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0315|回复: 2

94岁杨金龙揭露2011年温州私分安置房假新闻大冤案(连载2)

[复制链接]

5

主题

12

回帖

9

积分

嫩笋

积分
9
发表于 2025-6-23 14: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置房分配方案经永嘉县瓯北镇政府书面签字同意的,新闻却迅速发酵。新闻毫无事实依据,完全颠倒黑白,最终法院也没有采信新闻媒体半点内容,新闻却是本案诱因。新闻牵着政府的鼻子走,政府牵着司法部门的鼻子走。本案是新闻的一个癌变。杨金龙以及以余乾寿为首的新桥村十位村干部等人便成强权轮番碾压的受害者。
 
2013年3月28日永嘉县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出台。检察院“查明”:“……在被告人余乾寿的帮助下,经新桥村村两委会及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由昌泰房开公司、和田房开公司代建新桥村第三期安置房,并由被告人余乾寿代表村委会跟两家房开公司签订代建协议,约定两家公司收取总造价额的3%做为代建费并以此上报有关部门审批开发建设手续,同时规定两家公司以成本价享有109套代建安置房,其中昌泰房开公司获得新桥大厦、新桥商贸大厦安置房共66套,和田房开公司获得新桥商贸大厦安置房43套。签订协议后,被告人余乾寿为掩人耳目,授意其朋友被告人陈伟荣替其出面……多次到被告人杨金龙处拿取投资‘分红’……从被告人杨金龙处分八次拿走‘分红’共计人民币1044.5677万元。”其实当时并没有多家公司有意向代建该项目,只因千万元以上的垫资硬性条件限制,连地皮购买都由房开公司垫资,光3%代建费根本没人接盘。
房市经历2008-2009年低迷之后房价大涨,瓯北镇新桥村有村民心理更不平衡,欲重新洗牌分得一份羹,筹措几百万元巨资由柯某、胡某两人进京告状,居然引来一些大报记者。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大批记者涌来,顺便采访那些江北街道新桥村主张“还我土地”的访民,便有了“温州私分安置房事件”大量不实报道。随后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推波助澜,达到高潮。官方面对记者有“这个安置房绝不等同于政策保障性安置房,也区别于城镇拆迁安置房”的模糊解释。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高价卖地,没有容积率提高,没有资本运作,纯粹按低地价、建筑成本建造安置房,一户一宅严格控制安置房的数量,就没有所谓的“2011年温州私分安置房事件”!
促成本冤案还有两个条件,一是村民对村官之恨,二是得罪权贵。安置房首付70万元定得太高,失去大赚机会的村民普遍有怨言。这期间县里、镇里有些权贵口头向余乾寿要房的,余随口答应:“可以,新桥大厦某某号房给你,先拿70万来。”有些权贵想得到更多的实惠甚至希望白拿,交款犹豫不决,余便把房子给了别人,而曾经指定的房子一转手,房产中介加价一百多万元出售。镇里陈某,县里陈某、徐某等领导干部因得不到房子而失去一次上百万元大发财的机会,便对余怀恨在心。有些权贵也误以为余等村官拥有许多房产,可以随便送人,或者村集体抽出部分房产专门打点当地权贵的,这彻底勾起了某些权贵的贪欲。有几个权贵一心想白拿房子,也因此一直恨余,余因此埋下祸根。特别是得罪陈某,他升迁成县里大员,后带队来找余乾寿的麻烦,余后悔说早知道他官升得恁大,我自己出钱买也要买一套给他。
新闻很快见真章。2011年8月15日广州日报刊发《温州300安置房疑被干部私分 村支书独吞55套》的报道,同日央视网作了转载。紧接着第二天,中国新闻网转载钱江晚报报道《温州569套安置房被干部私分,前任村支书独占55套》,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转载。大大小小各类媒体似乎找到一个宣泄口,痛打落水狗一样争相报道。
