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为纪念法国作家科莱特诞辰150周年、辞世70周年,由黄荭翻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新版《花事》绚烂绽放。值得一提的是,黄荭与作者科莱特同是爱花之人,从小到大,黄荭在阳台、露台上种过的植物不下100多种。同样,她们也都对花草怀有一种亲近、敏感的情愫,因此可以说,本书是译者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
黄荭,乐清北白象镇中垟田村人,现任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获2021年度文学之都之“文学翻译力量”,2003年豆瓣年度译者,著有《经过》《闲来翻书》《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等,译有《小王子》《人类的大地》《岁月的力量》《外面的世界II》《多拉·布吕代》《然而》《花事》《“我走不出我的黑夜”》等50多部作品。这样一位优秀的法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者出生于乐清北白象镇中垟田村,童年在爷爷奶奶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吹海风、捉蝤蛑的悠长假期。
与《花事》相遇
少年时的钱晓薇立志要“《花事》的缘起是‘六点’的编辑吴雅凌约我翻译,她曾是我在巴黎第三大学读书时的同学,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同样热爱花花草草的我,当时我刚写完博士论文,拿到书果真爱不释手,立刻就答应翻译并很快就译完了。”黄荭说,翻译《花事》时,她常会想起和植物有关的很多故事,曾经的友人,以及过往生活的痕迹和记忆。
《花事》一书共22篇,因为出版社嫌单独出书篇幅太少,于是黄荭又选了两篇科莱特与植物有关的文章《葡萄卷须》和《茜多》,以及从1989年到译完《花事》期间,自己日记本里所有和花草有关的文字都摘选出来,变成《曾经花语》附在文后。在《花事》的第五版编辑程玥看来,翻译家黄荭自己的文字和法国女作家的文字相印成趣,多了一种隔空应和的互动和趣味。
或许是爱花、爱美是人的天性之一,这本书一直不乏喜爱它的读者,于是在不到20年间,这本书一共推出了5个版本。除了文字优美,同样出彩的还有这版的插画,清新典雅,出自旅欧跨界插画师贾晶笔下。翻开新版《花事》,仿佛置身于繁花簇拥的乡间小径,一簇簇野生的风信子沿着小径延伸,在午后的光线中闪烁着宝蓝色的光芒,抬眸便能望见那肆意蔓延到远方的风景,如同科莱特往昔记忆中的生动画面。
“除了科莱特的散文,我也非常喜欢黄荭附在文后的情真意切的《曾经花语》,这里记载了她多年关于花的记忆与在乐清乡下生活的片段。”贾晶说,尤其关于槐花的一篇,喜欢那个折花送太婆的小女孩,不知有多少爱花的小女孩,童年时代都有想要折花赠人的记忆。“黄荭的童年在乐清度过,我也很喜欢这样的临水江南小城。画人物画场景非我的专长,但是因为对这个故事的喜欢,我尝试表达了一个小女孩将从树上掉落到岸边泊着的小船的画面,希望以这样的瞬间,来呼应文中小女孩的天真和纯粹的爱。”贾晶说。
自己栽种的花最美
能把《花事》翻译得如此传神,除了专业对口,还因黄荭对花草的喜爱。
黄荭的名字与其父母学中医,通晓植物学知识有关。“荭”是植物,《本草纲目》里记载:“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红,故曰荭,曰鸿。鸿亦大也。”她笑道,或许冥冥之中,名字是命运打在每个人身上的印记,她从小喜欢养花弄草,在朋友圈号称“绿手”。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在寄给她的明信片中,也亲切地称她为“仙林花仙子”。
走进黄荭位于南大仙林校区和园的家,客厅、餐厅、卧室,处处点缀着精心布置的书架和鲜花、干花。阳台和露台虽然不大,却种植着木香、风车茉莉、鸢尾、四季桂、蓝雪花、柠檬、无尽夏、迷迭香、栀子花、月季等50多种植物。一年四季,这里就有美丽的风景,让邻居、朋友、学生羡慕不已。
“将球兰剪枝水培,两三周就可以移栽到盆里,期待来年花开。”“小海豚有花骨朵了……”在黄荭的朋友圈,她常常分享与植物的点滴瞬间。她还会用露台的风车茉莉枝条和阳台的长寿花、文心兰、米兰绿叶给自己插个生日花。她也会在秋天的雨后,在露台摘一把绿盈盈的南瓜叶,再蒸几只肥美的大闸蟹。她也会记录昙花开时“借来月色三分白”的美好,让朋友看到昙花从开放到枯萎的动态过程。
黄荭也有很多热爱花草的朋友,经常互相赠送花草,交流自家的花消息。“露台上有一株华师大朋友送的苣苔,花开后像晚礼服。本来担心过冬养不活,结果第二年朋友的‘晚礼服’不见了踪影,我的却长了满满的好几盆。”黄荭说,这就跟翻译一样,翻译是文字移植到新的文化语境,让一本书在新的土壤中重焕生机。
此外,还有一株黄荭最钟爱的柠檬树,自2010年从南大鼓楼老校区搬家过来到现在,经历了酷夏寒冬,有一年大雪以为柠檬树被冻死了,只能锯掉,谁知道又从底下长出新枝,如今长得比之前还要茁壮,多的时候一树结出80多颗柠檬……
“最美的花就是亲手栽种的花。”黄荭说,因为在它身上倾注了时间,也渐渐塑造了理想的模样。
黄荭温暖、爱笑,热爱乡村生活,喜欢打理花草,她的露台就是给予她无限能量的小宇宙,这位看书、译书、教书的辛勤园丁被朋友们称为“很会生活的翻译家”,而她也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结出了自己的果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