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3|回复: 0

风靡了65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于温州

[复制链接]

400

主题

0

回帖

200

积分

老蟹

积分
200
发表于 2024-1-11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无疑,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属于中国人的集体文化认同。


fkYKkSnnLZKDjJE9.jpg


这只琴弦上的“中国蝴蝶”,代言着中国人从古至今忠贞不渝的情爱,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符号,更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经典。但鲜有人知,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其实诞生地就在温州。


1958年,年轻的音乐人何占豪在温州构思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经典主题旋律。一年后,完整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一举成名,并作为中国交响乐民族化的里程碑,创造了全世界最为人熟知的中国旋律之一。


问世65年来,《梁祝》一直被视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也在国际乐坛有着深远影响。


何占豪回忆往事,他的学生、温籍著名音乐家王绍基代为转述,那些何占豪与温州、《梁祝》与温州的往事。

b4aMlCz84C9B88l0.jpg




t576975ttS55T5b5.jpg

瓯江上萌芽的“梁祝”



何占豪的学生都知道,他的音乐理念是:用情至深,音自来。他倡导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的核心是情。


1958年秋,从上海开出的“民主4号”海轮缓缓航行在瓯江上,乘客中就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学生,他们此行是来温州慰问驻军的。


利用航行时间,年轻人们在甲板上讨论着要向院领导汇报的国庆10周年献礼曲目。谁能想到,影响几代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题,就在苍茫的瓯江上,由一个叫何占豪的年轻学生提出。


如今是一方音乐泰斗的何占豪,彼时不过是二十几岁的小年轻。跟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年轻音乐人一样,他们一腔热血洒在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交响音乐的道路上。他们的目标明确:做出属于中国的、民族的交响乐。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格外活跃,从浙江省越剧团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的何占豪当时正是该小组组长。


为什么洋乐器要民族化?何占豪说,当时下乡演出的学生们为农民演出贝多芬、巴赫,他们听不懂。这让一心想“为人民服务”的学生们很苦恼。当时,何占豪就写了一个“梁祝”题材的弦乐四重奏(俗称“小梁祝”),时任文化部领导的钱俊瑞同志作出了“以戏曲作为音乐素材,创作管弦乐作品,是一条路子,叫他们探索下去”的指示。这给了何占豪这帮年轻人很大的鼓励。


不久,他们就接到了去温州慰问驻军的任务。在瓯江的轮船上,大家提出写“女民兵”(受洞头女民兵事迹影响)和“大炼钢铁”等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题材后,何占豪思考了好一会儿,提出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写一首大的协奏曲。


IcjCr0GZmcu36vgr.jpg


年轻音乐人的集体智慧,在瓯江上闪耀着光芒。“梁祝”这个题材便萌发于烟波浩渺的瓯江上。


彼时的温州,是一片文艺创作的热土。1958年早些时候,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周大风就曾来到泰顺县东溪乡体验生活,结合本地民歌、民风和民情创作了经典歌曲《采茶舞曲》。自此,泰顺与茶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周大风与何占豪的音乐事业同样也有不解之缘。何占豪18岁时才学小提琴,他第一把小提琴还是向《采茶舞曲》的作者周大风借的。


冥冥中,最美的音符在温州的上空交错着,演绎出优美的乐章。


iAPDIvCDacq97dML.jpg

被瓯柑感动的作曲家

带着写“梁祝”协奏曲想法的信,很快就寄到了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孟波那里。孟波以他多年从事音乐工作的艺术敏感与胆识,当机立断拍板就写“梁祝”这一题材,并特意汇报给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称这是小提琴民族化的改革尝试。当时,上音党委作出决定,派系党支部书记刘品专程赴温正式传达。
T745Ix4guIZ7ih24.jpg


S50Jy8LAZPaPYf2f.jpg


axgg7mp670K43oho.jpg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小组当时在温州期间的照片。


刘品到温州时,何占豪小分队正在洞头演出。学校党委的决定让何占豪打起了退堂鼓。别人羡慕他得了泼天的富贵,但是何占豪知道,这也是泼天的压力,毕竟他当时只读过一年的小提琴专业,也没学过作曲。自认无法挑起此项重担,何占豪婉拒了。


从洞头回到温州,刘品又将何占豪叫到他房间里做思想工作,试图帮他克服畏难情绪。书记在一旁苦口婆心,何占豪完全听不进去,倒是自顾自睡得安稳。


第二天早上一醒来,刘品已经离去,何占豪却在床边小台子上发现一个白色盆子,盆里放了一大堆温州产的橘子(笔者:应该为瓯柑),底下压着刘品写的条子:“何占豪同学,我们小提琴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民族化。老师、同学们都在等着你。我们要贡献自己的青春,为了民族化音乐事业,希望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


看着温州瓯柑和字条,何占豪顿时泪流满面,责任感和信念油然而生。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不负众望,就在温州,就在此刻,为自己,为学校,为人民挑起“梁祝”的大梁。就此完成了“要我写”为“我要写”的蜕变。


从那一天开始,何占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温州演出要先打鼓开场(打头通),而何占豪竟忘了打鼓而导致开不了场。带队的系主任“气急”,要把何占豪换下来,说他“魔怔”了,脑子里全是《梁祝》!


