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16|回复: 0

温州发布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年,常住人口力争达到1000万

[复制链接]

3137

主题

0

回帖

1568

积分

皇室贵族

积分
1568
发表于 2022-9-1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日前,
《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
(下称《规划》)发布。
《规划》
显示,到2025年,我市常住人口将力争达到100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引入高校毕业生6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同时,人口分布更趋合理,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到2030年,“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地位更加巩固。到2035年,“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优势更加凸显。



r6186BRZY4Y2r8pE.jpg


卓令叶 摄

  人口已成为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普查时点温州市常住人口总量为957.29万人,排名仅次于杭州,居全省第二,且整体基数仍较大,为后期拉动人口增长提供总量基础。同时,近年来,我市人口素质持续改善、城镇化水平小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2020年9月,我市印发《关于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战略。今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两会”均进一步强调“十四五”末力争实现千万级常住人口的目标。为有效扩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市制定出台《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
  作为指导全市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也将成为我市后续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实施人口管理、开展人口服务的重要依据。
  《规划》突出全覆盖,聚焦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和全人群管理服务,从生育、养育,到教育、就业、养老等一体谋划,从户籍人口到流动人口共同服务,从高端科研人才到普通技能人才、一线员工协同引育,从劳动力人口、青年人口到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等一并支持。
  《规划》突出创新性,在多处任务中提出要探索完善有关体制机制和创新工作方式,如探索完善特殊优秀人才认定标准,通过数字化改革完善“教育大脑+”体系、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建设人口信息与管理大数据平台,开展人口发展年度评估分析。


主要目标
u65WU7KH6w1jkbK7.jpg

近期目标:

  到2025年,常住人口稳步增长,市域主中心人口吸引力显著提升,各县(市、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外来劳动力长期留温人口持续增加。
01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到2025年,常住人口力争达到1000万人,户籍人口达到880万人,总和生育率回升至1.35。
02人口素质有效提升
  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2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引入高校毕业生6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
03人口结构压力缓解
  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控制在20%以内,常住人口抚养比控制在5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9以内,劳动力人口总量稳步提高,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04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到2025年,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新型城市化体系更加优化,城镇人口集聚能力有较大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中期目标:

  到2030年,“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地位更加巩固,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提升,市域主中心人口保持在62%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接近自然平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以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
远期目标

  到2035年,“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优势更加凸显,人口总量持续健康稳定增长,人口质量整体大幅跃升,人口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人口集聚力、承载力和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居同类城市前列,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发展态势全面形成。


主要任务
OZIf7EVFrb7F3e2A.jpg

  《规划》共提出八大体系32项主要任务,并根据重点任务细化落地举措,辅以12个专栏。
1.做强人口规模支撑体系:

  夯实产业平台建设,做好平台引人
  高水平建设温州湾新区,着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先进制造集聚高地等“两区两高地”,整合提升14个高能级产业平台。
  推进瑞安汽车关键零部件、乐清智能电力物联网“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和特色小镇创建培育。
  加快企业内培外引,做好岗位引人
  ○新谋划创建一批省级平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建成新国际会展中心,高水平建设滨江商务区。
  积极发展时尚经济、创意经济和共享经济,加快温州G104时尚走廊建设,打造浙东南“工业设计高地”。
  加强重大活动组织,做好品牌引人
  加快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以青科会为龙头,积极争取中国科协、国家级学会和国际组织重大活动。
  在温州举办不断提升世界温州人大会规格和影响力,谋划举办世界华人华侨“一带一路”论坛等华商华侨重大活动。
  ●做好营商环境建设,实现环境引人
  持续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创成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和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化“青蓝接力”行动,让温州始终成为孕育企业家的标杆城市。
  ●加快重点枢纽建设,实现交通引人
  深化“四港联动”发展,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打造“521”高铁时空圈,全力推动甬台温高铁、温武吉铁路规划建设,全面推进温福高铁建设,建成杭温高铁,布局“两主三辅”综合枢纽,谋划建设市域副中心交通枢纽,形成大都市区综合枢纽体系,畅通市域范围人口流动。
  ●提升城市区域能级,实现区位引人
  建好长三角南大门,深化与上海嘉定、松江等地的战略合作,加快温州(嘉定)科创园二期、温州(松江)科创园、温州(滨江)科创园等一批科创飞地建设。
  实施公共海外仓2.0工程,加快推进口岸扩大开放,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联动丽水(青田)发展华侨经济。
BE1cz47k05bNAyZ1.jpg


滨江商务区  李昌聪 摄

2.优化人口空间分布体系: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档加速
  加快提升全市域范围城镇化水平,发挥乐清、龙港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作用,借鉴乐清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经验,因地制宜提升各县(市、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务服务数字化、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推动龙港深化改革,打造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策源地,支持龙港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形成地方标准并上升为省标准乃至国家标准
  构建“一主一副”人口集聚中心
  ○聚焦“一轴一带一区”城市布局,沿江发展轴通过人口、资源等各类要素集聚打造以滨江商务区和瓯江两岸沿线为重点的瓯江新城。
  支持乐清、瑞安等建设温州北部新区、南部新区,促进飞云江、鳌江流域拥江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乐瓯洞一体化、温瑞平原一体化、龙平苍一体化发展,全面形成协同融合发展格局。
  规划建设全域联动的宜居城市区块
  ○深化“精建精美”行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市区核心区城中村清零,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品质、设施功能和配套服务,提振市域主中心老旧街区活力。
  推进城市中央活力区建设,形成吸引长三角高端人才回流中心。
VdaqFm31Da2qA1vd.jpg


