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五一二”感言》发表于2002年5月13日《温州商报》的“温州模式17年”专刊。
历史性的机遇使本人与温州模式风云际会。作为温州模式的鼓吹者,面对“五一二”,回顾17年的风风雨雨,怎能不感慨系之!
自从17年前的今天“温州模式”的提法首次在解放日报上见诸报端以来,没有哪一个城市像温州这样长久地引人注目。
在这种关注中,曾经不乏怀疑的目光,特别是在“南巡讲话”的前几年。那些年笔者在市政府的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研究工作。《关于温州模式的若干问题》、《温州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危机中的选择》等几篇后来以个人名义公开发表的文章,当时都是作为应付上级有关部门调查的汇报材料。有人甚至提出共产党在温州已经丧失政权、对温州模式的认识要提高到反和平演变的高度等等[1][1]。诚如钱兴中市长所说,温州是“在争论中出名”。
在这种关注中,更多的是来自理论界、新闻界和各级党政领导的肯定。多年来,仅笔者个人每年就要接待上百批来温的客人,每年都要应邀到10来个城市介绍温州情况,包括应邀到美国、日本的介绍。
毫无疑问,人们关注温州——无论是侧目而视还是青眼垂鉴——首先在于温州制度变迁中超前的民营化选择。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正是由于超前的民营化,使得白手起家的温州民营企业在极低的起点上抓住了转型初期千载难逢的市场机会。事实上,凡是私人物品部门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民营化,这正是温州模式为中国改革提供的最重要的启示。当然,温州的压力首先也来自这种超前的民营化选择。因此,支持温州模式的人们总是希望民营化能够成为中国更为普遍的选择。1988年年底,笔者总结温州十年改革的经验时所发表的《民营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一文,表达的正是这样的希冀。
如今,民营化已经成为作为集体乡镇企业典型的苏南模式企业改制的普遍选择,一般国有企业也已经或者迟早将要实行民营化。但人们对温州模式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关注。这不仅在于中国改革的民营化尚未完成,而更在于温州模式条件下的民营企业本身不断在进行着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17年前解放日报文章的标题中开宗明义提出的“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现象,已经不是温州模式的典型形式,代之而起的是以正泰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当年的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纽带的营销方式,也已经被以美特斯邦威公司为代表的特许连锁经营方式所取代;初期无序、不规范的市场现象,经过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二次创业,如今已经提升到了建立信用温州的高度。
现在又有人提出“新温州模式”的概念。确实,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条件下,只有不断创新,温州模式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永葆青春的魅力。
(写于2002/05/12)
[1][1] 前者是1989年底有关国家领导人在内部材料上的批示精神,后者是邓小平1992年初“南巡”讲话之前浙江省委领导人在中央党校的发言(发言稿由当时的省委政研室负责人撰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