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6月至9月,是野生蘑菇的主要生长季,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近段时间全省就发生多起误食野生蘑菇中毒被紧急送医的事件。
超正常指标500倍
近日,余杭区的陈先生和好友在山间漫步时采摘了几朵路边的白蘑菇,回家烹饪后,没想到才吃了一朵半就出现身体不适:感觉恶心、呕吐、腹痛、甚至还开始腹泻并伴有全身酸痛。
不过,这些并没有引起陈先生的足够重视,以为接下来不吃就没事。没想到朋友回家之后恶心呕吐加重,医生接诊后当即下了病危病重通知书。
陈先生则立刻前往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血化验结果显示,陈先生的肝功能严重损伤,谷丙转氨酶1270U/L、谷草转氨酶3908U/L,比正常人高出300倍;横纹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195039U/L、肌酸激酶同工酶3790U/L,比正常人高出500倍。
医院判断陈先生是毒蕈中毒导致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损伤,立即进行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以及保肝药物治疗。
浙江常见的白色野蘑菇,毒性强,不可食用。
浙大一院供图
接连有人中招
不久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接连接收了两起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导致的严重中毒事件。
72岁的朱阿婆在午餐后突发神志不清被紧急送往医院。原来,阿婆在午餐时食用了在菜场自行购买的半斤野蘑菇,未承想这蘑菇竟有剧毒。经诊断,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残托鹅膏有环变型的毒蘑菇,其毒素可引发神经精神型中毒,导致中毒者生命垂危。幸运的是,经全力救治,通过连续血浆置换、药物解毒、器官功能监测和改善等系列措施,朱阿婆最终脱离险境。
还有来自洞头的14岁初中生曾同学,因好奇尝试校园内的野生蘑菇,遭遇了相似的惊魂时刻。据回忆,他在操场采食3株蘑菇,之后就出现腹痛难忍类似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所幸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和护理。
野蘑菇不要采,不要吃
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副主任吴斌介绍说,我国已知毒蘑菇超过400种,其中不乏致命种类。近期气候湿润,野生蘑菇生长旺盛,误食风险陡增。中毒者多是进食野生采摘蘑菇,症状通常始于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发展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毒蘑菇毒素耐高温,且其毒素难以通过常规烹饪手段破坏,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
吴斌主任提醒广大市民,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外形相似,难以肉眼区分。记住一个简单辨别方法——菌盖扁半球形,菌柄有白色菌环,根部有球形菌托,形象点说就是“戴帽、系裙、穿鞋”的蘑菇,可能是致命的鹅膏菌。为安全起见,建议市民避免自行采摘和食用任何未经确认的野生蘑菇。
浙江省疾控中心曾发布浙江省常见毒蘑菇类型,不是专业人士还真容易搞错。
专家提醒:“野蘑菇都不要吃。”因为市民是很难区分蘑菇是否有毒的,即便是专家有时候都很难分辨,所以不要吃是最安全的。
另外,也不建议网购菌菇,如果购买了,也应该严格按照商家的建议进行烹饪。
如不慎误食毒蘑菇,应立即停止进食,保留剩余蘑菇样本并尽快就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