乐清夜景  李振恭 摄

3.强化人才引留服务体系:

  ●以校地合作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设立校区、开办分校、共建研究院等多种形式,争取更多市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落户温州。

  
支持在温高校加快提质扩建步伐,扩大招生范围,大力提升学校科创能力,与领军企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建立产教融合站点,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提高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率。

  
提升高教园区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温州医科大学争创“双一流”、温州大学创成侨特色“省部共建”高校,支持温州肯恩大学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支持温州理工学院高质量办成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公办本科高校,支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

  ●以创新创业优化高能级人才平台
  支持国科、浙大温州研究院等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持续提升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等平台能级,瓯江实验室争取成为国家实验室的基地。
  高规格建设中国双碳科创港、海创城、国际云软件谷等平台。
  ●以机制创新构建高水平人才生态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建成一批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品牌服务指导站、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
  探索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携带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离岗在温创办企业,给予5年离岗创业期,期满后确有需要可再延1年。完善人才评价遴选机制。
  ●以多措并举强化人才住房保障
  将符合条件的公交、环卫、家政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
  对符合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条件的三孩家庭,在同等条件下予以适当照顾。
  以用户思维强化人才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人才科创支行,联动成立温州人才融创联盟。
  迭代升级“人才贷”“人才投”“人才险”等政策。
r35iCvZhlwzJ35d4.jpg


中国基因药谷  王斌 摄

4.完善人口素质支持体系:

  ●加快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
  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五同步”要求,拓宽办园渠道,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
  实施“点亮乡村童年”计划,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全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为抓手,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增强优质教育集群效应,完善“教育大脑+”体系,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

  
完善区域内初中布局规划,推进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集聚、资源向寄宿制农村初中学校倾斜,显著提高相对薄弱初中办学水平,到2025年,1/3的初中创成省现代化学校。

  ●全方位提升人口职业素质
  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
  构建“民企办名校”合作机制,建设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温台“校企汇”数据服务平台。
  ●全方位提升人口健康素质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长期保持在40%以上,健康浙江(温州)建设发展指数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响“百姓健身房”品牌,打造群众身边“15分钟健身圈”。
  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确保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或治未病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持续改善人口健康环境
  到2025年,健康城市(县城)建设开展比例达70%以上,建成健康乡镇40个,健康村(社区)200个,健康家庭20000户。
  到2035年,健康城市(县城)建设全市域范围内覆盖,全民健康环境完全形成。
a51H54Hxrk991rK1.jpg


城市书房

5.构建育儿友好服务体系:

  ●加快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坚持儿童优先、多元趣味、安全环保、便捷舒适等原则,在新建项目及城乡更新项目中落实儿童友好各项配建规定及设计要求。
  统一儿童服务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
  大力实施“书香童年”空间拓展行动,优化儿童阅读“微空间”,各县(市、区)均建有1所以上多功能儿童活动中心。
  ●落实各项生育支持政策
  降低家庭养育成本,依据市县两级财力合理确定养育补贴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学前抚养教育补贴全域全员覆盖。
  落实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加强0-3岁托育服务
  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市、县两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以公立机构为主体、民办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机构体系。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到2025年,市级建成1家三级甲等水平妇幼保健院,市辖区除外其他县(市)均建成1家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
uePTbfCy9CsBBTYH.jpg


儿童足球培训

6.形成老年社会参与体系:

  ●推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应用
  将老年人才开发利用纳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鼓励专业技术领域劳动力人口适当延长工作年限。
  在全市范围内试行老年人才返聘制度,创造条件发挥老年人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老有所为。
  ●促进银发经济提质扩容
  探索建设具备机构养老、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完善老年友好服务体系
  深化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院或医疗服务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加快完善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链,加快老年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机构建设。
I23kE242670N2yw7.jpg


银龄红港  刘伟 摄

7.完善重点人群保障体系:

  ●健全儿童福利保障体系
  健全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养育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各县(市、区)实现当地机构孤儿、散居孤儿、困境儿童等孤困儿童生活费保障标准统一。
  ●健全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
  探索智慧化残疾人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残疾人实名制两项补贴工作网络信息平台,逐步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对发放对象实行应补尽补、应退则退的动态管理机制。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落实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稳步提高救助标准,2025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3000元/年以上。
  推动预防性、发展性救助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建立县级救助服务联合体,深化“真爱到家”救助服务品牌建设。
8.健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

  ●优化“零门槛”落户政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允许进城落户农民同时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原有农村权益。
  继续保持低门槛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大专(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的人员,以及35周岁以下具备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学历或中级工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的人员,可以在市区城镇地区先落户后择业。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大力推行电子居住证,实现“一地发证、多地通用”,力争实现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完善浙里“新市民”应用,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举措,深化拓展并全市推广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应用。
  ●做好境外归国人口管理服务
  基于疫情常态化预期,严格做好疫情保障工作,重点加强归国就业、经商等华侨人口的归国前登记、审批工作准备,归国后检测、隔离、安置、管控等一系列服务。
yV066991ZjW0T8y1.jpg


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陈明铭 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11-19 18:22 , Processed in 0.19673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