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2008年10月27日参加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浙商研究会承办的“创业创新·浙商之道”高峰论坛,下午在之江饭店多功能厅的“商帮文化和浙商特质”分论坛上,作《温州模式的再思考和再创新》演讲。
温州模式的再思考和再创新
马津龙
一般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1978年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但当时对改革的理解还只是计划经济的自我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没有提倡包产到户,更没有号召民营化、市场化——值到1990年代初之前,民营化、市场化作为私有化、自由化,较长时间里是被批判的倾向。在昨天晚上的主题沙龙上,胡宏伟说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土地流转制度说法上的游移。问题不在于文字上的表述,而在于中国目前有没有当年那种强烈的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力量。如果没有意识到我们仍然面临危机,以为“风景这边独好”,改革就无从谈起。而且,如果我们只看到甚至看不到经济上的差距,而没有意识到其他方面的差距——经济差距还只是较小的差距——改革也无从谈起。今年7月我在芝加哥大学参加了“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芝加哥研讨会”,我在芝大商学院会议中心展示该校79位诺奖得主的长廊有个留影。我在照片上是这样题词的:“最成功的不是得奖的多少,而是得奖的不仅是本国人;最失败的不是没有得奖,而是有人在别国得奖。”
中国改革的经验表明,现实的改革是在权力中心发出改变现状某种意思的条件下,先有局部性的突破,然后才有全面的展开。
在中国改革从计划经济的自我完善向市场取向转变的过程中,温州光荣地充当了领跑者的角色[1]。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温州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她使温州神奇般崛起,而更在于温州对民营化、市场化的突破,推动中国改革走上了正道。
同样,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赖于局部改革的再突破。
值得研究的是,温州模式能否继续率先创新,再一次充当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突破口?
…………(省略部分与10月18日在温州人民大会堂的“改革开放30周年与温州创业创新实践论坛”上的发言同)。
[1] “2004 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对温州的颁奖词中就有这样的话:“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她清晰的脚印,让人们感受到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