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61|回复: 0

【读书】最好的时光

[复制链接]

163

主题

0

回帖

82

积分

正式版主

积分
82
发表于 2021-2-9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以前没有耐心读沈从文的文字,总觉得就如平淡无味的白开水,情节发展缓慢,就连慕名去读的《边城》也是大段大段地跳着读。家中入手的《边城》已在书架上搁浅了几年光阴,如今重拾品读,却多出了些别样的感触。
每一段时代都有清丽脱俗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有无法替代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独特鲜明的性格。讲故事的人往往会将镜头定格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镇上,有其独特的居住风格,以及民风淳朴的氛围。而这《边城》的故事,便发生在湘西的小山城茶峒。
沈从文成长在湘西,这片土地赠予了他生命和智慧,他对它的爱深沉又炽热。他从容地笑看时光流转四季更迭,从容地享受闲适悠静的时光,从容地接受这儿的一切所带给他的别致情怀。他喜欢这儿美妙秀丽的山水,喜欢这儿原始自然的风土人情,也喜欢这儿孕育出的充满灵气的人儿。他在《沅陵的人》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在轻烟细雨里,一个外来人眼见到这种情形,必不免在赞美中轻轻叹息。天时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他将自己的追求与喜好赋予《边城》。于是他笔下的翠翠也有这样的形象,茶峒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座淳然山城。
翠翠怯懦隐忍但率性天真,心性单纯如明净山色,从不想残忍的事,也从不发愁和动气。皮肤黝黑,双眸明亮,这副常年在风日里长养着的模样,如时而活泼时而温顺的小兽物,着实让人心生喜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翠翠的爷爷,这个人物的态度似乎对故事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小说开篇第二段就提到一个细节:即使渡头为公家所有,还是有渡客出钱给管渡船的老人,而他必悉数奉还。我不禁莞尔——这老头儿真倔强,也禁不住感慨这样的自然和谐。看罢全文,才知他自二十岁起渡船,将人生七分之五的光阴都守在了溪边,扎根在茶峒,这份坚忍、毅力也让我叹服不已。
没有功名利禄的斗争,没有尔虞我诈的险恶,在茶峒,城里的日子就像一湾小溪,并不波涛汹涌、狂澜四起,而是静如细水长流,平淡安稳。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似乎都不属于茶峒。后来,发现许多在如今听来不令人欢喜甚至不堪入耳的事情,不知是在沈从文平淡叙述的笔调下,还是处在这样简单淳朴的环境里,总难以令人产生十分不满的情绪,反而觉得若是少了这些,恐怕这边城便真的完美到不处于人世间了。茶峒毕竟不是远离世俗的天堂,故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缺憾:翠翠父母因无望爱情的先后离世,翠翠与大老、二老并未完全展开就已然仓促收尾的爱情,爷爷的死……其实在现实生活里也时常有这样的遗憾,未谱完的曲子、被扰乱的梦境、海对岸看不通透的景象……这些看似悲情琐碎的情节,却让故事显得更真实,更打动人。
那句“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反复读了多次,忆起那对喜欢上同一女子的亲生兄弟,一个死了,一个走了。碾坊的诱惑、翠翠的不理会、对哥哥的死亡的悔恨,傩送终究是在这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无法决断,也许这时候离开是最好的选择。也许每个人对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不同的构思,但沈先生笔下的这个终是最好的,把看起来最值得挖掘的东西留给读者去回味、琢磨,带着唯美的忧伤和隐晦的期盼。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就这样结束了。而翠翠,也许会在无尽的等待中慢慢终老,也许会遇上另一男子为人作嫁,也许会内心沉郁积压就随爷爷而去了……或者,她会勇敢地走出山城寻找傩送托付终身?这似是而非的结尾并不符合我曾以为的皆大欢喜,可留下了无数联想的空间,韵味无穷,少了这略含希望的话,未免太过悲情。无论最后她的人生至于何种境地,庸庸碌碌或是与众不同,这些在小村庄里度过的年华也会一直盛开在她心里,成为最深处的记忆。
然而,为什么在距《边城》已创作完成八十余年的现在,它仍在不动声色地打动人们?
文章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如同昨夜春雨润物于无声,有一种细微的感动在灵魂间穿梭。感动并不等同于单纯的落泪和流于表的伤感,而是作者与读者心灵上的共鸣。沈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将我们带入他创造的世界中。
《边城》一书作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对社会政治的疏远、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人生的困惑,使他转而拿起笔勾勒自己向往的世界。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如今,这个年代的读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字?是对现下浮华流离感到身心俱疲,在纯粹中怀念曾有的单纯直率,给自己留一方心灵的净土?
有人曾说沈从文发现一切都是明亮的,所有的事都变成一种过程,没有痛苦,没有悲伤,只有被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来包容。沈先生平讷的语言独树一帜,是诗意、浪漫又不乏实在的综合体,体现了本人的气质,成为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一种待人处事的生活方式。他的小说不求大悲大喜,但求让人感受到对乡土的亲切和对生命的热忱。《边城》不只是一本中篇小说,更是一部优秀的美学作品,情感的流露中包罗万象,有对于人生的哲学思量。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也许就是他的文字长期以来深入人心的原因吧。沈先生常将“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挂在嘴边,须知纯粹的美好让人愉悦,但悲与喜的交融缠绵才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如果说,非要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赋予一点精神意义,那么姑且就把它理解成人们对于简单精神的美好向往吧。
这么想着,仿佛有些明白了沈先生的设计。大老殒命,二老出走,然后故事的讲述便就此中断,失去了所有人的消息,就像青春的恍然散场,只留下翠翠一人孤独而迷茫地等在茶峒。
对于茶峒的描绘与繁杂的社会相比,简直是世外桃源。沈先生极少描写到乡村生活的艰辛贫苦,但人物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温柔、简单的独特人文质地,如一缕清爽微凉的风吹过现代人急功近利的焦虑内心。即使结局并不是十全十美,他也不会选择生冷直接的语言。触手可碰的质朴气息,谁也不愿打破梦境。
沈从文说过:“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傩送之于翠翠,大概就是这么一个人吧。
最美好的时光,不一定特指那段最青春的年华,还可以单纯地表明一种状态。比如,翠翠和爷爷坐在屋外的石头上看满庭月光的安适恬静;再或者,翠翠在睡梦中隐约听见若有若无的迷人歌声。
在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里,没有人甘心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人愿意忽略沿途的风景。心中裹挟着赤诚,不甘于被层层束缚,想要追寻自己的自由、梦想和爱情。带着年少轻狂,一副不撞南墙不回头,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当年华不复,生活消磨了跋扈的棱角,细数自己不多的一点回忆,珍藏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它,在安然的时光里能想起恣意或哭或笑着的岁月,能想起遥远记忆中曾相携走过的人——这便是最好的人生。
《边城》薄薄一本,不过百页,然而其间内容的韵味却远比这本书的实际重量要厚实得多。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没有触目惊心的笔调,没有矫揉做作的抒情,沈先生却用他纯粹无奇的风格使很多读者为之动容感慨万千,文字间流淌出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又勾起无数读者的期盼,这便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是一个发生在湘西世界的故事,如诗如歌;故事里的故人,永远在最美好的年华,拥有年轻的笑脸和干净的真心。饶是时光流转,岁月侵蚀,也难以抹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11-24 03:08 , Processed in 0.1662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