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42|回复: 0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曦在仙居、括山、五凤等乡工作回忆录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回帖

4

积分

嫩笋

积分
4
发表于 2024-4-30 0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引子
        伴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一波波创业发展的热潮蔓延至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浙江省南部有一个濒临东海的小县——苍南县,其发展格外引人瞩目。这个县成立的时间是1981年,县域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人,其发展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建县之初,百废待兴,勤劳智慧的苍南人不等不靠,勇立潮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先后创造出14项全国改革之最,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农民建城”“浮动利率”“挂户经营”“私人钱庄”“私人包机”“农民告县长”等等,让苍南县一次次在全国引发关注、点赞。40年弹指一挥间,从一个贫困县一度发展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018年苍南县列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67位。
        2019年,苍南县龙港镇从苍南县分出,设立为县级龙港市,为中国第一例镇改市,让苍南县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但是,龙港设市,也让苍南县成为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重新回到了欠发达县的行列。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苍南县域经济再次面临着加快发展、赶超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这一背景下,苍南县积极发挥山海资源优势,选择了拥抱央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新思路。短短几年内,核能、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空气储能、储能电站、生物质能等一系列新能源产业齐头并进,尤其是千亿核电、千亿海上风电正在变成现实,苍南县再次站在了全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前列。
        为什么苍南县能够一次次脱颖而出、创造出不一般的光辉业绩?除了改革开放的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外,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大批不甘落后、不愿服输、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苍南人。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就是这个时代的苍南人创业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商界,一大批企业家书写着无中生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传奇篇章;在政界,一大批党员干部践行着默默奉献、正气凛然、舍我其谁的瑰丽人生。苏曦,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34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全部无私地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苏曦的故事就此展开——
        2023年10月,57周岁的苏曦从浙江苍南县红十字会党组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但此时对于苍南县的很多干部来说,心里终于可以松了一口长气,再也不用整日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有个别的领导甚至马上要求苏曦搬离单位,越远越好。
        此时的苏曦一脸茫然。
        从1989年7月浙江台州供销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至今已35年,在苍南县这个浙、闽两省交界的小地方转了11个单位,一步一步从办事员到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再到县局机关副职、正职。应该说,正科级干部身份在一个小县城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更何况,自己曾经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的典型,入选2004年《中国人物周刊》杂志年度先进人物,《南方周末》为自己作过专访,并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关注和批示。可如今,自己的正常“退二线”却被一些干部当成送走“瘟神”一样对待,内心顿感凄凉。
        苏曦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心跳还是正常的。这些年,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至今单身一人。收入微薄买不起房子就一直住在单位,一间办公室隔成两半,前半间是办公室,后半间是宿舍。现在突然要赶自己走,一时间为找房子发愁。
        苏曦整理着自己的衣物、书籍,准备离开单位这个“家”。无意间,翻到了一张旧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与苏曦共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下面署名是曾经担任中央纪委副书记的刘锡荣同志。自打1993年与刘书记认识起(那时,刘锡荣担任浙江省副省长),刘书记和夫人每年岁末给苏曦寄来一张明信片问候。看着看着,苏曦的眼泪忍不住簌簌流了下来,自己为党和人民奋斗了35年,呕心沥血,勤政为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到最后无房、无家、无“朋友”,难道这就是一个小县城里的官场宿命?
      可转念一想,苏曦也觉得无需怨恨。既然命运把这一结果抛给了你,你就应该乐观坦然。因为你的过程很精彩,又何必在乎这一结果呢?而且,你的影响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一个县的范畴,你又何必苛求、计较一个小县城里的官场生态呢?当年海瑞先生罢官的时候,多少地方官员对他避之三舍、咬牙切齿,几百年过去了,又怎能掩盖海瑞这个标杆的历史光芒呢?
          一、仙居乡里来了不一样的年轻人
           1、从苍南县日杂公司调入
苏曦,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钱库区望里镇南茶寮村一个普通人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望里镇是一个山区半山区平原乡镇,区划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在苍南县属于中等规模乡镇,全镇除了农业外,工业以气流纺产业为主,家家户户从事气流纺产业。苏曦自幼学习认真,个性鲜明,成绩突出,1987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专,入读浙江省台州供销学校,专业是财务会计,学制2年。毕业后回到了苍南县,1989年9月被分配在苍南县日杂废旧物质公司工作,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工作了9个月后,于1991年5月调入苍南县钱库区仙居乡人民政府工作,担任乡政府文书一职。从此,开启了基层行政工作生涯。
        需要说明的是,在1987能够考上高中专,绝不可小看,其含金量相当于现在考上985、211大学一点也不过。可见,苏曦那个时候学习成绩是非常优秀的。另外,1989年高中专毕业回来,国家是包分配工作的。一般稍有点关系,就可以分配到县级机关单位,差一点的也是可以到乡镇机关上班。当时,苏曦被分配到苍南县日杂废旧物资公司工作,属于工作安排比较难看的一位,可见,苏曦是属于没有背景关系的一位。
        能够从苍南县日杂公司调入仙居乡政府工作,源于遇到了一位贵人。当时,苏曦在苍南县日杂公司工作表现突出,引起了一位来考察调研的县领导的关注,这位领导十分欣赏苏曦,建议调到乡镇做行政工作,个人前途会好一些。在他的关心下,几个月后,苏曦如愿调入仙居乡政府。
       2、把洗厕所包了
        到了仙居乡工作,苏曦才22岁,科班出生,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和许多年轻干部一样,心中沸腾着为国家、为人民义不容辞作贡献的热情。乡政府对苏曦也很器重,就把掌管乡政府大印的文书一职交给他。
       当时,仙居乡是苍南县钱库区下面的一个小乡镇,人口大约3万不到,面积约8平方公里,辖安居、仙平、湖广店、木桥头、神宫桥、雅前、雅中、雅后、十二岱、龙船埩、河西岸、柘园、朱家斗、李家垟头等14个行政村。其中,6个行政村居民都姓陈,陈姓为当地的大姓。所以,一般情况下有一条不成文规定,乡党委书记都由陈姓干部来担任。据说,有一位非陈姓副乡长在乡政府换届选举时没有选上,源于他得罪了当地陈姓大佬。所以,非陈姓干部来到仙居乡工作,一般都会比陈姓干部要循规循距一些。
        苏曦自然也知道入乡随俗,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看到乡政府大院内卫生平时无人打理,就主动承担了起来,每天早上起来,赶在大家上班之前,第一件事就是打扫乡政府大院。除了打扫院子外,乡政府的公共厕所平时是最脏的,大家都在使用,但是,就是没有人去打理卫生,整日臭气烘烘,蚊蝇飞舞。苏曦也主动承担起打扫公共厕所卫生的职责,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到河边挑水冲洗公共厕所。由于苏曦每周7天都在乡里上班,以乡为家,渐渐地就成了乡政府大院里的卫生大总管。
        乡里大部分干部认为,苏曦能够把乡政府大院的卫生事务自己主动去承担,这是苏曦为人善良、工作上进的表现,理应得到鼓励、褒奖。但是,也有一些干部认为,苏曦有野心、想出人头地,所以故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意在引起组织注意。
         其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苍南县的乡镇政府是一个工作、生活比较散漫的单位,一年工作主要是计划生育、收征购粮、收取农业税等,完成这些任务后,干部们就打打牌、赌赌钱、喝喝酒、唱唱卡拉OK、讲讲女人。而乡政府里的干部大都由父辈顶替人员、退伍军人、农村招聘人员组成,这些人文化程度、思想修养、作风纪律与正常科班大中专毕业生相比,差距很大,老百姓往往称这些干部为“土八路”。在这样一群干部当中,苏曦遭到一些人另眼相看,是十分正常的。不只是仙居乡的苏曦,苍南县其他乡镇政府也存在科班出生的干部与这些“土八路”干部之间的矛盾。
