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坐垫“烫屁股”、电动车充电桩把手成“烫手山芋”……连日来,温州气温一直在高位运行,市民日常出行一不留神就会遇到“高温刺客”,来个突然袭击。昨天,记者走上街头进行测试。
高温下的“屁股保卫战”
昨天下午2时,鹿城区最高气温达到35℃。记者带着红外测温枪来到新城大道的共享单车停放区,发现部分坐垫的温度早已“超标”,摸上去有灼热感。记者一连测量3辆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测温枪皆发出超过60℃的警报,具体数值无法显示。十几分钟后,记者再次测量时,它们坐垫温度仍在50℃以上,但不同品牌、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单车坐垫温度稍有差别。并排停靠的哈啰单车有黑色和灰色两款坐垫,其中黑色坐垫皮质偏硬,最高温度达到52.7℃。灰色坐垫更为柔软,但似乎更为吸热,多辆单车坐垫温度在57℃,其中最高达到59.5℃。而同区域停放的美团单车和青桔单车均为黑色坐垫,美团单车坐垫最高温达到56.5℃,青桔单车温度为57℃左右。
骑“高温”单车是一种什么体验?记者选择一辆坐垫温度为51℃的单车进行尝试,尽管隔着一层衣物,但臀部在触碰坐垫的瞬间,依旧会被座椅的“热辣滚烫”烫到。即便在骑行完毕一两个小时后,臀部仍有被烫到的“酥麻”感。
和记者感同身受的市民不在少数,在物华天宝路口一些骑行者选择“半站”在自行车踏板上骑行,尽量不让臀部接触坐垫;还有人短暂坐下后迅速站起,靠腰部和臀部支撑身体“半趴”在单车上骑行;还有人依靠“物理隔热”,用塑料袋套在共享单车车座上,避免“烫屁股”的尴尬。
停靠在树荫下的共享单车,是个不错的选择。记者在康源路的一处树荫下测试,发现4辆哈啰单车和美团单车的坐垫温度在37℃-38℃,手感微烫但在可接受范围内,骑行时几乎感觉不到不适。此外,在骑行前用湿巾擦拭车座能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经记者测试,用湿巾擦拭一辆原坐垫温度在 56.5℃的单车后,该车坐垫温度下降到46.3℃。
记者带着红外测温枪测试共享单车坐垫温度,其中一辆最高达到59.5℃。
51℃的充电把手难以“下手”
除了自行车坐垫,户外电动车充电桩的把手也是个“高温刺客”。昨天,市民谢女士在杨府山公园的充电站,刚想拿起充电缆线,一触碰到把手按键,便猝不及防地被“烫”了一下。
充电桩把手有多烫?开新能源出租车的司机陈师傅更有发言权。陈师傅开电动车4年多,几乎每天都要给车充电。“充电桩的把手被太阳一晒就发烫,握上去烫得很,尤其是一些老旧的充电站,把手比较破旧,握一下手都能烫红起来。”他说。
在陈师傅看来,充电桩把手的温度与手柄、按键的材质、颜色都有关系。“市区的充电桩把手白色居多,大约有90%,这种没那么烫,黑色的把手和铝合金的按键搭配简直是‘灾难’,让人根本下不了手。”他说。
昨天下午4时,在市区的滨江大排档充电站,记者见到陈师傅口中“黑把手”和“铝合金”的“烫手”配置。在34℃的户外温度下,把手的温度达到51.2℃,按键温度为43℃。记者尝试用手触碰把手,有明显灼热感和刺痛感。在府东路黎峰大楼附近的充电站,由于充电处雨棚的遮挡,把手温度相对偏低。经测量,白色手柄温度为39.9℃,黑色按键温度在41℃左右。
共享单车“穿上”清凉坐垫
面对热浪滚滚,我们怎么避免被“刺”?
不少市民发现,温州街头上新共享单车“清凉坐垫”,能快速降温10℃左右,有效缓解夏季出行的“热辣滚烫”。记者在市区锦绣路和飞霞南路交叉路口见到穿着“银色裤衩”的共享单车。这些单车在原坐垫上套了一层银色的隔热层,表面有些许凹凸不平,摸上去有种冰凉的触感,坐垫底部还有“凉爽骑行”的标识。经测量,这种“清凉坐垫”的共享单车坐垫温度在45℃左右,而并排停靠的普通单车坐垫温度为59℃。
“清凉坐垫采用PVC银白色高分子聚合材质,可利用太阳光的反射及自身隔热特性,有效降低车座温度,具有降温、不易积水、耐磨等特点。”哈啰单车温州区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区已投放2000辆带有“清凉坐垫”的单车,预计后续数量还将增加。
除了共享单车“清凉坐垫”,市区一些公交车站每年都会喷射冷雾,为候车市民送去一缕清凉。市区的多个伏茶点竞相开放,不仅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茶水,还成为市民避暑、休息的好去处;轨道交通S1线推出“同车不同温”服务,强冷弱冷两种模式给市民更多选择……
这些人性化的小举措背后,是城市服务理念的升级和公共空间功能的拓展。炎炎夏日,市民期待城市公共服务带来更多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