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信门楼被拆后,市民围绕为何十年后才拆除,为何市政道路十年没移交两点提出质疑。今天出版的温州都市报对此进行了回应,咸蒸通读全文发现,责任单位此番解释完全是甩锅行为,完全是典型的不担当不作为!
根据报道内容,违建10多年后才拆是因为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当时政策的不完善,再则因为违建体量大,还没拆到这个门楼。而对市政道路迟迟不移交的解释,执法部门认为是原因是规划单位、道路建设单位、道路维养单位信息不对等,建设单位不移交,或者存在政策或其他原因导致未能竣工验收等。
反正原因与我们无关!
其实,这种把一些无法做出合理解释,却又客观存在的问题,归咎于信息不对等、政策不完善,以此来逃避民众质疑,减轻自身责任,是典型的不作为不担当不敢当。
面对十年不拆除问题,相关执法人员既不剖析造成现有问题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交代一句“城市快速扩张、违建体量大”就将十年难题轻易推卸。言下之意,这个问题是过去造成的,责任不应该由我来承担。这种“新官不理旧账”的心态已经成为应付上级要求的理由,成为敷衍群众诉求的借口。
随着城市扩张和大建大美进程不断加快,新建道路交付前的管理乱象,并非置信门楼这条市政道路独有。在许多新建住宅密集区,同样存在着新建道路的监管空白。显然,“没移交”也不该成为执法部门拖延这么多年没拆除的“借口”。责任部门如果靠前一步,主动尽责,积极和关联部门对接,解决未交付道路的管理盲区,就不会留下这次民众的合理质疑。
因此,“政策不完善、未及时移交”也不该是某些执法部门监管错位的“借口”,更应成为治理创新的“对接口”。
城市治理中的每件事都需要管理者有一颗为民之心,在市民反映的问题面前,能否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考验着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胆识。就如置信门楼的拆除,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也丈量着城市治理模式的精细化程度。如何让治理能力与城市发展速度相匹配,是当下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思考的重要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