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66|回复: 1

这位温州人大有来头!还和毛主席是朋友

[复制链接]

772

主题

0

回帖

372

积分

老蟹

积分
372
发表于 2022-12-5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1945年的一个早晨,《新民报》记者赵超构坐专车前往重庆化龙桥红岩村,他的目的地是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


这是一幢青灰色的三层楼房,赵超构上楼梯时,楼上有人闻声出来迎接。赵超构抬头一看,原来是请他来叙话的毛泽东。两人寒暄数语,便来到二楼东端的一间内室,就着一台陈旧的风扇在藤椅上落座,开始了长达九小时的交谈。


此时正值重庆谈判期间,国内形势严峻,国民党特务遍布山城。能让毛泽东冒险约见的赵超构究竟有何来头?


So1lzpp8QEqFQfZ3.jpg

晚年赵超构



瑞安子弟,自家私塾接受启蒙
1910年5月4日,赵超构出生在瑞安县龙川乡。不过,因行政区划调整,龙川乡后归文成县,他在晚年作品《望乡之情》中也说:“我原是文成山区出身”。1924年,赵超构随父亲迁居瑞安县仙降区江云乡屿头村,所以他又自称是瑞安人。


赵超构的启蒙教育,与晚清的瑞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说,“14岁以前,我在山区读的是私塾”,他提到的私塾指的是由他曾祖父创设的同春祠塾。当时瑞安学者孙衣言倡导永嘉之学,设诒善私塾,以教乡人。在孙衣言影响下,温州出现了一群以陈介石、宋恕、陈虬为代表的文人团体。这群不做官的读书人,著书立说,慷慨激烈,力主维新变法,被世人称为“东瓯布衣”。赵超构的曾祖父、祖父深受“东瓯布衣”的影响,在考取了廪生之后,不愿出仕为官,以布衣自居,仿照诒善祠塾的结构格局,在龙川下村村尾兴建同春祠塾,课子教书。


TZ4G4ZK4K44u0KLt.jpg

赵超构故里的超构文化园


1924年,赵超构告别了龙川,迁居瑞安县城郊屿头村。同年他进入教会办的艺文中学就读,之后又到瓯海公学(现温四中)、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读书。在温州求学的五年,是赵超构接受新文化教育的关键期。


学校的功课对赵超构来说,十分乏味,他便养成了看闲书的习惯。进入瓯海公学后,赵超构把零用钱剩下来订阅报刊,如《学生杂志》《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时事新报》等。在孙中山逝世的那一年,赵超构阅读了人生第一本政治书——《三民主义》。他回忆说,“《三民主义》对于我是起了很大的政治启蒙作用的,它使我震动,也促我觉醒”。


赵超构后来能走上新闻的道路,与近代著名记者邹韬奋有很大的关系。他在温州接触到了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对里面的《小言论》专栏很是喜欢,此后便成为了邹韬奋的忠实读者。之后凡是邹韬奋的书,例如《经历》《小言论》三集和《萍踪忆语》等,一出版就买来阅读。



投身报界,一腔热血言论报国
1929年秋,赵超构东渡日本。在日本的这一年,他到处参观、访问,想要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最后他得出了结论:经济是社会的命脉,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国家才会兴旺、富强。于是他决定回国学习经济学。


1930年,赵超构考入位于上海的中国公学,攻读财经系。然而,日本侵略军却将炮口对准了中国公学,校舍化为灰烬,他的经济救国梦也被炸毁了。


在“一·二八”抗日爱国热潮中,《生活周刊》连续报道抗战消息,邹韬奋发表《痛告全国同胞书》《上海血战抗日记》等文章,产生了巨大影响。赵超构看到了报刊的战斗作用,于是,他决定像邹韬奋那样投身报界。


1934年大学毕业后,赵超构进入南京《朝报》,担任编辑、记者。晚年时回忆起在《朝报》的日子,他说:“工作很紧张,编国际版,每天要交一篇言论。晚上七点钟去上班,坐到凌晨三点才下班,中午又爬起来写稿”。


j44yW4mYMtbd6pNM.jpg

《新民报》


1938年,赵超构转战《新民报》,担任主笔兼国际新闻编辑。他以社会上、国际间发生的大事为题材,在《新民报》的“今日论语”专栏上发表一日一评,揭露、声讨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丑恶现象,文笔犀利,见解独到,深受读者的喜爱。



