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46|回复: 0

谢灵运:江心屿的第一位游客

[复制链接]

326

主题

0

回帖

163

积分

嫩笋

积分
163
发表于 2024-6-11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永初三年秋,当谢灵运沿着瓯江而下,到达朔门港,准备上岸履职永嘉郡太守时,他一定掠眼到不远处江中有一座秀美的孤屿,此景不游,枉称“素所爱好”名山水。然而“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他真正动身上岛,还是在游历瓯江两岸景观之后。虽然迟了大约半年,江心屿仍然等着他,他仍然是江心屿的第一位游客,且不须买门票。
HdXA11NdfaDdbCBf.jpg

明天启《江心志》上的谢公亭与澄鲜阁(西塔下)

解读《登江中孤屿》景平元年风和日丽的一天,谢灵运终于从郡北门外的码头坐船,渡江而来,天光云影,水波潋滟,上下空明,登上孤屿休憩徜徉,优美的景色令他相见恨晚,遂写下流芳百世的《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为写好此诗,谢灵运搭建了三段式的文本框架,开头叙事,中间写景,最后说理,逻辑清晰,手法多变。叙事段说江北被我冷落好久,江南我又审美疲劳,还有哪里可游赏呢?瓯江两岸似乎都没了新鲜感,“怀新”“寻异”之下,才发现南北间的孤屿被游屐漏网了。写景段说他横渡瓯江要穷尽的时候,看到这座孤屿在水中如此美好。“乱流”与“孤屿”是双声词对叠韵词,属于音韵对;“趋正绝”一作“趋孤屿”,则与下句构成顶针修辞。“媚”是谢灵运爱字与句眼,《过始宁墅》诗里有“绿筱媚清涟”,《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里有“云日相照媚”,《登池上楼》诗里有“潜虬媚幽姿”,追根溯源,其实是受《文赋》“水怀珠而川媚”的影响,暗含着孤屿如珍珠之意,也即《画山水序》所谓的“山水以形媚道”。作为一首几乎从头对仗到尾的诗歌,“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联是最精彩的,千古流传,不过明显也是在他《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从1.0版升级为2.0版。用诗的语言解释,天空很新鲜,没有腐烂;江水很新鲜,还在保质期内。
B1zl9fWA4U8sy8lS.jpg

南宋庆元三年石刻谢灵运像碑  明成化十三年摹刻立于谢公亭 温州博物馆藏

谢灵运也是画家。以山水画的“三远法”构图诠释,“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是横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是纵览,四句视角纵横交织,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组成全局全景图,符合了“平远”与“高远”。写景已经满分,他开始说理。细细体会,总觉得透出一贯的孤寂与自傲。如此蕴藏灵真的所在,没人欣赏并将其流传,只有他才发现其美,才是山水的知音。对于儒释道皆精通的他,“昆山姿”是理想,“区中缘”是现实。虽然一生深陷现实的漩涡中,却不忘仰望理想的境界。也许为强调这种时空错位,谢灵运故伎重施,用“想象”(叠韵词)对“缅邈”(双声词),再来一组音韵对。从昆仑山仙境到安期生仙术,谢灵运写下最后两句时,有没意识到他的悲剧是信而不能行,欲养生而被害?后人常常批评他拖着一条玄言诗的尾巴,他太需要议论来展露心声了,而面对此诗,不如说还是一条东晋以来游仙诗的尾巴。千古名句的历代影响《登江中孤屿》一出,不但被南朝梁《昭明文选》看中,而且影响深远。同是南朝梁,诗人伏挺是谢粉,“为五言诗,善效谢康乐体”,被誉为“日下无双”,其山水诗《行舟值早雾》结句就搬来了“空水共澄鲜”: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听猿方忖岫,闻濑始知川。渔人惑隩浦,行舟迷溯沿。日中氛霭尽,空水共澄鲜。唐代的谢粉首推李白,他在《秋登巴陵望洞庭》将其套改为“际海俱澄鲜”,这还不算,“想象昆山姿”被他《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套改为“想象东山姿”,“缅邈区中缘”被他《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套改为“杳无区中缘”。北宋,欧阳修浓缩为“空水澄鲜”四字,嵌在《采桑子》词里: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穏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南宋,朱熹嵌在《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诗里: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清代袁枚的《俞楚江潇湘看月图》“幽人方独往,空水共澄鲜”也是毫不客气,不打一声招呼就直接挪用。而上升到国家科举考试层面,“空水共澄鲜”在唐代成为试律诗题,有“高考作文”曰:悠然四望通,渺渺水无穷。野鹤飞天际,烟林出镜中。云消澄遍碧,霞起澹微红。落日浮光满,遥山翠色同。樵声喧竹屿,棹唱入莲丛。远客舟中兴,烦襟暂一空。
oiyk6I4345qrpi4G.jpg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心屿澄鲜阁

