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之一。南方豆腐和北方豆腐在做法上和口感上不一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我还是钟情北方盐卤点制的豆腐。 豆腐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但每个过程的半成品都是一道可享用的美味。大豆经浸泡后磨成浆,烧开后是豆汁,过滤成汁,点盐卤成絮状后是豆花,再凝固后是豆脑,用笼布包裹后压实便成了豆腐。鲁南地区的早餐除了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糁,还有鲜嫩鲜嫩的豆腐,最佳的搭配应该是这样的:一碗豆汁、一块五毛钱豆腐,一个煎饼,一根油条,要是胆固醇指标允许,再加一个鸡蛋,拉馋啊!如果仅是这种吃法,似也平淡无奇,这个套餐的点晴之处便是它的配料,用剁碎的辣椒调制而成的。豆腐的配料无外乎有榨菜、咸菜、辣椒之类,但大多人是冲着辣椒来的。尽管辣椒是免费的,但是店家依然在辣椒的配方上做足了文章,因为辣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店家生意的好坏。青辣椒、黄瓜、少许的鲜红辣椒、盐、味精,磨成碎状,然后用味达美、醋、香油调制,别提多有滋味了。 单位附近的菜市场南头有一家豆腐店,女老板姓尤,性格似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她的店名就叫“尤氏豆腐店”,熟客便以尤二姐相称。吃完豆腐后问价的人,一看就是生客;不问价格,直接扫微信然后喊一嗓子“钱付了哈"的,无疑便是熟客。尤二姐从不细细盘问吃的啥、付了多少,诚信,在这儿就是这么简单。 小时候过年,娘总要做一笼豆腐,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戚朋友。娘提前一天把大豆泡上,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起床,用石磨把泡好的大豆磨成浆,娘负责放豆子,爹负责推磨,他有力的臂膀推动着石墨稳稳地转动,沉重的磨盘之间磨出细密的浆汁,不时有一缕缕热气从他额头升起,而我惦念的只是尽快吃上一碗鲜嫩的热豆脑罢了。娘把磨好的浆汁盛到灶锅里,不停地搅拌,爹负责加柴烧火,不一会低矮的草房里便弥漫了豆汁的清香。浆汁烧开后,娘用布袋过滤,滤出豆腐渣,豆汁再入锅烧开、点上盐卤,几乎在一瞬间便成了豆脑,这时候娘会盛上满满的一碗给爹,爹赶紧将手往衣服上擦一擦,喜滋滋地接过去。看着爹吃得美美的样子,我总在想,咋那么香呢?这或许是我永远也得不到的答案!旧时家里经济拮据,豆腐也是奢侈品,娘常说要省着点吃,这一笼豆腐,存放好的话能吃到来年正月十五。 爹离开我已有18年了,娘在爹走后又顽强地生活了12年,弥留之际,不吃不喝整整九天,终也带着对儿女的牵挂与不舍撒手人寰。爹娘的一生,亦如这豆腐,虽平淡,却饱含了温暖的真情和怀念…… 现在,我还是会时常光顾尤二姐的豆腐店,只是娘做的豆腐,再也吃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