《新民报》原有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三位得力干将,赵超构加入之后,如虎添翼,“三张一赵”聚于一报,被传为当时新闻界的一大盛事。



延安一月,结缘主席备受肯定
1944年春,赵超构以《新民报》特派员的身份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15名中外记者于6月9日到达延安,在延安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参观、考察。


6月12日,毛泽东专门设宴款待记者团。赵超构出发时,发现自己穿着新买的凉鞋,赤足稍显得不正式。但到了会客厅后,赵超构发现“许多延安干部穿着草鞋来会见他们的领袖”,这使他安心了不少。


等候了半支烟的功夫,毛泽东来了,“身材颀长,并不奇伟。一套毛呢制服,显见已是陈旧的了。领扣是照例没有扣的,一如他的照相画像那样露着衬衣。眼睛盯着介绍人,好像在极力听取对方的姓名。谈话时,依然满口的湖南口音”。


谈话大约持续了三小时,赵超构将毛泽东的讲话概括成一句话:希望国民政府、国民党及一切党派,从各方面实行民主。赵超构在《延安一月》里这么评价毛泽东:“毛先生是有着和我们一般人所共通的幽默和趣味的。他并不是那些一谈政治报告便将趣味性加以贬斥的人物。”


rXRTJSTmrInN2i9T.jpg

1944年6月,参加中外记者团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前排左二)接见,并合影留念。第二排右二(穿深色上衣者)为赵超构。


赵超构在延安访问了34天,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叶剑英、林彪等同志。赵超构与周恩来在重庆就有过接触,“和他谈话,也比较随便”。周恩来每次见到他,总是以老朋友相称。


赵超构把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写成了13万字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他站在《新民报》“国民的公证观点”,“忠实地介绍和自由的批评”立场上,向读者介绍一个真实的延安。《延安一月》打破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偏见,为“新社会试验区”延安的合法存在提供了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nl1CcoMhN1nh7i13.jpg

《延安一月》


《延安一月》出版后,大受欢迎,5个月内重印了3次,销量数万册。重庆《新华日报》购2000册派人送往延安,毛泽东称赞“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周恩来称其是“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



七次接见,推心置腹视为知己

延安一月后, 毛泽东多次约见赵超构长谈,二人早已成为了朋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时,抽空接见了重庆各方面的人。在重庆郊外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毛泽东单独接见了赵超构,从上午九时直至晚饭以后。那天话题很广,谈得也很多。赵超构知道主席很忙,曾多次告辞,但主席总是要他继续谈下去。


毛主席向赵超构详细询问了重庆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重庆新闻界的情况。提到《延安一月》时,主席对他说:“你善于用曲笔。”“你在重庆这样的地方写这样的文章,也不容易哟。”


1957年,赵超构曾三次见到毛泽东。一次是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接见部分新闻界人士,他对赵超构说:“我喜欢看你们新民报。新民报办得很好,别具一格,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鸟虫鱼都有了!”同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赵超构,教导他要分清无产阶级办报路线和资产阶级办报路线。9月,毛泽东在上海接见了赵超构,谈到赵超构在上海新闻座谈会上做检讨一事,主席对他说,要养成自我批评的习惯,习惯了就会感到自我批评的好处。


1958年1月6日深夜,毛主席在杭州接见了赵超构、周谷城、谈家祯三人,四人畅聊直至清晨。不久后,毛泽东再一次邀见赵超构,一同吃了一顿饭。毛主席主张赵超构回家乡温州看看,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最熟悉,最能从今昔对比中看出巨大的变化。他说“你们办报的人,如果不到下面去接触群众,报纸就会办得死气沉沉。”


这年的5、6月间,赵超构听从毛泽东的建议,回到一别30年的温州老家,还探望了住在瑞安屿头的继母和亲友。回上海后在《新民晚报》发表了长篇通讯《我自故乡来》,反映农村新风貌。他说瑞安一带的河乡之间,最令人注目的是成批粉墙白板的砖瓦新楼房。


毛泽东将赵超构视为自己的朋友,二人的交往与友谊在新闻界实属罕见。备受毛泽东青睐的记者赵超构,在中国报业史上有何贡献和成就?我们下回再叙。

5

主题

4072

回帖

2039

积分

元老

积分
2039
发表于 2022-12-5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了不起的文成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11-19 11:44 , Processed in 0.29325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