清代纪晓岚《唐人试律说》称赞“野鹤飞天际”是“偶拈一物,愈见一望空明,所谓颊上三毫也”。清代叶葆《应试诗法浅说》详细解说此诗题该如何写作,上述例诗有什么特色:“起用总破,言当秋远眺,四望悠然,觉水天一色矣。飞来野鹤,直入天际,而拂仪点处,烟林恍入镜中而写影。中联分贴‘空水’,烘写‘澄鲜’,言云容消尽,天则湛深碧而遍澄;霞彩散余,水则映远波而微澹。衔将收之落日,处处浮光;点欲醉之遥峰,山山翠色。后即就江中时景作衍,以便作结。言此时竹屿之樵声正喧,莲丛之棹歌方起。江行坐舟,兴致不浅。客路烦襟,顿觉一空矣……‘云消’一联字法句法俱极琢炼,可以为式。题有‘澄鲜’两字,与‘秋水共长天一色’不同。篇中说鹤,说林,说云,说霞,说日光,说山色,总是为‘澄鲜’字作烘托,彼题固移用不去。”纪晓岚与叶葆热情评点的背景是到了清代,这句还是热门考题。《清秘述闻》载乾隆三十五年恩科乡试浙江考场就出题《赋得空水共澄鲜,得“分”字》。除此外,这句之前的“云日相辉映”“孤屿媚中川”也入选考题库。后人掀起步韵次韵风诗人喜欢自戴枷锁,沧海横流,困难中方显才子炫技之能,步韵诗就是一副好“手铐”。《登江中孤屿》因此成为后人写山水诗的范式,纷纷步韵次韵。清格调派代表沈德潜有《游法螺,用谢康乐<登江中孤屿>韵》,韵脚字全部来自谢诗:一身随境转,宛似螺形旋。旧蹊故不改,新景俄相延。沼凿有声雪,屈注成清川。亭台互向背,云木相澄鲜。赏心得妙善,难借文辞传。翘望黄屋临,契此山中缘。天藻挥洒之,一蠃自千年。民国冒广生来温任瓯海关监督,召集文友符璋、陈祖绶,三个人几乎和遍谢灵运的山水诗,其《和<登江中孤屿>》曰:窳啙滞江表,山水耽回旋。登临有代谢,寿命无俄延。晴光眷孤屿,众流悲逝川。物理悟兴废,客怀供澄鲜。宗风寂不振,典志缺孰传。挥手千黄金,聊结灵山缘。愿言谢车马,栖止终吾年。这个传统被著名学者饶宗颐传承下来。作为当代谢粉,1966年春,他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同游阿尔卑斯山,行囊只带谢诗,一路写成36首纪游诗,基本上为次韵谢灵运山水诗之作,其中自然有《和江中孤屿》:抽青还配白,冰谷此周旋。霜雪非不流,得地终遐延。泪涛安可凝,犹欲涨平川。情云心上飞,如花散绮鲜。惟山为表灵,将诗万口传。一日抵千秋,且结东西缘。莫信蒙庄语,养生始尽年。谢公亭、澄鲜阁、诗之岛自从谢灵运来过之后,江心屿有了东西双塔、高宗道场江心寺、文天祥祠、浩然楼、英国领事馆等,从拓荒的角度来看,谢灵运不但是江心屿风光旅游的先驱,还是人文底蕴的奠基人。
p6ym5ZMokcOBO3kz.jpg

来自谢灵运诗的“孤屿”石刻 南航 /摄
盘点灵运遗迹,除了诗歌,首先是地名。江心屿古称孤屿,别称“中川”,都来自谢灵运。今从渡轮码头上岛,迎面有明晃晃的“孤屿”石刻。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说“至今永嘉称为‘中川’者,因此诗也”。江心寺为此叫中川寺。当代温州港务局还开办过中川饭店。纪念性建筑首推谢公亭。明万历《江心志》载:“谢公亭又名孤屿亭,在沙门右。刘宋谢康乐公灵运为永嘉守,尝游咏于斯,故建石刻谢公像,唐李杜诗皆道及其迹。”所谓“李杜诗”指天宝年间,李白《与周刚青溪玉镜潭宴别》诗开篇写道“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杜甫《送裴二虬作尉永嘉》诗开篇也写道“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续以“游山忆谢公”。
GS5p595JIypqR8Yj.jpg