        3、当文书盖章不收烟酒
         在乡政府工作,最有实权的是,除了书记、乡长,就是乡文书了。文书平时主要工作就是收发文件、整理档案、张罗会议、购买物品、办证盖章等一堆杂事,职务不高,但是很有实权,尤其是掌管乡政府大印。那时,前来打各种证明、办理结婚证等事务很频繁。以前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来乡里打证明、办结婚证之类的,都要给乡文书送礼,包括烟、酒之类的。久而久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一些文书常常把烟、酒分发给乡政府里同事,让大家有福同享。
       苏曦当文书,不这样搞了。群众到乡政府打证明、办结婚证等,凡是领导签字的、符合规定的,一律立即办理,绝不怠慢,不收烟、酒,也不接受吃请,更不会去索取,苏曦把这一块在其他干部看来的“肥肉”自愿给抛弃了。群众是方便了、高兴了,纷纷对苏曦竖起了大拇指。但是,乡政府里的一些干部不高兴了。为啥?因为这些干部也跟着没有烟抽了、没有酒喝了,对苏曦有意见了。你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但是,可以收过来分给我们这些干部呀。苏曦恍然大悟,原来同在一个屋檐下,自己动了这些干部的奶酪了。于是,无奈的苏曦又开始收烟、酒了,并把收来的东西全部分给乡政府的干部。
       在仙居乡工作期间,苏曦还有两个行为,引起一些关注、争议:一是,当时,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十分紧,一些“女儿户”家庭往往把刚出生不久的女孩子偷偷放在乡政府里。乡政府的态度就是不理他,时间久了,孩子的父母良心过不去,自然会抱回去处理好。当然,也有狠心的父母撒手不管的,如果这样,乡政府会让其他具备收养条件的家庭出面收养、抚养。苏曦十分同情这些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的女孩,偷偷抱回办公室喂奶。从人性角度来看,苏曦的这一行为是对的,但是,遭到了一些乡政府干部的批评。二是,苏曦多次向组织提出想到苍南县贫困山区工作,以帮助更多山区群众脱贫,此举也被一些乡干部私下讥笑为“二百五”。
        二、在括山乡,“二百五”成了大家学习的典型
             4、向往贫困山区
           1992年4-5月,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苍南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撤区扩镇并乡”活动,全县行政机构、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变动。区委、区公所作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全部予以撤销,中心镇规模做大,大部分小乡并入中心镇。与此同时,全县的干部也作了较大幅度的职务变动、工作调动。原来钱库区属的9个乡镇中,望里镇、芦浦镇、仙居乡、括山乡、新安乡均予以保留,级别都为正科级。钱库镇作为县中心镇并入了项桥乡、夏口乡、陈东乡。6月,时任仙居乡党委书记陈定杆调往括山乡任党委书记。而苏曦因为向往到贫困山区工作,组织上也安排调动到括山乡工作。到了括山乡后,苏曦再次担任乡文书一职。
        苏曦一直工作、生活在乡政府里,很少回家。工作之余,不爱交友、应酬,喜欢独自静下来看看书、思思考,捉摸捉摸一些农村发展上的事情。
        括山乡也是一个有山区、半山区、平原地貌的小乡,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3万不到,辖27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有10个行政村。群众收入较低,贫困面很大,尤其是山区群众。由于缺乏通山区的公路,山区10个村的村民下山十分不方便,群众一般都是6至7天下山一趟,并带回10多天全家人的生活用品、食品。山区农民种植的包菜、马铃薯、地瓜、盘菜、杨梅、橘子等优质高山农产品要靠人力挑下山售卖,效率很低,一年到头也卖不出几块钱。在括山乡工作了几个月后,一直希望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做一些事情的苏曦,心中开始谋划这一蓝图。
        苏曦选择了海拔400多米的周家城村作为自己扶贫的定点村。乡政府里工作处理完毕后,下午一下班,就只身一人往周家城村跑,从乡政府到周家城村走路20里要2个小时,到了村里已经是晚上8点多,顾不上吃饭,马上召开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会议,商量如何开展山区脱贫致富工作。第二天一大早,苏曦又下山赶回到乡政府上班。一段时间后,苏曦认为时机成熟了,就正式向乡党委提出辞去乡政府文书一职,去周家城村担任驻村干部。乡党委书记大吃一惊,好好的乡政府文书不当,竟然跑到山区去驻村,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全乡的干部也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
        此时,苏曦很平静,没有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是啊!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不一样,有的人想着自己个人的利益,特别是自己的政治前途,这无可厚非。而自己受党教育多年,把个人利益看得淡一些,选择到困难地方为困难群众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也不是不正常的行为,也是自己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值得诧异。
        5、周家城蹲点扶贫
        苏曦在周家城村干了什么?其实,一开始括山乡里的干部既不关心,也不清楚,总觉得这个人与其他人不一样,有点“二百五”。1993年1月31日,《温州日报》发表了一篇通讯报道,叫《周家城脱贫的晨曦》,详细讲述了苏曦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主动辞去乡文书职务到周家城村蹲点扶贫的感人事迹,这个时候乡里的干部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才开始关注苏曦和他的扶贫工作。
        苏曦突然到周家城村蹲点扶贫,这让这个村的干部、群众多少有些意外。其实,之所以选择到周家城村,是因为在一次随乡党委书记陈定杆到山区10个村调研过程中,发现括山乡仰头山中学100亩的茶园荒芜。苏曦当即主动留下,并动员附近4个村的200多劳力进行除草整修。在治理茶园的过程中,看到周家城村劳力旺盛,脱贫致富的决心很大,但苦于没人组织和领导,于是,苏曦便萌发了到该村蹲点,带领群众开发“三荒”的念头。
       第一件事,就是帮助群众树立信心。苏曦自己每天住在村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村民一起啃茹丝、咽咸菜、共寒暑、等劳逸,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中暑晕倒,既使是身体有病“挂大瓶”吃药,既使是大年腊月父母催回家过年,苏曦全然不顾。久而久之,让群众刮目相看,自然信服。一些村民认为山上无鱼可养,也无瓜果可种。对此,苏曦从宣传入手,除挨家挨户做工作外,还办起村广播室,通过有线喇叭宣传党的富民扶贫政策,宣传“一优两高”路子,组织村干部、村民去县内的五凤乡八亩后村、炎亭生态农场、湖里瘦肉型养猪场学习种植和养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对发展板栗、无核柿、养鱼、养猪等进行规划布局,对效益问题进行比较论证,分析致富的有利条件,使大家心有所触,认准路子,增强信心。
       第二件事,怎么干。苏曦的思路就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采取农民入股办法,创办“丰山农业开发综合场”,利用村里荒芜的坡地,通过开垦,种植板栗、无核柿、杨梅和西瓜,利用水库、溪塘养鱼,逐步走上农业产业化路子,带动村民致富。本着民主、公开、自愿的原则,由35位村民入股,每股300元,筹集了10500元。并采取股东义务投工的办法,每月投工超过平均数的,每工可以收入12元,不得平均工数的,每工拿出12元。使股东的利益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股东的责任感。考虑到不少农户外出经商做工,原承包的土地抛荒。综合场与承包户签订合同,以收益的20%分给承包户,土地归综合场统一使用。苏曦根据县林业部门提供的信息,自费外出联系调用苗种。先后从金华、黄岩、乐清等地调入大批树苗、种子,解决了苗种问题。有一次,原定由望里镇从乐清代购的杨梅苗,由于苗种不好,又不好退还,损失300元,苏曦还在村广播上向村民检讨。一年时间不到,周家城村“一优两高”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共组织村民开辟荒山、荒坡、荒水,种植板栗、无核柿、杨梅和西瓜210亩,利用水库、溪塘养鱼2万条,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三件事,发展产业的资金如何筹措。实际上,开发210亩种植园、养殖2万多条鱼,需要投入20多万元资金,而依靠村民入股出资、村民投工投肥,最多只解决一半。不足部分怎么办?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不就是10万元钱吗,叫一个小老板赞助不就得了。但是,对于30多年前的一个山区贫困乡、贫困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79元,这就是一笔巨款。找银行,没有抵押物;找乡政府,乡里的财政保干部吃饭都有问题,再加上乡里的领导对苏曦也有一些看法。
       无可奈何之下,苏曦选择放下脸皮到乡外的一些单位去要一些支持。于是,利用县工商局与括山乡联系挂钩的关系,找到县工商局领导要求支持,局党组深受感动拿出5000元帮助;10多次到县扶贫办求援得到5000元的援助;找县委办领导要求帮助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单位宜一村联系,得到了2000元资金的支持;还利用姐夫与某镇一位领导的同乡关系,争取到2000元的支持。苏曦的母校钱库高级中学的师生受他事迹的感染,组织全校各班班长、团支书赴周家城村参观学习,全校师生主动捐资支持。短短时间内,经他手讨来的钱有2万多元。
       但是,他的这一作法,又遭到了乡里一些干部的非议。有人说,人有人格,乡有乡格,作为乡干部,到处讨钱,活像一个乞丐,有损我们括山乡的形象。有人猜疑,他这样干是否把钱落到自己的腰包里。甚至有人当面问他:有没有回扣?听到这些声音,苏曦很伤心,我厚着脸皮到处讨钱,是为了群众,不但一分钱不占用,而且为公事的路费、杂费一概自己负担,既使是在群众家吃一顿饭,也都硬碰硬算钱。有人说我是乞丐,把干部的面子丢光了,有点“两百五”相,我只怕自己“两百五”当不像,为人民事业而乞讨,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地方,为人民利益“两百五”地去干,我倒感到心里很踏实。苏曦的父母听到这些议论,也很难过。对他说:“其他乡干部每天酒喝得满脸通红,你天天在山里跑,天天去讨钱,回来又要打针又要吃药,又被别人误解,图什么?”
