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6时30分,温州市殡仪馆五号告别厅哀乐低回。李晟医生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全场肃立,默哀鞠躬,送这位大夫最后一程。
从震惊,到痛惜;从愤怒,到无奈……就这样,又一名医生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倒下了,倒下的时候,他正放弃了吃饭的时间,忙着加班给病人看病。
“李晟医生,下辈子别再饿着肚子加班”,相信这句话对但凡还有一丝人性的人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设身处地为李医生的家人想想,又该如何接受这样的现实!好端端一个人,好端端像往常一样去上班了,却再也不会回来!
“伤医案”再发,令人不禁想起前些年频频发生的类似案件。也不禁令人想问:这样的悲剧,何以一再发生?
每一起“伤医案”,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绝非仅有案件当中“医生”与“患者”这二者的存在。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长久以来形成的沉重压力、全民科学素养尤其是生命教育的缺失……种种弊端形成的压力,最后传导的“尽头”,是直接坐在患者面前的医生。就拿最常见的“坐了一夜车、看病几十秒”来说,是医生不愿意一个个都说足说透吗?个别医生也许有可能,但更多的可能也许就像李医生在遇难前面对的那样,门口还排着好多病人,他们同样是奔波劳碌而来。但此时种种的怨气、怒火,似乎除了坐在面前的医生,也找不到其他需要负责的地儿了。
我们需要不断在全社会强化两个常识。一个是“医学不是万能的”,一个是“医学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强化第一个常识,是回归科学的轨道,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生命与健康;强化第二个常识,是重新唤起对别人“专业”的尊重,作为个体也好、媒体也好,在涉及医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凭借着自己的认知就去轻易下结论,也许可以一时操纵情绪,但遗留下来的“伤口”,却都在积攒着戾气。
其实,也不仅是对医生这个群体,医学这个专业而言。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哪怕是在网上发表一句评论,也应该尽力做到冷静与客观,做到对别人专业起码的尊重,做到“就事论事”。看看那些喊打喊杀,那些怼天怼地,不是正在一点一滴地为这个社会增加暴力的元素吗?在这样的戾气包围下,下一个倒下了,可能不仅仅是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