谢公亭 林鸿鳞 /摄

光焰万丈长的李杜诗篇都为谢公亭打过广告,早于唐咸通与宋开宝的双塔,可见是江心屿上最早的建筑。南宋温州知州王焕章在积谷山下谢公祠里立有谢康乐画像石碑。明代,画像碑被重新摹刻立在江心屿谢公亭内,“椎搨者甚众”。如今原碑被博物馆收藏,亭内另立复制碑。至清代,“瑞安先生”黄体芳连写了两篇《谢公亭赋》,以“谢公来游,必憩于此”为韵。谢公亭西边有建于北宋的水陆阁,明“王氏双璧”之王叔杲重修,为纪念谢灵运而易名澄鲜阁。这一改称,凭借谢灵运的热度,如谢公亭般引发了很多专门题咏此阁的诗歌。如今阁旁悬挂着“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门联,但因谢诗原非律句,却难以标准联律来衡量。谢公亭与澄鲜阁之间,还有一块“诗之岛”石刻,集著名书法家启功之字,也是渊源于谢灵运。山水胜地,灵运基因谢灵运很吝啬,仅为江心屿写过一首诗,但这一首招来了历代上千首诗词,最为大众熟知的自然是李白杜甫孟浩然的题咏,并最终合力将其打造成中国四大名屿中最独特的“诗之岛”。历览江心屿诗词,一大鲜明特征是谢灵运的身影经常浮动于字里行间,不啻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先从唐代开始,“大历十才子”之首钱起有《送包何东游》:水国尝独往,送君还念兹。湖山远近色,昏旦烟霞时。子好谢公迹,常吟孤屿诗。果乘扁舟去,若与白鸥期。野趣及春好,客游欣此辞。入云投馆僻,采碧过帆迟。江上日回首,琴中劳别思。春鸿刷归翼,一寄杜蘅枝。南宋,“活佛”济公有词《酹江月·游江心》:海天秋晚,正千树低黄,香垂橙橘。买个扁舟凌银浪,闲坐中川片石。练绕长江,翠围群岫,别是神仙窟。参差楼阁,半从烟雨中出。好是鳌背花宫,狮踞莲座,对浮金涌碧。试问重来缘底事?沙雁沙鸥犹识。两岸笙簧,半空钟梵,咫尺分喧寂。倦摩双眼,细寻灵运遗迹。“细寻灵运遗迹”,他一定会去谢公亭坐坐。“永嘉四灵”之徐照《题江心寺》曲终奏雅,也请出谢灵运压阵: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鸦宿腥林径,龙归损塔轮。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高启有《送恩公还江心寺》:上人居宝地,胜处似金山。楼阁开天界,波涛隔世寰。钟闻孤屿外,刹出乱云间。螺女晨修馔,龙君夜叩关。游方来暂会,辞阙去难攀。旧业菱生沼,离程柳映湾。衣沾炉气出,船载磬声还。施贝来江估,持经化岛蛮。诸缘除未早,半偈悟犹艰。安得如康乐,登临此共闲。清代,与纳兰容若联袂打造救友佳话的顾贞观经过温州,有《百字令·瓯东苦雨,和陆吴州夫子韵》:花朝过也,问天公那得,许多风雨。自是春晴无三日,可惜流光难驻。蜡屐冲泥,褰帷溅瀑,厌听黄鹂语。重来谢客,积愁堆满孤屿。消受水驿山程,灯昏酒冷,梦儿中叨絮。儿女心肠英雄泪,抵死偏萦离绪。烽火遥连,家书间隔,漂泊随鸳侣。芳时断梗,欲归归向何处?
ral3G8aM8035LRmz.jpg

1915年汪如渊《江心孤屿图》
圈出上述诗词里的“谢公”“灵运”“康乐”“谢客”,谢灵运无疑是江心屿这个山水胜地兼人文宝地的源代码、DNA、第一推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6-26 16:06 , Processed in 0.1096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