       6、县委书记摔了一跤来看他
        正当一些人不解苏曦,给苏曦带来巨大压力的时候,苍南县县长施德金同志亲笔写了一封信给苏曦,充分肯定了他主动带领周家城村村民开发山区“一优两高”农业的路子和方向是正确的。
       1993年4月26日,苍南县委书记王成云慕名而来,亲自带领县委办公室多位同志到周家城村实地考察调研,并对苏曦及其所在村的扶贫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往周家城村的山路上,由于路窄湿滑,王成云书记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还好没有造成什么损伤。王书记诙谐地说:苏曦这么辛苦,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呕心沥血,我摔一跤算得了什么呢?
       这次,王书记除了到山里慰问苏曦外,还带来县委办公室的一群“笔杆子”来采访苏曦和他的蹲点扶贫工作。回去之后,县委办公室在4月29日向全县发出一期《县委办通报》,刊登了这次采访撰写的长篇文章——《我们的事业就需要这样的人——记括山乡干部苏曦赴贫困山村蹲点扶贫的事迹》。随后,苍南县委作出向苏曦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每位科局级领导干部带头认真对照苏曦精神进行学习,学习时间不少于半个月,并且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县委办将陆续刊发这些心得体会文章。此时的苏曦,成为了苍南县历史上第一位由县委发出号召向他学习的典型干部。6月,苏曦被评为温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在括山乡,按照县委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开会学习苏曦精神,会上,乡党委书记陈定杆说,苏曦这个人有点“二百五”,我们大家要向“二百五”学习,学习他这一“二百五”精神。说完,全体干部哄堂大笑。那个时候,虽然县委号召学习苏曦,但是对括山乡干部来说,打心底里是不愿意的,也看不起苏曦。
            延伸阅读1:
        我们的事业就需要这样的人——记括山乡干部苏曦赴贫困山村蹲点扶贫的事迹苏曦是括山乡干部,今年27岁,1989年毕业于台州供销学校。去年10月,他提出辞去乡文书职务,主动到贫困山村周家城蹲点扶贫,带领全村近200个劳力创办“丰山农业开发综合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他的事迹在1月31日《温州日报》刊出后,引起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有人赞不绝口,说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组织群众开辟荒山、荒坡、荒水,种植板栗、无核柿、杨梅和西瓜210亩,利用水库、溪塘养鱼2万条,农场初具规模,使当地群众看到了美好的前景。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说他放弃舒适的工作,自讨苦吃,到地处海拔400米高的周家城村与村民一起啃茹丝,咽咸菜,共寒暑,等劳逸,同甘苦。不少人认为他有点“两百五”。为了弄清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到实地进行了调查。
        有人说他“傻”,其实并不傻。为山区建设,他有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工作思路
          早在90年他在仙居乡工作的时候,就向组织提出要到贫困山区去锻炼的要求,92年撤扩并时,被调到比较偏僻的括山乡当文书。就任后,他跟随乡党委书记陈定杆同志赴山区10个村调查研究,发现仰头山中学100亩的茶园荒芜。他即主动留下动员附近四个村的200多劳力进行除草整修。在治理茶园的过程中,他看到周周家城村劳力旺盛,脱贫致富的决心很大,但苦于没人组织和领导,于是,他便萌发了到该村蹲点,带领群众开发“三荒”的念头。从此以后,他白天干好文书本职工作,晚上来回步行20里山路到该村了解当天村民生产情况,与群众一道商讨制定开发“三荒”,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规划。既使是炎热的夏天中暑晕倒,既使是身体有病“挂大瓶”吃药,既使是大年腊月老婆从外地来电报催他回家过年,他全然不顾。父母对他说:“其他乡干部每天酒喝得满脸通红,你天天在山里跑,回来又要打针又要吃药,图什么?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认定方向不动摇。
       在创办农业综合场的过程中,他努力克服遇到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首先,群众缺乏信心,认为山上无鱼可养,无瓜果可种。对此,他从宣传入手,除挨家挨户做工作外,还办起村广播室,通过有线喇叭宣传党的富民扶贫政策,宣传“一优两高”路子,组织村干部、社员去五凤乡八亩后村、炎亭生态农场、湖里瘦肉型养猪场学习种植和养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村实际,对发展板栗、无核柿、养鱼、养猪等规划进行布局,对效益问题进行比较论证,分析致富的有利条件,使大家心有所触,认准路子,增强信心。其次,采取农民入股办法解决开办经费问题。本着民主、公开、自愿的原则,由35位村民入股,每股300元,筹集了10500元;并采取股东义务投工的办法,每月投工超过平均数的,每工可以收入12元,不得平均工数的,每工拿出12元。使股东的利益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股东的责任感。第三,解决连片土地开垦问题。近年来,由于不少农户外出经商做工,原承包的土地抛荒。他与承包户签订合同,以收益的20%分给承包户,土地归场统一使用。第四,他根据林业等部门提供的信息,自费外出联系调用苗种。先后从金华、黄岩、乐清等地调入大批树苗、种子,解决了苗种问题。有一次,原定由望里镇从乐清代购的杨梅苗,由于苗种不好,又不好退还,损失300元,他还在村广播上向村民检讨,吸取教训,使这个事情有所交代,取得了村民的信任。
       有人说他象“乞丐”,到处讨钱,其实他分文不落自己的腰包,全部用于发展山区事业
        办场遇到的第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开发210亩种植园,需投入20万元的资金,股份的集资和投肥、投工只能解决办场经费的一半,这里去年的人均收入只有279元,要增加投入显然不可能;要银行贷款,银行如今是“嫌贫爱富”,他们既没有面子,又没有“关系”可利用,更没有贵重财产可抵押,尽管有向山区倾斜的扶贫政策,但也难于拿到贷款;加上,乡财政本身就十分困难,也拿不出钱来支持,怎么办?在他心中,只要是为民致富、为民办事,相信总会有人理解,有人同情,有人支持的。怀着这样一种信念,他利用县工商局与该乡联系挂钩的关系,找工商局领导,要求支持,局党组深受感动,商定拿出5000元予以帮助;他10多次到县扶贫办求援,也得到5000元的援助;他找县委办领导,要求帮助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单位宜一村联系,搞结对扶贫,得到宜山镇领导的重视和宜一村2000元资金的支持;他还利用姐夫与某镇一位领导的同乡关系,又争取到2000元的支持。3月初,他的母校钱库高级中学的师生受他事迹的感染,组织全校各班班长、团支书赴周家城村参参观学习,全校师生还主动捐资,送电视机,以支持他的事业,丰富那里村民的文化生活。另外,括山乡部分企业、一些村的老人协会和群众也纷纷捐款,伸出援助之手。到目前为止,经他手讨来的钱就有2万多元。
       他的作法,不少人看不惯。有人说:人有人格,乡有乡格,作为乡干部,到处讨钱,活像一个乞丐,有损我们括山乡的形象;有人猜疑:他这样干是否把钱落到自己的腰包里;甚至有人当面问他:有没有回扣?他很伤心,他想:我厚着脸皮到处讨钱,是为了群众,不但一分钱不占用,而且为公事的路费、杂费一概自己负担,既使是为群众劳动,在群众家吃一顿饭,也都硬碰硬算钱。他认为那些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予理睬,还是专心致志干自己的事业。他说:“有人说我是乞丐,把面子丢光了,有点‘两百五’相,我只怕自己‘两百五’当不象,为人民事业而乞讨,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地方,为人民利益‘两百五’地去干,我倒感到心里很踏实。