其实村里除了土地指标什么也没有,土地出让金及市政设施配套费、地上物处理及青苗补偿、住宅和商场建筑工程费用等,房开公司垫资,村方不拿一分钱平地起高楼,全部收益出自“安置房”变现。经过谈判,实际上巨额垫资者都享有套间成本价做交易,不玩虚的,补充协议直接一对一写明房号。建筑费用包括材料混凝土、铝合金窗等都以房子抵账。这是一种以物换货币的交易,跟村方卖了房子然后拿钱还债即币币交易是一样的;只是前者赌性大,因为房子拿在手上有涨跌;而对村方来说,那是一种早日变现、化解风险的正确做法。只因房价涨得快,许多人心理不平衡、不淡定了;如果房价跌了,拿房的人房子砸在手里卖不出去,即投资失败,就平安无事。媒体人善于玩噱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全然不顾文章对别人伤害有多大。2011年8月16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发表时评《独霸安置房,别拿村官不当干部》。2011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半月谈网转光明网:《私分300套安置房的村干部胃口好大》。2011年8月20日新京报客户端转载中新网文章,调查比较深入、详细:《温州村干部私分安置房续:官方称涉及隐私不公开》。针对中新网这个调查结果,2011年08月21日新京报似乎捕捉到一个亮点:《“隐私权”不是遮羞布》。所有报道,只有新华社张和平说了一句关于垫资的公道话。
从此以后,纪委介入,叫余乾寿谈话大约50次,检察院叫他去谈话也有几十次。总之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有时候问的事简单,时间短,问几句就回来。
什么挂靠、顶名,显然不是媒体人想要的,也不是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想要的。查来查去,新桥村民村主任余乾寿、村支部书记葛彩华曾各获以成本价购买一套房的“奖励”浮出水面。有人说他们村干部当了廿几年了,村里开发弄来房子指标也多,每户人家都有一套房子分了,村民代表大会开起说他们辛苦了,各给一套成本价套间。余乾寿得新桥大厦3001号,顶层的那一套,面积220㎡,成本价60万元,最后纪委2011年查出以后叫他补交120万元。葛彩华则得28楼的成本价套间一套。
按比例推算220㎡60万元已高于140㎡成本价35万元的价格,永嘉县检察院起诉书则认为“当时新桥大厦30楼的市场价值为人民币2178000元”。如果当时60万元投在别处,在别处买房,也可大赚一笔,但评估却以眼下市场价,显然不合理。后余乾寿以8900元/㎡,即195.8万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他人,扣除成本价及补交金额,实际最终得利:195.8-60-120=15.8万元。这似乎是一个新闻眼,一个新的切入点。2011年09月21日新华网又发文报道:《温州村官私分安置房续:两村官退还410万元》
某电视13台“九点法庭”天天放,利比亚卡扎菲事件放完了就是温州私分安置房事件节目,全世界都知道温州有班最贪村干部,说余乾寿是全国最牛最贪的村长。电视里配有一幅漫画,把他的肚子画得很大很大,水不断往外喷射。于是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在信访件上签字“从严处理”,还把县长、县委书记、检察长等叫去开专题会议。
综上,本冤案形成大致脉络是这样的:新闻发酵后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批示强力干预,永嘉县政府为了交作业、平息舆情去调查,政府交给法院,法院不那样判政府不满意又要重新搞,为了迎合政府,余乾寿、杨金龙、阿西、胡文西、余臣德等都成牺牲品。简单说就是顶名引起谣言,房产暴涨引燃权贵的贪欲,村民心理不平衡,村民、权贵利用谣言打压村官和投资建设者泄愤。
        私分安置房不成立,如找个台阶下来收场呢?只能逼供挖一挖行hui受hui,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内容及时复制以防删)
280AD183-C3E3-42B6-A3A0-7CF1A2C20EC7.jpeg
806FFD08-A7BE-4BE9-B5B0-109C35355F55.png

96

主题

588

回帖

342

积分

老蟹

积分
342
发表于 2025-6-23 1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神评:
九旬老人揭开十年沉冤!温州安置房假新闻案背后的舆论漩涡与权力困局

