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湾区永中街道有爿地方叫“陡门”。陡门在永中石浦村,早年曾有石浦陡门,约在南宋庆元元年(1195)建成。水闸东侧建有郑使侯王庙,相传南宋郑原生曾利用水闸放水消灭凶残的海盗,保一方太平。后来郑原生在一次战斗中阵亡,百姓不忘恩德,建庙纪念。至明太祖年间,重新修复,再添一个闸门成双闸陡门。清乾隆年间,称为“交叉陡门”。当时的双闸陡门对于永嘉场的抗洪排涝作用极大,久而久之,“陡门”由此得名。
当地一些老人说,石浦陡门外河道是块龙地,有七十二弯八十二滩。他们认为,水流向大海,太快会使永嘉场财源流失而不富裕,太慢又会洪涝成灾。那块龙地能将大水吞下腹,让水不急不缓地流出。可是清时有人将八十二滩中的一个滩挖掉,开成一条小河,以便梭船出江。不料想这滩头竟是龙的口舌,口舌割断了,龙口不能吞水,于是经常水漫大地。当然这种说法仅是一种民间的传说,缺乏科学依据。
永中石浦陡门后来因闸外排涝不畅,淤积严重,造成咸潮倒灌,于是陡门废弃了。民间称石浦陡门为老浦,而新浦则为蓝田陡门。
蓝田陡门为永强塘河的尾端,虽是“老弟”,但就规模而言却是“老大”。最早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3),清光绪《永嘉县志》有记载,当时称咸田陡门。几百年来经过多次整修,1951年4月易地重建,2006年又进行工程改建,气魄宏大。现在的水闸建有三层楼房,机组人员在楼上办公,楼前楼后过道可通轿车。其排涝规模符合永强50年一遇的排涝要求,能抵御瓯江100年一遇的高潮位。水闸流量每秒达280立方米,灌溉农田15多万亩。
新的蓝田水闸当之无愧成为龙湾水利事业史上重要的一页。新址与老址相隔100米。至今在河两岸还留有“老”水闸两个石砌的脚身,与新闸遥遥相对,似乎向人们述说着她走过的岁月。利国利民的蓝田“新”水闸盛载着人们的希冀,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潮流,更加美丽多姿。
(作者:徐洪迪,来源:温州日报2014-08-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