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09|回复: 0

温州再燃激情靠什么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0

回帖

114

积分

嫩笋

积分
114
发表于 2023-7-24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熟读《之江新语》的朋友一定知道,232篇短评署名“哲欣”,取“浙江创新”之意。
2002年12月23日在温州调研时,习近平同志系统阐发了“创新观”。在这次调研中,他明确提出推进创新需要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层面着力。近日,“八八战略”在温州的生动实践理论研讨会在温州举行,主题正是“敢为天下先 续写创新史”。
创新是温州最大的城市IP。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正是靠着创新异军突起的。如今,温州拿什么继续修炼创新气质?前行路上,温州如何继续用好这张“王牌”,让城市再迎高光时刻?
Ay145SYuTyssJZb5.jpg


温州 图源:视觉中国




2002年,中国“入世第一案”发生在温州。《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中这样记载这段往事——
当年,欧盟提出对中国出口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起因是温州打火机过于便宜,一个温州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在欧洲最低售价只要3欧元。在“入世第一案”中,温州烟具行业协会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官司取得全胜。
习近平同志说,在改革发展到进一步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迈进,与世贸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的新阶段,我们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冒、敢干的创新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敢字当头、无中生有,创新是一条遍布激流险滩的河,但温州蹚过来了。这座蕴含着“创新基因”的城市,正是靠着创新因势而谋、乘势而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这种创新,是自下而上、全员上场的“全民创新”。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温州调研考察时发现,温州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子:家家户户做生意,人人争相当老板。
民营经济说白了就是“老百姓经济”。有这样一组数据体现着“草根温商”的活力:形容全国民营经济,有个特征是“56789”,而形容温州民营经济,有个特征则是“99999”,即民企数量比重、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工业增加值占比、从业人员占比、税收占比均超过90%。
这种创新,是敢为人先、大胆突破的“示范性创新”。有人说,温州人打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时间差”,赢得了先发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别人还在彷徨观望时,温州则早早行动,在许多方面先人一步、先人一招。如,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开展全国金融改革综合试点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村“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等等
这种创新,是不吝做小事、善于谋实事的“务实创新”。秉承“永嘉学派”文化基因,温州人重利不守财。在温州人的头脑里,靠勤劳赚钱是光荣的事情,能多赚一分钱也是好的,不少温商就是靠一分一厘地赚来发家致富的,不少乡镇就是靠小商品生产发展起来的,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经济以轻工为主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务实还体现在温州人的团结共赢观中。有人这样比喻:一片森林有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在生态上相互联系和支持,远比单打独斗更有活力。对温州来说,也是如此。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可以说,走南闯北的温州人就是“四千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创新,是温州人的真实写照,也集中体现了浙江精神。
iiJLYY7Lnr12LyzS.jpg

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图源:视觉中国




任何发展方式在到了某个阶段后,都会碰到瓶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关键在于:内生动力在哪?创新活力还有没有?
去年浙江省党代会报告对于温州的城市定位,有这样一句话:支持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作为“全省第三极”,温州的发展动能依旧强劲。从数据上看,2012年-2022年的十年间,温州全市GDP翻了一番,2022年达到8029.8亿元;全市经济总量排名上升到全国第30位。
但随着标兵渐远、追兵渐近,需要正视的是,温州的创新发展确实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温州在企业规模体量、新动能培育引进、人才和创新支撑等方面都还有待强化提升,民营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优势有待更充分地释放,等等。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之所以能创造风向标式辉煌,是把握住了创新的风口,那么,今天的温州依然要遵循此,继续磨砺“创新”这把宝剑。笔者认为,需要着重处理好几对关系:
新与旧。在新赛道不断涌现、新业态方兴未艾的当下,温州作为传统制造业之都,将走向何方?产业转型的新旧迭代,激荡的是发展动能。比如,近年来,温州实施“双轮驱动”战略,除立足传统产业优势外,还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上进行布局,就是一种创新尝试。
大与小。随着“草根经济”进化为“雨林经济”,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已形成“草灌乔”的生态样本,亟需构建起“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这一经济生态的营造需要“两只手”一起发力。从2003年率先开展“效能革命”到“两个健康”先行实践,温州营商环境优化的“颗粒度”在不断细化。未来,如何为大中小微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公平优质的营商环境,还有待继续深化。
内与外。温州民营经济创新的经典打法之一,就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作为“地瓜经济”的典型区域样本,温州需要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往来间充分汲取养分,走出高效的“双循环”之路。有句话说,“招得来女婿,留得住儿子”,内外互动是温州创新发展的经验、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境界。
eA1ZNmmgn5GgdImg.jpg

工人在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海特克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忙碌




“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习近平同志21年前的深情嘱托,是温州一路走来最宝贵的财富。未来,“创新史”该如何续写?笔者有三点看法。
让“高精尖”做主角。作为浙江两大“龙头”城市,杭州聚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宁波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而温州要制胜未来,不能仅停留在40年前的“温州模式”,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能级的创新平台、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是“杀手锏”。
当前,营造一流引才育才环境,打造更多创新联合体,努力让更多“高精尖”人才挑大梁,让更多“新生代”成为续写创新史的主角,让更多的“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升级,对温州而言很有必要。
让“世界的温州”更开放。《习近平在浙江》记载,2006年5月,习近平同志到美国访问,在美国肯恩大学即席讲话时,特别讲了温州人这个群体。他说,在国外,浙江知名度比较高的有四个地方:一是部分人知道有个杭州西湖;二是部分人知道有个宁波港;三是不少人知道有个义乌小商品市场;四是大多数人都知道温州人。
温州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全球视野。这些年来,250多万在外温州人在全国建立了268家异地温州商会,相当于在温州之外再造了一个温州。如何把人的优势转化为创新的优势、发展的优势依然是一个大课题。既要保持“跳出温州看温州,着眼全球发展温州”的气魄,又要有“来了就是温州人”的胸怀,让更多人成为创新创业的“先行军”。
让“四千精神”的光芒永驻。文化是根、是魂,是区域发展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温州人精神深植于永嘉学派。发展到今天,历久弥新的“四千精神”仍是眼下推进创新发展的刚需。守好用好温州的文化资源,把文化精神的魅力转化为全民创业创新的活力,这也是温州创新突围的关键打法。
只要保持“闯”的劲头、“拼”的精神、“创”的勇气,创新的火花就依旧耀眼、创新的动能就依然强劲,温州就依旧是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1-21 09:31 , Processed in 0.17128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