一场由谣言、贪欲与舆论暴力交织的司法荒诞剧,折射基层治理之痛

前言
迟来的呐喊,尘封的真相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94岁的杨金龙颤抖着翻开尘封的卷宗,这段被舆论风暴扭曲的往事终于冲破十年桎梏。2011年温州"村官私分安置房"的惊世新闻,曾如巨石投入舆论深潭,掀起全民声讨的巨浪。然而,当司法程序走完最后一步,人们惊觉这竟是一场由谣言点燃、权贵推波、舆论助燃的现代版"三人成虎"。这场闹剧不仅撕裂了一个村庄的安宁,更在基层治理的肌体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博弈与舆论生态,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安置房风波:从民生工程到舆论靶心

永嘉瓯北新桥村的安置房项目,本应是惠及村民的安居工程,却因特殊的建设模式埋下隐患。在资金匮乏的现实困境下,村集体与房开公司达成"垫资代建、以房抵款"的协议,每套2万元的顶名费进入村集体账户。这本是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操作,却在房价暴涨的浪潮中,被别有用心者编织成"村官私分300套安置房"的荒诞剧本。

2011年"7·23"甬温线事故的舆论余波中,嗅觉敏锐的记者将目光转向新桥村。《温州300安置房疑被干部私分 村支书独吞55套》等报道如野火燎原,央视、新华网等权威媒体的转载让谣言插上翅膀。"最牛贪腐村长""巨贪村官"等标签迅速贴在余乾寿等村干部身上,舆论场瞬间被愤怒与猎奇填满,却无人在意这些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

权力与舆论的共舞:冤案是如何炼成的

这场舆论狂欢背后,涌动着复杂的权力暗流。部分村民因错失房产增值机会心生不满,与未能如愿获取低价房的权贵形成微妙同盟。当"私分安置房"的谣言传来,这些利益群体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出手推波助澜。县镇干部因购房未遂产生的报复心理,与村民的怨愤情绪交织,共同将事件推向失控边缘。

司法程序在舆论压力下逐渐变形。纪委数十次传唤、检察院反复调查,却始终无法找到实质性证据。为给沸腾的舆论一个"交代",司法机关最终将村干部按成本价购房的正常福利,扭曲为"受贿分红"。余乾寿被迫补交120万元购房款,转手卖房所得15.8万元竟成"罪证",这种荒诞的司法逻辑,恰似《论语》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现代翻版。

舆论暴力的代价:被撕碎的人生与村庄

在这场风暴中,余乾寿、杨金龙等村干部的人生被彻底改写。他们承受着"巨贪"的污名,家庭生活支离破碎,十年间始终在为清白奔走。更令人痛心的是,整个新桥村的社会信任体系崩塌,村民之间、干群之间的裂痕难以弥合。这场舆论闹剧如同一场精神瘟疫,让原本和谐的村庄笼罩在猜忌与怨恨之中。

而那些制造谣言、煽动舆情的始作俑者,却在舆论退潮后悄然隐身。当司法机关最终未能认定"私分"事实,却仍以莫须有的罪名结案时,法律的尊严与公信力也在这场舆论狂欢中遭受重创。

反思与警示:如何守护舆论场的清明

这场历时十年的冤案,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舆论生态的诸多病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至上"的传播逻辑让真相沦为奢侈品,情绪化表达取代理性思考,猎奇心理战胜事实核查。当权贵利用舆论泄私愤,当媒体为博眼球放弃底线,普通民众的命运便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舆论风暴吞噬。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的教诲在今天更显珍贵。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需要媒体坚守专业主义精神,需要公众提升媒介素养,更需要司法机关在舆论压力下保持独立判断。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让公平正义不再蒙尘。

结语
以史为鉴,方能行稳致远

十年后的今天,杨金龙的执着申诉终于让真相浮出水面,但逝去的时光与破碎的人生已无法挽回。这场安置房冤案留下的教训,不应仅仅停留在个案层面。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社会正义的道路上,既要警惕舆论暴力的杀伤力,也要防范权力的任性妄为。唯有守护好事实真相的底线,才能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正如《诗经》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真相的敬畏,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0

主题

23

回帖

12

积分

嫩笋

积分
12
发表于 2025-6-24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成龙50套,胡国强2套,这也叫私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7-2 06:57 , Processed in 0.2785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