       被某些人称之为“乞丐”的苏曦同志,不仅“讨钱”,更重要的是还会讨信息、讨技术。他来周家城村,要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并不是拍拍胸膛就定方案的。这里的荒山、荒坡可种植什么,高山的水库和溪塘能不能养鱼,需要有科学的依据,虽然他买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但还是感到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他跑水产局找专家讨教高山养鱼技术,到桥水库实地勘察高山养鱼成果;他组织农场骨干到炎亭生态农场、五风乡八亩后茶场、新美洲瓜果基地取经;他跑温州,跑杭州,请原温州市委书记、现任省人大副主任孔样有同志出面与浙农大徐仲钩、周立放教授联系,得到了浙农大在技术信息方面的大力支持。他将收集的信息,讨来的资料,得到的技术,经过综合、加工、整理、分析,选择了种植板栗、无核柿、西瓜,养殖草鱼等项目,并通过广播、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等办法,把技术传授给群众,在群众的实践中消化。他在西瓜育苗过程中,发现尼龙育苗有许多弊端,有一次,他偶然观察到发酵的栏肥有温气升发,经测试,温度适合瓜苗催芽要求,于是他根据“高温眠动,低温催芽”的原理,将西瓜种经40°—50°温水浸泡2小时消毒,然后用白纱布包扎放在栏肥里催芽,获得了试验的成功。
                     有人说他“呆板死干”,
                其实他讲究科学、一丝不苟
         他辞去职务,要到山上办综合农场的消息传开后,不少人说他,一个小小的乡文书,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不自量力,想办这样的大事,简直是异想天开,搞“乌托帮”;还有人对他的行动半信半疑,认为他八成会半途天折,这些说法无疑给他造成一种压力。他心里明白,整个摊子已经铺开,自己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责任重大,此举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绝不能拿人民的财产和利益当儿戏,必须严格讲究科学,一丝不苟,把每件事干好。
        去年腊月二十四,他从外地调进一批板栗树苗。当时,坑已挖好,底肥已铺好,恰逢连续几天下大雪,无法栽种。这些树苗在运输途中已经七天了,时间再拖长就会死亡,而且这种苗外地已买不到,如果不及时种下去,坑也白挖,肥也白施,直接损失达一万多元。于是,他向群众讲明利害关系,想方设法保苗,用过鳞酸钙溶液将苗根打湿后,放在泥灰堆中,终于使苗保活下来。并于大年底连续几天,发动群众抢种,大年三十,全体社员还从早上忙到下午6点,根本没时间下山去买菜,只随随便便过了个年,他自己天黑了才离开村里,赶不上到家吃大年的团圆饭。虽然苗已种下去了,但能不能成活还是个未知数,他转反侧,一夜未合眼,大年初一一早就上山,扒开树,看看是否烂根,当他发现情况正常时,非常高兴,马上跑到农户家,叫来一班社员,将自己花了30多元钱买的两瓶酒拿出来,与群众举杯共饮,庆祝成功。当天晚上,他主持召开全村广播大会,总结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归结为九个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天斗”,征服自然,战胜大雪;“与地斗”,治理荒山,旧貌改新颜;“与人斗”,排除各种非议,打开局面。他提醒大家,春天气候多变,不要误农时,一股作气,把无核等其他品种栽好、管好。正月初二,他就和社员一起投入紧张的劳动,社员们都说:往年我们山上二月才出工,正月都没事干,今年这么早出工有史以来还头一回。
       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干事情一丝不苟。种板栗按规定要一米见方,行株距3×4米,他逐坑检查,如果发现不合规格,就要返工,仅此一项出土方3000方;打底栏肥按规定每坑50斤,如发现数量不足就要补上,共需栏肥1500担,本村不够还到邻村买。开始,一些群众认为种树挖个坑放点底肥就行了,何必这么严格?但他认为,要求得好效益,必须打好扎实基础,如果有侥幸心理,马马虎虎,只种不收,多种薄收或到头得不偿失,前功尽弃。群众因此非常信服他,才知他并不是“死板”,而是严格按技术要求办事。这才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只有今天的认真,才有将来的丰收。
                有人说他“多管闲事”,其实
                 他是坚持原则,出于公心
      这个人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看不惯,爱多管闲事,落得不讨人喜欢。他看到有的干部上班打牌,总爱讲上几句;发现值夜同志有时不在位,也爱唠上一阵;对一些处理不公,没有原则的事,也总喜欢正儿八经地发一通议论;对那些爱占小便宜,空谈大道理,不为民办实事的人,时常与之顶撞。正直的人都认为他很讲原则,有公心,最适合法院工作。
        确实如此,去年夏天,18-19号台风过境,山洪爆发,他心里一想到坑口水库和山上群众的安全,非常焦急,借来雨衣,随手带着手电筒要上山。有人带着讽刺的口吻对他说:你还不快上山,那里已发生塌方了,你这么关心山区。他明知别人是挖苦,但他心里确确实实想上去。最后还是顶雨冒雨上了山。他先到水库,发现大坝安然无恙,才放下了心。不管风大、雨大、水急、路滑、坡陡,他继续往其他村庄走去。到仰头山村,看见一姓温的农户房子被风刮塌,全家很伤心。他即上前,帮助转移家具,安顿他们情绪,一边劝他们不要伤悲,一边表示与民政部门联系给予救济,并及时向他们宣传保险政策。
       他一直认为,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山区建设,关心山区人民生活,注意扶贫开发。但一些人却认为,现在不是农业学大察的时候了,大家都重视企业和开发区建设,扶贫只能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山上的能人都搬光了,留下的是“渣”“笨”,你喜欢山区,这是物以类聚。有的人直接了当而露骨地对他说:“报纸上虽然登了你,但你还是‘两百五’的,共产党骗你知道吗?到时候还不是把你甩掉。”,“你还是老老实实与领导开开拖拉机(拖拉机是当时乡干部经常玩的一种扑克牌打法),碰碰杯,关系密切了,到时候组织部来考察就好讲了;要不然你天天在山上怎办?”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他真实地感到,创业是多么地艰难,真心为群众办点事又是多么地不容易。支持的人少,挖苦的人多…但他又觉得,只有这样才有刺激,才能锻炼人的意志,他决心凭着自己的热心、公心、恒心,继续走下去。在他心中,周家城村的一幅幅蓝图又勾勒出来了,8公里长的机耕路,50千瓦的变压器和9宕高压线路,碾米厂,还有200亩新的板栗基地建设…
       苏曦,他正面临着一场能否取得最终效益,能否取得事业最后成功的严峻考验,一个被称为“傻子”“乞丐”“呆板死干”“爱管闲事”的创业者、开拓者、实干家,正是我们事业所需要的人。他渴望人们的同情、理解与支持,迫切需要一个公正、公平的舆论环境。
       桃李不言,落自成蹊。前不久,县长施德金同志亲笔写信,肯定苏曦所带领的周家城村村民开发山区“一优两高”农业的路子和方向是正确的。4月26日,县委书记王成云又亲自带领县委办公室同志到周家城村实地考察,并给予鼓励。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精心培育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苏曦,这个年轻人,一定会迈出更有力、更矫健的步伐。
   
      
         7、修路风波
        在苏曦的执着努力下,周家城村的“一优两高”农业一天天发展起来了,接下去还要谋划发展畜牧业、旅游业。可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这些农产品如何下山销售变现,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其实,苏曦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想来想去,就是要造一条通往山区的公路,让汽车上山,让农副产品下山。从周家城村到山下面的西括村三叠岩自然村,最近也要4公里,修建这一段公路最少也要花费30多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哪里解决呢?
