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大多数已经死了:跟潘晓喝一杯姚小远酒!
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如果不知道潘晓,离老年痴呆应该只有一步之遥。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长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信的署名“潘晓”。
由此,一场持续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 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这封信道出了当时年轻人普遍存在的苦闷消极的心情,其实是一次信仰危机,由此引发了1949年以来影响最大、牵涉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关于“人生的路”的讨论。如果说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解决政治理论问题,那么1980年“人生的路”的讨论是解决人生价值观的问题,这次讨论的意义和重要性是划时代的。
关于这场讨论,国际上重要的通讯社都做了报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就是在这场人生的大讨论中,开始的。
四十年之后,当我想用姚小远酒来纪念这个事件以及它的影响了一个年代的当事人的时候,却发现这个事件中最重要的那封信,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信,而是一个策划出来的文案。
这是一次由《中国青年》杂志社策划出来的事件。信的署名人“潘晓”,实质上有两个人,一个是潘祎,一个是黄晓菊;前者是一个大学生,后者是一个青年女工。准确地说,他们两个是这个文案或者说这封信的素材。
1980年前后,《中国青年》杂志走进学校、工厂、街道开座谈会。一位编辑注意到了青年女工黄晓菊。黄晓菊初中毕业就被分配进了工厂;她相信爱情的纯洁坚贞,但遇到的却是背信弃义的人;她相信工人是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但发现他们只是庸庸碌碌、整天为柴米油盐忙活的普通人。她非常失望地喊出了“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这句话。
另外一个编辑发现了一个男青年,他叫潘祎,当时是北京经济学院的学生。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不幸的家庭给他造成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他身体不好,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甚至还自杀过。
1980年5月,两位编辑向黄晓菊和潘祎约稿,后来将两篇来稿修改拼合,从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也就是说,这封署名读者来信,实质上则是编辑的一次创作。当年的那场虔诚讨论,是创作出来的。
这个事件的结局是,黄晓菊因此而失业,开始了另一种人生。 另一个当事人潘祎在那场讨论之后从大学里“自动退学”,做过建筑工地小工,看过大门,在当装卸工期间曾入狱8个月,并在服刑中开始自学。出狱后参与出版发行工作,也在各类公司间频繁跳槽,最后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就是这样,在一封创作出来的所谓女青年的来信里探讨着人生,开始亦真亦幻的人生。
几十年之后,真相已经没有人会在意。即使当时的经历者、见证者们,这封信的真相也不会让他们有任何波澜。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没有思考、没有反省,那一代人,也注定将没有未来。
八十年代已经落幕,即使如何不堪,在那一代经历者中,都依然是如火如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