化,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平和,同时也保持着随时准备应对外在变化的心态,今生有缘到此一游,真是令人回味悠长的一段郊游体验也,是为记。
(三)另据油溪村八旬长者回忆口述和桥下陈氏宗谱记载完全吻合,1949年的时候曾和祖父一同上山游玩法空寺(莲峰寺),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从油溪村出发往莲峰山登山步道要经过5座青石板桥(至今保留完好),山门外有一座石牌坊(今水库前面),精雕细琢古色古香,通过牌坊犹如进入人间仙境,清幽宁静,松风鹤唳,寺院前门两侧是十八罗汉石像和四大金刚石像,石像高大栩栩如生,非常壮观。
(四)、解放后国家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由于寺院荒废无人管理,1954年时任徐岙公社书记的李启敬率众拆除寺院,将稀有的木料石材运往徐岙建了人民公社办公楼,文革期间李启敬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关进牛棚(后来平反),留下一些好石材被人拉走贩卖,当时江心寺得知法空寺被拆后闻讯赶来,询问还有没有材料可用,但是只剩下一片废墟,破坏殆尽,实为造孽痛心。后来山地分给了当地油溪村民做自留地使用至今,如今的古刹遗址仍旧保留着完整的院墙轮廓和残垣断壁,它是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传承和延续,这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予以重建古刹的决心和政策,以慰民心!
二、千年古刹的文化意义
这所古刹不仅是佛教文化的浓厚体现,它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崛起和辉煌,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恢复原状重修千年古刹意义非凡。
三、千年古刹的文化价值
古刹周围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包括玉龙戏珠式的多帘瀑布,而且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有诗为证:
莲峰寺畔漫山红,
溪绿田际露华浓。
千年古刹遗风远,
五架石桥世韵长。
田园一片可耕读,
瀑布半川歌自咏。
印象油溪犹忆起,
梦回莲峰千百度。
四、千年古刹的文明和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刹的印象刻入了人们的脑海,恢复古刹原貌不仅能保留传统的佛教文化,还可以融入现代旅游开发的元素,为古刹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古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无限遐想。希望未来,油溪村莲峰山千年古刹法空寺能够恢复重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继续向世人讲述它的故事。
资料整理:季黎明
2024年4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