        苏曦首先找到了县交通局领导,县交通局领导为难地表示,县里重要的交通建设项目一大堆,县财政都难以保障,像这样的一条山区通村公路,县交通局目前是没有能力解决的。靠群众集资,目前山区群众生活普遍还很困难,一时也解决不了。苏曦判断,在苍南县内筹措资金,这条路估计没有希望。那怎么办呢?苏曦想到了刘锡荣,刘锡荣现在是浙江省副省长,分管交通建设工作。之前,刘锡荣还在温州市担任市委书记,自然对苍南县有一些感情。再加上,刘锡荣父亲刘英曾经在苍南县这一带的山区打过游击,与当地群众结下一定感情。如今山区群众有困难,相信刘锡荣副省长知道,应该会支持帮助的。带着这一朴素的愿望,1993年12月,苏曦没有考虑那么多,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就一人悄悄地坐上去杭州省城的火车,希望见到刘锡荣副省长并当面向他汇报情况和要求。
         一个乡干部自己主动去见副省长,这讲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苏曦也做足了功课,首先,把自己成为全县干部学习典型的材料带在身边;其次,托在省委省政府大院内工作的同学帮助自己顺利进入省委省政府大院;再次,自己一大早守在电梯间旁等候刘锡荣。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曦在电梯间旁碰到了刘锡荣,并用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和目的,果然引起了刘锡荣的高度重视,并请苏曦到自己办公室来。这样,苏曦就把修路的要求提了出来,刘锡荣深受感动,当场就在苏曦的报告上批示:请省交通厅公路局刘局长给予支持。苏曦又找到了省交通厅的这位刘局长,刘局长当场给苏曦批了30多万元的交通建设款,一下子解决了周家城村建设公路的资金问题。
        这一事件,在括山乡、在苍南县顿时砸开了锅,乡里、县里解决不了的事情,苏曦解决了。苏曦的能力是通省里的,刘锡荣副省长为他撑腰。一时间,苏曦名声大振。社会上也流传着苏曦到省里见刘锡荣副省长的各种版本,有的说,苏曦在省政府门口举牌长跪不起感动了刘锡荣副省长;有的说,苏曦半路拦车拦住了刘锡荣副省长。
       苏曦把30多万元的山区修建公路的建设资金争取下来,这下子括山乡里热闹了。乡党委书记、乡长对这些事原来是不愿管的,现在主动跳出来要管了。有趣的是,此时乡党委书记提出,修建的公路走向改为从周家城村到岭脚村,言外之意是,因为岭脚村居民大都姓陈,与乡党委书记同姓。乡长看出其中的奥秘,不干了,也提出,修建的公路改为从周家城村到西括村项处自然村,言外之意是,因为西括村项处自然村居民姓项,与乡长同姓。苏曦把鸟打下来了,鸟怎么吃,书记、乡长意见相左,各人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在乡里争执不休、久拖不决。苏曦和周家城村的村民急了,一起找到书记、乡长,话越说越急,苏曦拍着桌子大声责问书记:“你到底负不负责,你是书记你拍个板!”书记大怒,顺手把文件砸向苏曦:“你不是本事大吗?不是向你学习吗?你自己去搞!”当时,围观的人员里三层外三层,到处都在传括山乡文书与乡党委书记打架了。
        最后乡里撂下话,公路建设指挥部,乡里不成立了,也不管了,苏曦和周家城村的人爱怎么搞就怎么搞。但实际上,乡里撒手不管,公路是不可能修得起来的,因为修路牵扯到征地、迁房、迁坟等诸多问题,苏曦和村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解决。1995年4月,县里来了一纸调令,苏曦调至苍南县五凤乡党委工作,任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括山乡的事情从此和他无关。
        据苏曦本人回忆,在1993年6月苏曦成为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的典型后,县委组织部领导找他谈话,提任他担任县民政局副局长,苏曦觉得周家城村的事情还没有干好,想再干一段时间成效更好一些再离开,因而放弃了这次升迁的机会,从此命运改变。
       8、乡党委书记被免职
        苏曦在全县出了名,括山乡也跟着出了名。一直处处看不惯苏曦、与苏曦矛盾公开化的乡党委书记陈定杆一时间也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陈定杆原是一名乡农技员,文化程度不高,政治意识一般,只凭借自身在基层的实干工作,一步一步成长为乡党委书记。在仙居乡时与苏曦同事,到了括山乡后也与苏曦继续同事。在他心中,苏曦就是“二百五”的代名词。随着苏曦声名雀起,县委把苏曦作为典型来树立,这是括山乡的光荣,也是陈定杆作为乡党委书记的光荣。但是,陈定杆没有这一政治敏感性,没有把握住这一机会,相反,括山乡党委和陈定杆本人并没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实际中给苏曦设置了种种障碍,导致苏曦不满、周家城村民不满,甚至连刘锡荣副省长给予括山乡的特殊关爱也无法落到实处,这是不应该的。
        1994年,括山乡因为计划生育工作位列全县后三位,按照县委计划生育考核办法规定,对全县后三名乡镇的党委书记实行就地免职处理,陈定杆随即被免去了乡党委书记一职。一年后,调到钱库镇任人大主席团副主席,至退休。事后,陈定杆经常讲,自己虽然是因为计划生育原因被县委免职,但是,实际上是因为与苏曦闹矛盾而被免职。
        三、五凤乡:成就了事业的最巅峰
       9、欢送苏曦荣调
       五凤乡,顾名思义就是五只凤凰栖息的地方,美好而又神秘。位于浙闽两省的苍南、福鼎、泰顺三县交界的山区地带,四面环山,平均海拔500多米,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全乡总面积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37亩,以种植水稻、茶叶、黄芪、番薯、西红柿、油茶等农作物为主,辖嘉隆、白玉尖、新利、南山头、八亩后、黎垟、柘垟、新凤、水沟、思居等行政村,总人口1万多人。
       1995年4月,接到去五凤乡担任乡党委宣传委员,苏曦心情异常平静。从一名乡机关办事员提升为副科级县管领导干部理应庆幸,虽然这次没有安排担任县民政局副局长的位置。五凤乡是一个比括山乡还要贫困的山区小乡,但是,习惯于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的苏曦也算是安排到了一个更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舞台。
       欢送当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钱克勇同志主持欢送会并讲话。自书记被免职后,乡党委工作暂时由钱克勇主持。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德敬同志亲自到场,宣读了县委干部任免决定和考虑,县委认为,苏曦同志在括山乡期间工作出色,为山区群众脱贫作出了一定贡献,精神感人,成为全县典型,予以提任,并派往脱贫任务更加艰巨的五凤乡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干劲。虽然,这是标准的官话,但是也没有毛病,基本符合事实。平日里对苏曦有这样那样看法的括山乡的一些干部,今日一反常态,全体乡机关干部、村干部代表几十人集中欢送苏曦到五凤乡就任。乡政府足足备了3辆中巴车,浩浩荡荡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从括山乡开到五凤乡,走了近2个小时多。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十分欢畅。苏曦在括山乡工作多年,第一次脸上自然流露出难得的笑容。
        到了五凤乡后,才发现乡政府机关的办公条件、生活条件还是十分简陋的。乡政府前面的一条通乡小路泥泞不堪,大家走在路上,溅了一裤子的泥巴,瞬间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按照惯例,所在单位要接待客人中午聚餐,但是五凤乡政府所在地没有一家餐馆,所以,大家也就准备回去了。但是,苏曦不肯,同事们这么热情辛苦一路送我到这里上班,怎么能饿着肚皮回去呢?餐馆没有,至少也要吃一碗面条。于是,就带着几十号人去吃面条,结果发现小吃店里连面条也没有,最后苏曦给每个人发一包方便面泡开水吃,算是接待了大家。
        这次组织欢送苏曦,括山乡全乡干部一路上热热闹闹、有说有笑,至少说明苏曦并不是一位都与同事搞不团结的人。虽然五凤乡生活条件差,但是,再怎么差也要留住同事们吃一碗面哪怕是方便面,从这一行为、心态可以看出,苏曦也是一位有人情味、懂得人情世故的干部,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刻板一块。
        10、乡党委书记全力支持
         时任五凤乡党委书记叫林上玉,是从苍南县机关下来的一位干部,思想解放,作风干练,胸怀宽广,与括山乡党委书记陈定杆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作派。林上玉对苏曦的大名早有耳闻,一直景仰着苏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苏曦的忠实粉丝。在苏曦调到五凤乡之前,苍南县委主要领导也给林上玉打了招呼,指示全力支持苏曦同志的工作,充分放手让其发挥出才能和贡献。
       为此,林上玉主动与苏曦作了一次长谈,充分听取苏曦对五凤乡如何发展的想法、要求和思路。考虑到苏曦个人的影响力优势、工作能力优势、资源管道优势,乡党委决定让苏曦分管五凤乡最薄弱的工作——扶贫、教育和卫生,除了已经分管的乡党委宣传统战工作之外。接受任务后的苏曦,全身心沉下去,调研跑遍了全乡各个村居、教育卫生机构,熟悉工作环境,研究发展对策。
        苏曦实际上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这次组织上把自己提拔起来,28岁就当上了副科级领导干部,让在乡镇工作的同龄人十分羡慕,自己应该好好工作,不辜负组织上的培养。自己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乡党委书记就对自己这么信任,设身处地考虑安排自己的工作分工,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自己不好好干,怎么对得起这么好的林书记呢?
