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温州,有这样一群不寻常的“猎人”,他们追逐的对象不是山林间的猛兽,而是我们夏日夜晚最不愿遇见的小型“敌人”——蚊子。这群来自乐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追蚊勇士”,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已经成功捕捉近8万只蚊子。
工作人员在挂诱蚊灯
乐清猪场里抓蚊子
7月17日晚,夜幕降临,乐清市柳市镇华北村和盐盆街道朱庄村的养猪场内,一群身着厚重防护服的勇士悄然集结。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与猪打交道,而是要在这片“战场”上捕捉那些携带致命病毒的“刺客”——蚊子。选择猪场捕捉蚊子则是因为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乐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李海杨介绍,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发病急、病程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所以做好乙脑蚊媒监测工作就十分重要,有助于他们了解监测地区乙脑的病毒是否有流行的可能性。
而抓捕蚊子则是乙脑蚊媒监测工作中的首要环节。捕获后的蚊子冷冻处死后依次鉴定分类、分装,最后被送往浙江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所开展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为了采集样本,17日晚上6点,李海杨一群人就带上诱蚊灯赶到了猪场,和登革热蚊媒监测不一样的是,他们不需要用自己当诱饵,只需要借助诱蚊灯即可。
天气炎热,养猪场内臭味浓烈,但捕蚊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臭味而停下手上的工作,捕蚊工作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有的在养猪场内放置诱蚊灯,有的则手持电动捕蚊器直接现场抓捕。
在一阵忙活下,只见夜晚漆黑的猪棚里,有序挂着10余盏诱蚊灯,在漆黑的夜色下,这些诱蚊灯发出紫色的光芒,诱惑着蚊子飞到捕蚊灯内,随后掉到捕蚊袋里。
放置完诱蚊灯后,工作人员就离开,等到第二天早上6点前再来取回。
6小时分出1万余只蚊子
第二天早上六点,李海杨带着工作人员回到了猪场,经过一晚上的捕获,每一个捕蚊袋里都装满了蚊子。为了最大限度保持蚊虫体内乙脑病毒的活性,他们会第一时间把蚊子放到冷藏箱低温保存,再带回实验室里放到-20℃的冰箱里冷冻,之后再进行鉴定分类。
很多人不禁好奇,这么小的蚊子都是怎么分类的呢?李海杨介绍,分类时,他们会从冰箱里将冷冻后的蚊子取出,放在冰排上,再用镊子小心地将蚊子按种类分装到采样管,50只蚊子分装一个采样管,分装完毕的标本置于含有干冰的泡沫箱中保存,再送到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所开展乙脑病毒分离和鉴定工作。
工作人员在对蚊子进行分类
“因为要保证乙脑病毒活性,我们基本上要在第一时间对蚊子进行分类,分类工作完成前一般都不会离开分类室。”李海杨说。
一只、两只、二十只……要把蚊子一只只分好,这是个精细活,分不得半点神。经过七八名工作人员静坐分类6个多小时,最终清点出来这次两天一夜的“捕蚊行动”共捕获到了11250只蚊子。
这批蚊子现在已经送到了浙江省疾控实验室检测。
6年抓了近8万只蚊子
据了解,浙江全省只有三个乙脑蚊媒监测点,乐清市就是其中一个。该市自2019年以来,就被认定为省级乙脑蚊媒监测点,每年要在5月-10月份采集至少10000只蚊虫标本。
“我是2021年开始接手这项工作,在这之前,我对于蚊子的认知就是这是一只蚊子。但经过这几年的捕蚊工作,我已经能准确地分辨出库蚊、按蚊等各种蚊种。”李海杨说,刚接手工作时对蚊种还不太熟悉,经常分辨不清,后来为了加强识别,有时候在家里打死一只蚊子都会时刻记着分辨一下是哪种蚊子。现在的李海杨不仅掌握了精准识别不同蚊种的本领,还成了团队中的“蚊子百科”。因为乙脑蚊媒监测点的工作是一年开展一次,所以每年到了监测时间前,李海杨都会拿出她的笔记进行复习,同时还会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加强蚊种识别能力,方便后期的分类工作。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抓蚊子是一件‘无聊’的事,但对于我们来说,通过开展媒介蚊虫监测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有效的乙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尽管看似‘无聊’,却十分有意义。”李海杨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