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10月24日下午在国际大酒店参加由温州市开放办、金融办、外经贸局和中国银行温州分行举办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与温州民企国际化”研讨会,会上作有关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草根”模式的发言。
天涯何处无芳草
——温州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草根”模式
马津龙
在全球化条件下,主宰世界市场的是跨国公司。全世界百分之四五十的生产总值、百分之五六十的国际商品贸易、百分之六七十的国际技术贸易、百分之八九十的产品研究与开发,以及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控制在跨国公司手里。中国包括温州要使自己在全球性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也必须有自己的跨国公司。
在有关专家总结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国经营模式中,“温州星火燎原模式”是 “十大模式”之一。准确地说,温州民营企业的走出去,不是“野火”意象的星火燎原,而是“野草”意象的天涯芳草。至今,温州商人已经走向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像芳草一样遍布天涯。
这是温州民营企业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必由之路。如同以往的全国性经营一样,温州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同样表现出温州模式典型的草根性[1]。温州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草根”模式,也许可以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种新的形式。
温州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草根性,首先表现在它的民间性和大众化。无论是历史上遍布世界各国的几十万温州籍华侨[2],还是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去的温州商人,无一不是来自民间。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目前在这方面仍唱主角的国有垄断企业比起来,温州的民营企业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一般说来,只有民营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市场的主体;而靠行政性垄断维持生存的国有企业是难以在竞争性的国际市场生存与发展的。投资主体的民间性,也有利于获得资源性产业的产权或开发权。例如,曾经是乐清柳市“八大王”头号大王的胡金林,在柬埔寨获得1万公顷原始森林的产权并将其开发为橡胶园,永嘉人卢伟光的安信集团先后获得巴西亚马逊河流域1.5万公顷和8.5万公顷原始森林的开采权,都是国有企业难以做到的。
其次,这种草根性表现在它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民营企业本来就是市场化生存的企业,温州民营企业更是在严峻的约束条件下自我发展起来的企业,在全球性危机的条件下,更具有适者生存的能力。前些年鹿城区开始对制革产业进行整治,仰义乡的郭炳盈等几个小老板转到乌干达的金贾市创办天裕制革有限公司,不仅厂房的建筑、装潢材料包括钢筋都要从温州运过去,连家禽、家畜、丝瓜、白菜都要从温州带过去养殖、种植。而哈杉公司的尼日利亚大西洋鞋业公司扩建的第二个园区,连水泥都是从国内运过去的(第一个园区的厂房是租的)。在非洲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经营的天裕、哈杉等公司效益不错,这也是国有企业难以想象的(去年哈杉非洲公司的利润率是温州公司的几十倍,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生产性企业不少仍处于亏损状态)。
再次,这种草根性还表现在它的灵活性和小型化。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除了未必满足“大型”的要求之外,温州草根模式中的某些企业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跨国公司别无二致。以哈杉为例,它在中国之外的亚洲和美国有销售公司,在非洲的尼日利亚有生产性企业,在欧洲的意大利米兰市并购了威尔逊(WILSON)制鞋公司(该公司不仅本身的品牌比温州皮鞋有更高的国际知名度,还为Versace、 Polo等国际知名服饰品牌做OEM)。飞雕、冠盛公司也一样,分别并购了意大利米兰市生产开关的ELIOS公司和美国南卡罗莱纳的一家汽车零配件企业。温州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践表明,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一书的结论,对跨国公司也许同样是适用的。
[1] 近年来流行的“草根”一词,是英文grass roots的直译。
[2] 温州华侨人数的说法不一,不仅在于本身的难以统计,还与20余万青田县的华侨,相当部分出国时该县在行政上归温州管辖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