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体检,怎么会检不出来
刚体检完,怎么还会得病
生活中
时不时就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
他们平时注重体检,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没想到会“中招”心脑血管疾病这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医生说,不是体检没用,而是体检项目没选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可不是简单的做个心电图、CT就能搞定的,而是应做有针对性的项目。
患者不解:体检怎么没查出来
近段时间,气温波动较大,掀起了一个心脑血管疾病小高潮。记者从我市几家医院了解到,近一个月,各医院轻症、重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达到了两三百名。关键是,其中不少平时是有体检的,对于这样的突发疾病,这些患者非常不解。
42岁的周先生是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金孟浩最近收治的一名患者。周先生是个生意人,平时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每年都有定期体检。发病前三天,周先生出现头晕,他以为是劳累所致,毕竟体检结果都是好的,因此也没在意。没想到,晕了三天竟然出现剧烈头痛,难以忍受。家人赶紧将其送至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医生给周先生进行了CT+CTA检查,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外科介入团队马上给予动脉瘤栓塞术,手术顺利,目前,周先生病情稳定已出院。
30来岁的王先生是一名脑梗患者,CTA结果提示其右侧颈内动脉闭塞,这属于颅内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有可能无法开通闭塞血管。神经外科介入团队马上将王先生转至导管室,为其进行机械取栓,不到1小时,闭塞的血管被开通。术后,王先生恢复良好。
“有数据统计,青年卒中的死亡率近7%,因此,这些患者是非常幸运的,能够被成功救治。”金孟浩说,还有一点需要提醒,虽然他们平时都有定期体检,但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体检项目,那么发病也是可以避免的。像周先生,平时都是查胸部CT、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这些,但对于颅内动脉瘤,查这些是没用的,而是应该进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和血管成像的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更应常规检查这两项。而王先生,其实是有阵发性房颤的,而一般的心电图可能查不出来,最好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预防脑梗,要完善心电图的检查,看有没有房颤;做心超检查,看有没有卵圆孔未闭;做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了解颅内动脉有没有狭窄或有无存在颅内动脉瘤等问题。
选择对的才是有效体检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
记者日前从温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2021年,全市脑卒中发病率为331.36/10万、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病率为46.68/10万。而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1.95/10万、心脏病死亡率为90.01/10万,两者加起来的死亡率已超过恶性肿瘤,排在我市居民死亡原因首位。
不少人不明白,心脑血管疾病怎么说来就来,一来还这么猛?温医大附属二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林加锋解释,看似是心脏、脑子的问题,实际上血管系统的破坏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本质。追溯多数心脑血管疾病最开始的成因,都是由一个个“血管斑块”造成的。保护好了血管,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林加锋说,有的人对体检提出质疑,认为没用,查不出病。事实上,做一次有效的体检,有助于筛查潜在的疾病隐患,起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做到科学体检和正确认识体检报告这两点,一年一度的体检就会徒有其表,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就像有的人做了体检,还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这其实跟“做什么样的体检”有关。“有效的体检,不是‘大包大揽’式的过度检查,也不能漏掉可能筛查出阳性体征的项目。”
针对心脑血管早期预防性检查
林加锋给出了一些建议
1
基础检验类检查:通过血糖、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凝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
2
基础无创影像检查: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心脏CT、脑部CT或脑部核磁共振等,由此判定重要血管是否存在变化。
3
专项深度检查:针对心血管的造影检查,如心脏冠状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四大血管CTA以及针对脑部血管的MRA检查。这两种检查可以经过三维重建,直观明晰地将血管内部形态显示出来,从而检测判定血管是否存在狭窄、斑块等病变,以及狭窄的程度和部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