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瓯海区摄影协会黄光耀 摄
“我跟祖国的生日差了4天,在10月5日,如果说生日礼物,我想要一台水稻烘干机。”国庆当天,新型职业农民潘建苏许下了这个生日愿望。
喜看稻田千层浪,又是一年丰收时。10月1日,瓯海区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瓯海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园仪式在一片稻田中举行。瓯海区泽雅潘建苏家庭农场获“2021年度瓯海区‘农商银行杯’泽雅高山稻米评比”金奖,在这一片金色的稻浪里,潘建苏说:“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左边为潘建苏 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傅芳芳 摄
看中农业前景,回家务农潘建苏是三级残疾人士,她从17岁就离开大山到外面打工,学过裁缝,当过肯德基店员,做过服装批发。由于经营不善,2018年,潘建苏与丈夫结束了十几年的服装批发,回到老家做农业。
“国家对农业很支持,农业政策也利好,虽然读书不多,但这些消息,我都知道。”潘建苏说,她的父母辈都是农民,父母靠这一亩三分地养育她,她对于农田对于农业很有感情,当时回乡后,她就想,农民最终都要落叶归根,农业才是农民最好的归处。
她便与两个朋友一起搭伙,开设家庭农场。
潘建苏一行人在泽雅镇屿山村,一个海拔600多米的地方,流转了600亩土地,其中有部分是弃耕抛荒土地。“杂草长起来,都有1米多高。”潘建苏提到,他们请了十几个工人利用背负式的除草机进行处理,就单单除草开荒的费用就花了二三十万元。第一年能利用的土地不多,收成也一般,水稻只种了100亩,一亩水稻的产量在400公斤左右。
但第二年,有了很大突破。潘建苏与一些老农户不一样,她思想活络,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会主动参与农业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第二年,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一亩水稻的产量能达600公斤以上。

瓯海区摄影协会 张银宏 摄
采买农机,政府补贴一半
“政府很关心我们农户,经常会请专家来给我们免费授课,安排培训。”2019年,潘建苏成了温州农民学院的一员,学习新的农业知识,采买农机,通过现代化农业,逐步提高农场效益。
“我们是梯田,不像平原,水稻可以通过大型机器收割。”潘建苏说,以前每次到了农忙时节,农场就得找其他农户来帮工,通过背负式收割机进行人工收割,收割完的稻谷工人挑扁担挑十几分钟到马路上等运输车。一担有100多斤,一开始工人们都是10元一担进行结算,2019年,由于水稻高产,工人们提出12元一担,潘建苏也只能应下。这一笔人工运输费,成了他们农场一大笔开销。

瓯海区摄影协会黄光耀 摄
2020年,在瓯海区农业部门的建议下,潘建苏定制了山地单轨运输轨道。“农机的补贴很大,我们出一半,政府也补贴一半。”她说,20多万元的山地轨道,他们只出了十几万元。这样,工人们通过轨道就能将稻谷直接运到目的地。


瓯海区摄影协会 黄光耀 摄
上半年,他们还采购了一台收割机,也是政府补贴一半资金,减少了很大的人力投入。她介绍,人工收割一人一天收割一亩就已经很辛苦了,收割机一天能收割8~10亩。
农业未来可期,翘首以盼
在农民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潘建苏还看到了休闲农业的潜力,10月4日,有28个学生要来他们农场进行农事研学。“通向农场基地的路还是泥土路,已经跟村里申请了硬化项目,项目已经立项,相信再过不久就能有更多车辆直接上山参观。”

瓯海区摄影协会 张银宏 摄
如今,260多亩的水稻已经在收割,收割完之后就种油菜,还有红豆、油茶,600亩的土地一年四季轮种。潘建苏说,虽然离现代化农业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但未来可期,农业的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
再过4天,就是潘建苏的生日。她说,稻谷烘干都是找朋友家帮忙,如果农场能有个自己的烘干机就好了。“如果非说愿望的话,水稻烘干机就是我今年的生日愿望。”潘建苏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