获准“停职”后,何占豪火力全开进入创作状态。在他的合作伙伴丁芷诺帮助下,何占豪仿照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出阵、大战、小战、闲赋、胜利、凯旋之类写出了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楼台会。


qELpSMmyjOBmjR6j.jpg

见证音乐创作民族化进程



现年91岁的何占豪先生,回忆起《梁祝》诞生的故事,他始终强调,《梁祝》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何占豪初挑大梁时,毕竟只是管弦系学生,写大曲没经验,他深知自己的不足所在,便提出和作曲系合作。在获得系领导的首肯后,他找了当时也在温州的作曲系大四学生陈钢,但是因为陈钢正在赶写毕业作品,没法接受。无奈,何占豪只能与他的小师妹丁芷诺一起构思,讨论。丁芷诺是音乐学院指定的,与何占豪一起创作《梁祝》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Rg4am2t79m474raG.jpg


年轻的何占豪与丁芷诺。


在这帮年轻的音乐人的努力下,温州诞生了《梁祝》的主题音乐,也就是现在传遍世界的《梁祝》爱情主题,还有当时副题等旋律。


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诞生的故事,更是音乐创作民族化的过程在温州的见证。在创作《梁祝》的过程中,何占豪确立了“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创作理念,并且深刻影响着我国的音乐创作。


CrmWm6rwS1rrcGwN.jpg


1959年,丁善德(左一)、何占豪(左二)、陈钢(右二)、孟波(右一)一起讨论《梁祝》的创作。


离开温州后,“梁祝”小分队还通过丁芷诺的父亲丁善德——音乐界权威,上音副院长、作曲教授,也是作曲系学生陈钢的老师,去做陈钢的思想工作,邀请陈钢加入这个“大项目”。
第二年3月陈钢加入了作曲工作,在丁老师指导下,旋律配上钢琴伴奏,还提出许多关于曲式结构方面的意见,根据交响乐的要求整理曲式结构。后来大家达成共识,作品的架构参考传统的交响乐曲式,但不一定需要完全遵循。两个学生每写一段,丁老师就给改一段,集体努力之下,最终有了完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959年5月27日,这部倾注创作者的青春与浪漫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剧院首演,而首演的指挥则为我市登选坊樊宅出身的温州人樊承武。
cG52hiqPKh4TjzN4.jpg


《梁祝》正式首演现场
rL271lkK7TTkdD2J.jpg


《梁祝》首演的指挥是温州人樊承武。


演出结束后,潮水般的掌声向在台上惴惴不安的表演者俞丽拿和在台口的作曲家何占豪、陈钢等人涌去。那是属于《梁祝》的金色时光,是属于创作者们的辉煌瞬间,更是属于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的高光时刻。


这些年轻的音乐人终于实现了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份中国情爱从“隽永小爱”推向“家国大爱”。


NONm7S7pC8NVPOpO.jpg

借 《梁祝》做足“新”文章



旋律飘过65年,依旧温暖入心。


何占豪曾说,一甲子过去,《梁祝》留下的不止乐曲本身,更需传承精神情怀。


wl5B8rzp8ByzRLsw.jpg


何占豪


65年来,演奏过《梁祝》的大师不计其数,多少艺术家运弓如风,琴弦在他们手中完美地展现了《梁祝》幽婉缠绵的旋律和如诗如画的中国风意境。


如今,《梁祝》的起源再次被提起,这让温州这座千年文化古城增添一份音乐魅力和自豪感。


但绕梁的佳音,需要有人接力。


今年是纪念大型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65周年,或许,温州可借此节点,做足《梁祝》“新”文章,开发更多与梁祝有关的艺术场景,释放新活力,使温州这座爱乐之城,随着《梁祝》的缠绵乐音风靡世界。亦如二十来岁何占豪,手中拿着瓯柑,心中满是信念感和责任感,一往无前。


愿蝴蝶翩飞,旋韵依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1-20 07:06 , Processed in 0.18649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