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夹缬,又称温州蓝夹缬,为中国传统印染四缬之一。四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和蓝印花布。作为国家级非遗技艺的蓝夹缬,如今温州尚有不少非遗传承人。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朝甚至出现了色泽繁复的多彩夹缬。据史载,唐明皇曾将夹缬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
相较于多彩夹缬,蓝夹缬原料单一(靛青),制作更简单,所以也更实用,多彩夹缬技艺,渐渐就失传了。
如今,全球各地博物馆珍藏的多彩夹缬藏品,有日本正仓院藏的唐代的鹿草木夹缬屏风,法国吉美博物馆珍藏的晚唐五代时期的花卉纹夹缬经幡风,同时藏于大英博物馆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团窠花树对鹿纹夹缬绢等。
好消息是,近日,位于瑞安市平阳坑镇的东梨民艺博物馆里,非遗传承人采用传统技艺,将正仓院藏的鹿草木夹缬屏风按原样复原了出来。近期,他们还将按传统工艺将其他几件全球著名博物馆馆藏的多彩夹缬作品按原样复原。这意味着,东梨民艺博物馆的负责人马虢和徐夏怡夫妇,历时4年扎根平阳坑东源村,终于熟练掌握了多彩夹缬的传统工艺。近日,该博物馆还入选了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
东梨民艺博物馆。
深耕蓝夹缬和木活字传统技艺
于不久前开馆的东梨民艺博物馆,是集传统染织绣实物收藏展示研究、染料种植园、植物染工坊以及研学培训交流为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场馆内展示以本土传统染、织、绣藏品为主,兼有中国各个地方及印度、日本、非洲等地的染织绣品的主题展览,其与所设染料种植园、植物染工坊等互动空间结合,将传统染织绣工艺的流程形成动态展示,在丰富乡村文化的同时可以为设计师以及服装、染制爱好者提供一个资料库。
东梨民艺博物馆一角。
在东源村的晚垟头,马虢、徐夏怡夫妇除了开设东梨民艺博物馆,还布置有大片的染料种植园及植物染工坊。附近,则是他们开设的非遗民宿。
这里,是他们的非遗技艺研究基地,也是面对孩子们的研学基地。马虢自2007年开始创业,在温州从事非遗文化研学教育活动以及研学课程开发等。2018年,他先后将未见山个人工作室、温州温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落脚在平阳坑镇,在东源村打造非遗产学研基地,传授木活字、蓝夹缬等非遗技艺。每逢寒暑假,研学班都会爆满,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的学生慕名而来。
东源村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源木活字印刷技艺所在地。东源木活字印刷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自从来到东源村之后,马虢就一直在开发木活字的文创品。
复原多彩夹缬 成立手艺互助社
马虢夫妇以温州蓝夹缬传统工艺为基础,4年来一直努力研究、复原彩色夹缬,重新再现这项曾经辉煌的工艺,从而更好地对其加以继承与发展。
多彩夹缬技艺的难度不仅在于植物染料,还在于雕版制作。作为蓝夹缬雕版技艺传承人,马虢一手复原了数个经典多彩夹缬雕版。近日,在他们和传统印染工艺大师申凯旋的共同努力下,经典多彩夹缬作品终于得以复原。
复原的多彩夹缬《鹿草木夹缬屏风》。
眼下,除了非遗传承,马虢也在打造非遗民宿东梨宿集,集住宿、餐饮、非遗展示、农耕体验等功能为一体。在增加东源村乡村游亮点的同时,项目将带动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马虢(右)和申凯旋在展示复原的多彩夹缬《鹿草木夹缬屏风》。
去年6月,徐夏怡又开设了东梨手艺互助社,以东源为中心辐射平阳坑镇,针对当地的留守老人以及妇女,以东梨民艺博物馆植物染料园和蓝夹缬非遗技艺为依托,平均一个月开展3次的文化、手工、非遗传承培训,制作各类布艺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东梨宿集和手艺互助社,真正在平阳坑走出了一条百姓共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