        夜深了,苏曦独自一人还在乡政府简陋的办公室伏案挑灯工作,窗外是一排排高低起伏的山头。苏曦下意识地站起来眺望远处,思绪万千,心潮澎湃,默默地思考谋划出一幅五凤乡膏腴泽惠、幸福美好的未来愿景,虽然现在是穷乡僻壤、筚路蓝缕,但是若干年后,这里将成为游人如织的县城后花园,产业发展、设施完善、乡风文明、生态优美……
       11、一人驻两个村,促成白玉尖村下山异地安置
        在乡镇工作,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除了书记、乡(镇)长没有驻村外,以下干部包括班子成员都要驻村。一般情况下,一位乡干部驻一个村,负责一个村内的各项工作。但是,林上玉书记希望苏曦驻两个村,苏曦欣然同意。这样乡政府所在地的嘉隆村以及全乡海拔最高的白玉尖村都由苏曦担任驻村干部。苏曦心里当然明白,这是领导给自己压担子。通过调研,苏曦了解到嘉隆村的通往乡政府机关的这条2公里黄泥小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由于坡度较陡经常出现干部群众滑倒的险情,群众和乡干部都迫切要求修建成公路,只是一直苦于没有资金。而白玉尖村则是由县政协副主席李忠兴同志联系扶贫的,这么高的山顶不适合村民脱贫,最好能够搬下来生活。李忠兴副主席心中也是这么想的。
        结合修建公路、群众下山脱贫,在与李忠兴副主席、乡村干部充分商量后,苏曦开始勾画出乡政府所在地——嘉隆村的一幅中心村发展蓝图:通过实施"两纵一横"的中心村发展规划,建设2公里的通乡公路、白玉尖村下山脱贫小区、公共停车场、乡中心卫生院、乡广播站、乡中心学校等一批重要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当地群众包括下山的白玉尖村民也趁机建一批新的小楼房改善居住环境,总之,要让五凤乡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质的变化。但是,这些项目建设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除了扶贫项目按照规定上面有一定的拨款支持外,乡里、县里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资金用于嘉隆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怎么办?如果改成其他干部,那就躺平嘛。但是,苏曦不是,在苏曦这里不存在躺平二字。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我苏曦的工作主战场。这个时候,苏曦能要钱、会要钱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面对这么多项目,苏曦决定分步实施,先建设最迫切的通乡公路、停车场、"两纵一横"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把中心村的整体框架先搭起来。粗粗测算了一下,修了一条2公里长的通往乡政府的公路,由于坡度较陡超过30度,不适合浇水泥只能铺石板,需要资金大约在15万元左右。再加上修建停车场、"两纵一横"道路以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估计要至少30-50万元左右。
       苏曦先去找苍南县交通局副局长李盛德。李盛德是五凤乡籍人,从感情上讲,自然也会想办法帮助。但是,李盛德明确表示县交通局目前无法解决这一笔公路建设资金。苏曦本想再到省里找交通厅的领导帮忙,但又怕苍南县领导批评自己越级办事而作罢。想来想去,还是去找温州市一级领导帮忙比较妥当。找谁呢?苏曦想到了当时在温州市委担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的黄德余同志,黄德余是苍南县人,在苍南县当过县长,对苍南县对五凤乡情况熟悉也有感情,是最合适的。于是,在乡政府的支持下,苏曦独自一人带着乡政府的报告找到了黄德余,黄德余二话没说,即刻打电话给温州市交通委、温州市文明办、温州市规建局的多位领导,协调之后总共给了35万元左右的补助支持资金。
       资金有了好办事,苏曦前后花了半年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干部群众日夜盼望的通乡公路,也让乡政府的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修好后的路面宽度3.5米、长度2公里多,大大方便了通乡的交通条件,这条路一直沿用至今。不久,停车场也修建而成。随着"两纵一横"道路的拉开,乡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的山区小城镇格局初具雏形,这也为白玉尖村村民下山安置创造了条件。
        随后,在李忠兴副主席的大力支持下,苏曦很快做通了白玉尖村村民的思想,30多户白玉尖村民同意下山异地安置,苏曦把嘉隆村最好的规划地块留给白玉尖村民。在县、市扶贫政策的大力帮助下,30多户下山异地安置房全部建成了统一沿街的成排2层楼房,而原来的白玉尖村的房屋全部拆除还林。白玉尖村这一项下山异地脱贫安置做法系全省较早下山脱贫实践探索,也是苍南县内第一例下山异地脱贫做法。在1997年3月苏曦调离五凤乡后半年不到,这30多户村民全部高兴地搬进了新居。
        2、张文碧将军关心五凤
        一年后,林上玉书记调离了五凤乡。五凤乡的乡长吴圣爱提任为乡党委书记。苏曦的党委分工没有调整,还是分管宣传、统战、教育、卫生、文化等,但是,所驻的村换成了全乡最困难的南山头村。吴圣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与林上玉不同。林上玉是放手让苏曦去跑关系、去争取资源,为五凤乡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而吴圣爱对苏曦去跑关系、争资源颇有微词,虽当面没有讲破,但往往以苏曦没有在乡里正常上班为借口向组织反映。
       在一个山区小乡工作,平时也没有多少事,如果你按部就班工作,倒也十分休闲、惬意。大多数干部每天上班签个到、看一下报纸、开开会,村里兜一圈,中午喝个小酒,一天也就过去了。山区群众本来要求不高,也没有什么意见,上边来考核反映也不差。但是,苏曦是个天生闲不住、不搞出点名堂来不罢休的人,怎么可能跟他们一般见识呢?
