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在国际和国内享有的知名度却远胜于普通地级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某些省会城市也自叹不如。我们作为温州人,都曾引以为豪。但是过去的十年,有人说是温州“失去的十年”,虽然有点悲观,但也不无道理。看到内陆城市鳞次栉比的楼房,我们不得不感叹:别人的幸福感在提升,我们温州人的自豪感在下降!
问题出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办法在哪里?
无数关心温州发展的人在思考,牢骚满腹者有之,真知灼见者亦有之,但是谁是仁者,谁是智者,高下难判。正如编制“十四五”规划一样,希望温州政府也能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的智慧,建设百年温州,千年温州。
由于笔者非城市规划专业工作者,下面所谈只是随感,错误之处肯定不少,敬请各位谅解。当然,只要为温州好,说什么都可以。
一、国家大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四大经济特区设立,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等国家级的战略决策。而目前,长江三角洲、粤港澳、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四大国家区域已成定局。
有人说:挤入“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这或许是温州最后能抓的一根救命稻草。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救命稻草岂能救命?且不说温州从地缘角度远离长三角,挤入“长三角城市群”名不正,言不顺,就算进去了,也只能吃点残羹剩饭,落得被边缘化的结局。我们温州又不是穷途末路,何必非得从人家的碗里讨一口饭吃!
二、世界潮流
纵观全球各国发展道路,我们就能够发现,最发达的沿海城市均位于湾区。全球60%的大城市位于湾区,其中以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最为有名。
湾区大多以丘陵地形为主,平原面积较少,所以几乎所有的湾区都有过填海造陆的历史,有过填海造陆带来的“第一桶金”,使区域从封闭转向开放,资源、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性显著增加,提高了企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当然,它们也有过填海造陆带来的环境问题,但随着政策、环保技术、交通、通信网络的日益完善,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它们无一不成为经典的工业布局模范区。
三、温州实际
我们温州别的都缺,最不缺的就是沿海和小湾区。东西宽163千米,南北长176千米,陆域总面积1178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千米。如果把北边那些丘陵山区都去掉,剩下的几乎就是沿岸带。温州有八大岛群:乐清湾岛群、瓯江河口岛屿、洞头列岛、大北列岛、北麂列岛、南麂列岛、南部近海岛群、七星列岛。我们温州人手里捧着金饭碗呀!
可是肯定有人反驳说:我们这个算什么湾区呀!
湾区不是比大小,要看湾区是否具备深水港口的条件。温州各港口虽然不能与舟山、宁波相比,但从长远角度看,我们温州的港口条件也不错。我们温州缺的是腹地,仓储用地、工业用地。
四、温州战略
温州的地理位置和角色决定着我们温州的发展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我们决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我认为我们温州的指导思想是:北联台州,南联福建;填海造陆,打造沿海经济带。
1、为什么要北联台州,南联福建?
古人说: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台州、福州、泉州、厦门与我们温州一样,现如今都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之孤独感。如果我们单打独斗,势必形不成规模,很难抗衡未来“航母级”的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可以北上连接“长三角”,南下连接“粤港澳”,大家的地理区位优势就可以发挥到极致。
2、为什么要填海造陆?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首先要自己强大了,别人才愿意与我们合作。
我们温州的地域狭小,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框架拉不大,国家也不会在我们这里花血本,投大资本,这个已经在几十年的温州发展中得到实证,无需再说。所以,我们自己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没有整体远大的温州宏伟蓝图,没有创造良好的工业区位因素,大项目自然就引不进,高级人才当然也留不住,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必定严重制约着温州的大发展。
我认为:通过填海造陆,破除瓶颈,可以使温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方面,我们温州人多地少,导致工业用地成本奇高。农田保护用地肯定动不了,搞滩涂开发,又偷偷摸摸,断断续续,显得理不直,气不壮。
另一方面,我们温州深水港口离现在海岸线有几十千米,码头的堆场不够,陆海交通连接不起来,货物的吞吐自然就成大问题,现在还靠中欧班列和宁波港进出货物,沿海优势荡然无存。
教科书上说,填湖造田肯定是错的,得不偿失;填海造陆基本上是对的,利大于弊。对于温州来说,有多少风险?要拿出可行性报告来。当然,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多学科问题,搞得好温州就可以飞黄腾达,成为真正的一线城市;搞不好就会影响子孙后代、千秋大业。因此,谁也不愿意背这个历史责任,下这个决心。可狭路相逢,勇者胜呀!错过了天赐的机遇,同样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有一年,我去韩国参观一个填海造湖的项目,使我感到非常震惊:优美的环境,快速的沿海高速公路,构思奇妙的“海变湖”工程,壮观的海水网箱养殖,无不令人拍手叫绝。
回来后,就曾梦想过:能否将“乐清湾”改造成“乐清湖”,做好雁荡山湖光山色的旅游大文章,甚至成立“雁荡市”?后来由于听说这个项目惹上了官司,而且我们中央也叫停国内填海项目而断了心思。
新万金工程
今天偶然间看了网上的“瓯飞工程”报道,重想起来,还是心潮澎湃。虽然新万金工程遭到许多方面的反对,但是我还是很佩服韩国人的敢做敢为。
类似的例子好多:迪拜的棕榈岛奇迹、东京湾、新加坡,更不要说填海造陆的老祖宗荷兰了。
模仿与创新哪个更有价值?这一点我们温州人有切肤之痛,但也受益不浅。别人已经千辛万苦探索出的路子,为什么我们不“拿来”使用,非要自己开劈一条新道呢?
正如工业会污染环境一样,但如果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洗礼,我们就只能永远与贫穷相伴了。
正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3、怎样打造沿海经济带?
打造一流的湾区,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便利的交通、高水平的教育和优良的环境,这四大件,一样也不能少。但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需要汇聚各类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
(1)温州的民间资本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但往往墙外开花墙外香,要想温商回归,关键还是要看温州老板是不是看好温州的项目,是不是有眼下真金白银的优惠。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像“瓯飞工程”的融资方式,也是可取的。如果构思得好,甚至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外资。
(2)温州的80后和90后,除了考上公务员等公职外,清一色地往大城市跑,长此以往,温州还是我们的温州吗?可不往大城市跑,温州能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吗?青年人往大城市跑无非也就是工资高一点,发展机会大一点,但住房压力、教育压力也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其实也不并想离开温州。所以我们温州如果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而不是大力发展高收费的民办教育;大力发展房地产,而不是大力发展高房价的房地产,也会吸引众多的温州年轻人和新温州人在此安家筑巢。
(3)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我们温州已是“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了。随着5G技术和AI技术的发展,大众消费品的自动化生产已是大势所趋。温州的技术准备好了吗?
说得太多了,就此打住。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