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记者邱海旭采访的《如何升级温州》刊登于2002年9月30日出版的第39期《三联生活周刊》上。
9月6日~9月8日,由e talking飞行论坛和温州方面共同举办的“信用温州,财富天下”论坛在温州王朝大酒店举行,记者采访了几位与会的著名经济学家,请他们就如何提升温州经济发表自己的看法。
马津龙(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温州具有天然的、无法回避的区位劣势,她处在一个偏僻角落里,迄今为止,信息和交通相对其他地区仍然比较闭塞。温州主要以山区为主,缺乏自然资源,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在市场化、民营化方面采取了一种比较激进的改革路线,先于其他地区取得产权制度上的优势,温州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但区位劣势仍将长期影响温州经济发展,它决定了温州不可能成为中心城市,从而决定那些只有中心城市才能发展起来的产业无法在温州找到生存土壤,如高科技产业或高能级的服务业。因此深化现有产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温州经济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
如今在产权模式上全国已经不存在大的差异,温州的天然劣势就会更加凸显,尤其是人才资源的匮乏,这也和温州区位有关。温州现有的老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但温州地理位置又决定该城市在大规模地引进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新的思路,温州面对全球化竞争时人力资源的劣势就会越来越明显。从管理者层面看,温州现有的家族企业领导人仍然是比较优秀的一拨人,但随着时间推移,现有的家族式管理肯定会阻碍职业经理人进入这些企业,或者即使进入也形同虚设,从而成为制度创新的拦路石。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外40%的上市公司都是家族企业。如果没有家族企业,没有家族管理,不会有温州今天。但同样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化管理,大部分温州企业可能就不会有明天。其实我们真正要讨论的,不是家族管理好还是现代化管理好,而是温州企业如何才能逐步走向现代化管理。也许中间应该有一个过渡过程,如将家族管理措施和现代化管理措施相互结合起来,但这里的关键是信任问题怎么解决。如果信任问题解决不了,家族管理永远是主导模式。一个企业在制度化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引进职业经理人是有危险的,一般来说,企业内部越规范,信任度就越高。企业家素质和职业经理人不一样,企业家的先天素质是第一位的,温州很多人读书不多,十几岁就创业成功,就取决于他先天的素质,他的冒险精神和决策的果断性。但职业经理人后天的知识是第一位,先天素质是第二位的。所以我基本上同意这个观点,温州企业家需要职业经理人,但从国外经验看,一般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引人现代化管理比较好,第一代引进职业经理人可能不大合适。
黄辉(毕马威咨询大中国区总裁):温州企业已经成功地建设了产业结构,快速向西方产业模式靠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较大的企业正处在战略转折点,一般的民营企业,在收入达到5亿到10亿人民币的时候,就会面临不可忽视的挑战。第一,温州产业的一个现象是横向和纵向产业链的实体过分细分,导致整个供应链效率低下;第二,集团公司的结构过于复杂,集团没有共有的管理模式和共有的文化,没有横向组合,也没有以业务为导向的做法,造成间接成本的失控以及市场回报率过低;第三,缺乏长远的眼光优化资产,短期行为非常严重,大家盲目追求多元化,我今天搞房地产,他也搞房地产,同样的模式,但并没有考虑到各个业务、产品、服务之间,有什么样的协同效应;第四,国内外市场的营销和市场规划能力薄弱,还缺乏对营销渠道进行高效率管理和实施的能力。
要保证温州民企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关键是两个字来概括——“开放”。首先是开放的产业链,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促进产业链纵向横向的整合,引进国际资金,推进和提高资金回报率,从而推进集团的市场组合,简化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其次是开放商业模式,要进行多方面、多样化的合作,包括自己的晶牌,要掌握更多的国际化营销渠道操作的模式。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观念,这样才能创造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温州模式。
海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温州民企普遍规模都不大,包括一些最大的制鞋企业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规模不大还可以发展,一旦放到国际环境中,规模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我1994年来温州参加乡镇企业产权研讨会的时候,就觉得温州企业的产权制度是领先的,但现在全国各地都已经向温州的产权制度靠拢,原先的制度优势已经不存在了,这时温州企业基本都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现代企业合作机制和金融手段的缺陷就暴露出来。温州制造业同样需要增加科研成本和固定成本,把规模做大很有必要。对温州企业来说,做大的瓶颈还是集中在观念和制度上,企业间要有合作和兼并的意识,要允许破产,不能搞地方保护。我了解到温州企业对股份合作制的尝试大都不太成功,这就是观念的问题,通过股份合作实现整合是中国民营企业值得尝试的道路。
(三联生活周刊 2002年第3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