       苏曦通过调研了解到,南山头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当年,刘英、粟裕率领的挺进师在这里一带打过游击,也得到过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据《苍南县革命斗争史》记载:1936年3月,中共浙南特委在泰顺峰文小南山成立,粟裕率挺进师主力部队转战浙西南和闽东北地区,刘英带警卫班连同省委机关工作人员仅20多人,在泰顺、福鼎、鼎平(包括今苍南县)3县开展活动。同年4月,刘英率挺进师第一次进抵五岱山活动。5月,五岱建立了黎阳、南山头、凤村3个党支部,这是鼎平县桥墩区域首批成立的中共党支部。所以,1994年10月,苍南县有关部门在南山头村立起了一座"红军挺进师在五岱活动纪念碑",以纪念这一段光辉历史。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判断,此时,苏曦心中隐隐约约感觉到,对南山头村、五凤乡、苍南县来说,这不仅仅只是一座简单的革命纪念碑,这应该是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历史见证和情感维系,更是南山头村、五凤乡乃至苍南县脱贫发展的重要依托。
       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闹革命,为了什么?群众抛头颅、洒热血跟着共产党,又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翻身做主人,过上好日子吗?从1936年粟裕、刘英来到五岱山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南山头村、五凤乡以及苍南县山区乡村的面貌依然很落后,老百姓生活依然还很穷。尤其是苏曦自己分管的教育、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依然十分落后,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差距很大。五凤乡孩子上学还是在庙里上,庙校合一,庙里有毒蛇、老鼠、松鼠、大蜈蚣等动物经常跑出来,给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卫生医疗条件也是一样落后,没有像样的乡中心卫生院,这里离县城2个小时路程,老百姓看病就医成了头等难题。
      面对这样情况,苏曦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苍南县里的有关部门、县政府领导帮助,但是,任凭苏曦怎么磨破嘴皮子、踏烂门槛子,这些县里的部门领导、县政府领导嘴巴上都充分理解同情五凤乡,但是,都不能给予及时、有效解决,都要等县里随着经济发展后逐步加以解决。一句话,目前无法解决。也就在这一年,《温州日报》就苍南县五凤乡落后的教育事业,发了一篇重量级文章﹣-《苍南县五凤乡教育.路在何方?》,市一级的党报的监督力量强大,一下子刺痛了苍南县里有关领导,也引发了他们的不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事肯定是苏曦在背后搞得鬼。于是,把苏曦叫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批评之后,县里有关领导还是那句话:县里对五凤乡的教育事业发展是很重视的,会随着县里财力的增加,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的。与以前与乡里领导在工作上产生矛盾不同,这是苏曦第一次与苍南县里有关领导在工作上产生矛盾。让苏曦没有想到的是,这为苏曦之后数十年在苍南县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开展一系列工作、处理一系列事情埋下了不祥的梁子。
        1995年底,看不到出路的苏曦,再次独自一人背上行囊,去杭州省城找刘锡荣副省长帮忙。苏曦在向刘锡荣副省长汇报五凤乡工作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讲到了粟裕、刘英当年挺进师在五凤乡五岱山的革命斗争故事,讲到了苍南县政府在五凤乡南山头村立了一块"红军挺进师在五岱活动纪念碑",并请求刘锡荣副省长能够为纪念碑题写碑名。苏曦的这些汇报,再次深深打动了刘锡荣副省长。刘锡荣副省长表示自己不便为纪念碑题写碑名,于是,当场写了一封给南京军区张文碧将军的信,让苏曦带着去找张文碧将军帮助。因为当年张文碧曾经跟随刘英一起在五凤乡五岱山一带工作革命过,后来,苏曦了解到张文碧将军当年就是刘英的警卫员。
        1996年2月,带着刘锡荣副省长的亲笔信,苏曦顾不上冬天的寒冷和身上衣服的单薄,在路边招停了一辆大巴车,哆哆嗦嗦、颠颠簸簸,17个小时一个人一路站到了南京。到了南京军区司令部门口,被警卫拦下,苏曦连忙拿出给张文碧将军的信件,才得以进入并见到了张将军。张将军很热情,又是倒水又是让座,不停地问起五凤乡五岱山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苏曦顺便带来了一小袋南山头村民种的地瓜干,张将军见状十分动情。当听到苍南县政府在五岱山建立了一座纪念碑时,十分高兴,十分激动。苏曦见状,马上向张将军提出为纪念碑题写碑名,张将军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下。张将军问苏曦过来找他,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苏曦说,现在五凤乡的山区群众困难还很多,需要帮助的事情也很多。张将军让苏曦把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一一列出来。然后,当场给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打电话,请他对苍南县五凤乡发展予以支持。同时,又提笔给浙江省省长万学远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苍南县五凤乡的苏曦同志来找过他,请万省长帮助解决五凤乡的困难。这封信通过内部途经传到了万省长的案头,1996年2月16日,万省长看了张将军的信后,随即在信上面批示:请锡荣同志酌处。
       13、在厕所里等了2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万省长
        张文碧将军告诉苏曦,已经给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打电话,给浙江省长万学远写信了,在家里等结果就可以了。但是,苏曦还是放不下心来,决定自己再跑一趟省城,务必见到万省长本人。苏曦没有告诉其他人,独自一人坐车到了杭州,顺利进入省政府大院,找到了省长办公室,但是被门口的警卫拦住不让进。苏曦在走廊走来走去,始终想不出见到省长的办法,如果就此回去,岂不白白跑了一趟?
        苏曦心中想,省长总会出来上厕所的,不如自己在厕所里等他,于是,假装自己拉肚子躲进了离省长办公室最近的一个厕所内蹲着。警卫来巡查时,自己故意冲水显示在拉屎。同时,把蹲位的门半开着,以便能够看清进来的人的面孔,防止错过见到省长的机会。就这样整整等了近2个多小时,双脚都麻了,万省长终于来上厕所,苏曦马上出来向省长打招呼,并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万省长一听,原来是小苏啊,张将军已经写信给我了。问苏曦为什么在厕所里,苏曦告诉了警卫不让进的情况,省长连忙请苏曦到办公室来坐,并亲自给苏曦倒茶。万省长说,情况我都知道了,也做了安排,已经交代徐志纯副省长、刘锡荣副省长、郑楚方教育厅长了。你作为一位基层乡干部跑到省政府省长办公室来争取支持,精神很感人,但是,你们县里的领导知道你越级汇报会不高兴的,所以,下次就不用再来了。从万省长那里出来,苏曦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这回万省长亲口答应支持五凤乡社会事业发展,让几个月来一直上下奔跑的苏曦变得轻松了起来。
       离开万省长办公室后,苏曦随即又找到了徐志存副省长,这时已是1995年农历年底了。在说明了情况及来意之后,苏曦恳请徐志纯副省长给予五凤乡教育事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徐副省长看到苏曦衣衫单薄、全身发抖、脸色苍白,连忙给苏曦倒了一杯热茶。并说,快过年了,省政府的各项预算经费都花完了,只剩下省长专项资金了,要不把自己的省长专项资金切一块给你先带下去,暂时缓解一下困难。苏曦听后十分感动,下意识地起身给徐副省长深深地鞠了一躬,并说代表五凤乡山区群众向徐副省长致谢,徐副省长连忙起身拉住苏曦,说这是应该做的、应该做的,是我自己工作没有做好,让我省的部分山区乡镇社会事业还这么落后。但是,让苏曦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次的深深鞠躬,后来被苍南县的一些领导以讹传讹,变成是苏曦跪在徐副省长面前磕头,败坏了苍南县的形象,成了苍南县经常拿出来作为反面教育的一个"案例"。
