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银行跨区展业是监管关注重点。
文丨熊三出品丨热浪财经近期国家金监总局浙江监管局发布一则行政处罚。罚单信息显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分行被处以罚款130万元,时任平安银行温州分行公司金融温州业务二部客户经理林瑞建受到警告处罚。
「热浪财经」注意到,除了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归还项目土地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三查”不到位等比较常见的罚款原因,还有一项为“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这在银行罚单中比较少见。
监管清退异地非持牌机构已久
要想了解此种违规情况,首先要对“异地非持牌机构”这种前长期存在的情况做解释。
异地非持牌机构主要指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异地拥有固定营业场所或配备专门人员,实质开展经营性业务或为相关业务提供后台服务的机构。
在我国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必须要通过监管的批准,且仅有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国有大行等少数几种银行才能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地方性银行则不能异地开设分行。不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有少部分城商行在外省有合法的分支机构。
虽然从监管层面的要求,地方性银行只能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金融业务也更活跃,一些地方银行对自身市场定位摇摆不定,热衷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网点,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抢业务”,争抢这些地区的大客户、大项目。
但相较于国有大行,地方性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较差,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加剧了部分银行的盲目扩张、加大金融风险转移传染的可能,也背离了设立地方银行的初衷。
自2013年北京银行跨区域经营被批评后,银保监会等主要监管部门先后多次发文约束地方银行跨区经营。2017年原银监会组织开展了“三三四十”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将“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网点”作为市场乱象的相关表现形式进行整治。
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导意见》,将“未经审批设立机构并展业”纳入违法违规范畴进行整治,要求对异地非持牌机构进行稳妥有序的清理规范,并对存量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整改安排了一年的过渡期。
由此,银行因为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而领到监管罚单的情况时有出现。 地方银行业务被全面监管
从近年来国家金监总局发布的罚单来看,银行因此原因被罚的情况并不多,且罚单主体主要存在于城商行、农商行中。
2021年3月,大连银保监局对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出罚款30万元,处罚案由为异地非持牌机构在规定时限内整改不到位。值得一提的是,该处罚是首份因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到位的公开罚单。
此后,厦门农商行、赣州银行等均因此整改不到位而收到了公开罚单。
事实上,不只是异地非持牌机构,监管在地方银行跨区展业问题上,从线上到线下,都在释放收紧的信号。特别是地方银行的异地放贷问题,监管部门已经连续发布了多份监管文件。
2020年7月,银保监会下发《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地方法人银行应结合自身风控能力审慎开展跨区互联网贷款业务。
2021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文件要求从2022年1月起严控地方性法人银行跨区域经营。
今年10月中旬,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也明确提出,严格限制和规范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国务院层面首次对此提出要求。
种种迹象表明,此前地方银行通过助贷导流、非法设立分支机构来增加业务收入的方式已经被明令禁止,此前擦边的获客行为将成为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
多份文件的下发是监管为了让地方银行重新专注主业、回归本源,避免盲目扩张,中小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还是深耕当地市场,为“三农”与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