        据苏曦回忆,导致这一"跪拜省长"事情的过程大概是这样:1996年夏天,全省"两基"工作现场会在浙江省瑞安市召开,每个县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徐志纯副省长讲到了去年农历年底苍南县一乡干部苏曦来省政府找他帮助支持解决五凤乡的教育事业发展问题,自己深受感动,当场从省长资金切块给他带下去。苏曦当即向他叩首深深鞠了一躬,徐副省长表示自己工作没有做好,山区教育事业还很落后,很惭愧没有资格配享苏曦这一谢礼。在会议现场的苍南县领导听了后很不高兴,认为苏曦越级汇报工作败坏了苍南县形象,给县里工作带来负面效应。回来之后,就在全县一次大会添油加醋讲了这个事情,变成了苏曦跪在省长面前磕头的情节。苏曦得知后,跑到苍南县这位主要领导办公室,纠正了这一说法,两个人争执了起来,苏曦一怒之下,把领导办公室的水杯给砸了。后来,苏曦在杭州再次见到了徐志纯副省长,汇报了苍南县主要领导炒作"苏曦跪拜省长"一事,徐副省长安慰他说,就算有跪拜,你也是为民请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必介意。下次,自己见到温州市分管副市长陈莲莲时会予以交代的,你也不必往心里去。
       14、社会各界向五凤乡捐资办学
       苏曦为了五凤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只身一人去杭州、南京找张文碧、万学远、刘锡荣、徐志纯等4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引起了浙江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万学远省长亲自写信给省教育厅厅长郑楚方,指出:五凤乡是否可以列入扶贫建校,请斟酌。省教育厅厅长郑楚方高度重视,亲自于1996年5月来苍南县五凤乡调研,实地查看了五凤乡教育设施。之后,在刘锡荣副省长的支持下,多方争取资源,共争取到了万向集团的扶贫基金120多万元。1996年8月,正泰集团向五凤乡学校建设捐资80万元。省九三学社捐资5万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于1997年终于建成了五凤乡中心校新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建筑面积达5889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16700平方米。经县政府讨论决定,把学校初中部命名为"五凤万向中学",小学部命名为"五凤九三小学",主教学楼命名为"正泰教学楼"。新建成的五凤乡中心学校,在全县所有中小学校中,其硬件设施也是一流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当时省教育厅厅长郑楚方牵线并告诉苏曦说,世界冠军、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李玲蔚的金牌愿意拿出来拍卖后捐给五凤乡建设学校,郑厅长联系了正泰集团的南存辉董事长,希望正泰集团来拍购,南董事长认为还是直接捐资比较妥当,于是放弃了拍购。所以,在这里也要感谢世界冠军、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李玲蔚的一份爱心。
       自此之后,苍南县五凤乡的教育事业发展一直被社会各界所牵挂、所关注。1999年,万向集团又在五凤乡中心校设立了学生助学金、教师奖教金,并逐年加大支持力度,1999年资助5.4万元,2011年增加至11多万元。浙江科技学院自1999年以来,每年都派老师前来支教,并在2001年捐资15万元。2000年12月,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教授、上海教科所所长蒋鸣、印度纳码拉劳博士、北京池瑾博士等一行20多人来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并对学校教学工作予以指导。至2007年12月,五凤乡通过了温州市教育强乡的评估。
       这个时候离苏曦调离五凤乡工作已过去整整10年,但是,五凤乡教育事业发展,五凤乡的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读书,谁也无法忘记4位副省级以上领导的大力支持,谁也无法忘记苏曦这位特立独行、一心为民的基层好干部。
        15、刘锡荣破例题字
        苏曦在五凤乡工作,除了把五凤乡中心学校新校舍盖起来外,也把五凤乡卫生院、五凤乡广播电视站给新盖起来了,山区群众看病就医、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也得到了切实解决。五凤乡卫生院、乡广播电视站投入建设费用大概在70多万元左右,这些钱也都是苏曦一个人跑到省里找刘锡荣、徐志纯等领导后获得的。同时,苏曦还请刘锡荣副省长为五凤乡卫生院题字,刘锡荣破例一次为五凤乡卫生院题词,书写了"五凤卫生院"5个字,如今还在。据了解,刘锡荣副省长在浙江工作期间仅为永康(刘英纪念馆)、苍南(五凤乡卫生院)两处题字。
       在建设五凤乡卫生院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苏曦被殴打事件。事件起因是这样的,五凤卫生院新盖的大楼比对面的五凤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张孔生家的房子略要高一点,张孔生认为对其家风水有碍,要求五凤乡卫生院赔偿其损失,并给予利市。苏曦和卫生院、所在村的干部都认为,在山区盖房子,高一点低一点是很正常的,因为土地都带有一定坡度,不像平原地区这么平整。再加上张孔生的房子也是属于违章建筑,更加没有理由要求赔偿。张孔生见自己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借机在乡卫生院落成之际大吵大闹,故意毁坏卫生院财物和落成庆典现场的一些物品,同时,对苏曦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在楼梯上追赶苏曦进行殴打,导致苏曦一根肋骨被打断,住院治疗了三个多月。对这一事件,苏曦采取忍辱负重,没有要求张孔生赔偿医药费、营养费,也没有追究张孔生的刑事责任。后来,苍南县纪委对张孔生进行了纪律处理,予以党内警告处分了事。苏曦在五凤乡2年时间里干了这么多事情,唯一一次得罪人的地方,就是被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张孔生打断了一根肋骨。事后,有人问苏曦,为什么不让组织出面做张孔生的工作,给他一点补偿什么的,以防止矛盾激化,不是更好吗?苏曦则认为,张孔生纯粹是无理取闹,没有必要顺着他。可见,苏曦有时就是这样爱憎分明。苏曦在五凤乡被张孔生无理取闹打断了肋骨,最后苏曦忍辱负重,组织上也仅对张孔生予以党内警告从轻处理,后来,这也被一些人当成是苏曦不注意团结干部、与同事之间闹矛盾的案例、把柄。
      16、在五凤乡的工作评价
       苏曦在五凤乡前后工作了2年时间,做成许许多多的事情,为群众解决了一件件实事、好事、大事。没有苏曦,可以说这些问题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且解决得这么好。苏曦自己认为,在30多年的基层工作生涯中,在五凤乡的工作是最精彩的、成就是最大的,可以说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
       一开始五凤乡里、苍南县里对苏曦还是很支持、很看重的。但是,当苏曦一个人经常去市里、省里找领导、要支持的时候,苍南县里的领导不高兴了,认为苏曦越级汇报工作,没有经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向上面要支持、要资金、要政策,要这要那的,给苍南县整体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干扰了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所以,从一开始的支持苏曦工作变成了防止苏曦跑上面,甚至把苏曦看成类似于"上访户"。据苏曦说,苍南县有关单位、有关领导给市、省里有关部门打过招呼,如果苏曦过来要支持、要政策、要资金,不要理他,我们县里已经安排。所以,每一次苏曦去上面跑资源、要资金,都是悄悄瞒着乡里、县里的领导,以身体不好生病为借口,偷偷去偷偷回,好像做贼一样。有一次去杭州找刘锡荣副省长之前,刘锡荣副省长特意交代苏曦向苍南县里领导作一次汇报,苏曦按照刘锡荣副省长要求去向县里领导汇报了,结果被县里领导骂得要死,我们有县里的局长、县长、书记,为什么要你苏曦去汇报、去跑资源、去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作另外一个干部,早就躺平不干了,但是苏曦没有,依然矢志不渝、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去上面找领导、找资源,不遗余力地办成一件件事,让群众得实惠,让自己得委屈。在这物欲横流、强盗盛行、天黑路滑的世道中,竟还有这样一位为理想信念奋斗不止的基层清流干部,所以,很多人在背后说苏曦是"二百五"就不难理解了。这里的"二百五"意思不是说苏曦这个人不聪明,而是苏曦的聪明智慧用错了地方,做了这么多好事、实事,组织上并没有说你好,反而说你不好,你说气人不?
        五凤乡吴圣爱党委书记向组织上反应苏曦经常不来乡政府上班,在外面跑,苏曦是江南人,江南人都是做生意的,不知道苏曦是不是为自己个人利益在跑什么业务或生意?苍南县里主要领导故意以讹传讹炒作"跪拜省长"事件,故意羞辱苏曦、妖魔化苏曦。苍南县有关部门、领导给省、市有关部门打招呼,阻止苏曦前来要资源、要支持。在五凤乡中心学校、乡卫生院落成仪式上,乡里、县里故意让苏曦靠边站,不让参与一些活动。上面领导下来调研,到了五凤乡调研与苏曦分管相关的工作,也故意不让苏曦知道并参与接待、座谈。这一切匪夷所思的做法,都是因为苏曦动了他们的奶酪而导致的结果。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其实,苏曦本人并没有得到任何个人好处包括物质利益、政治利益,也没有向任何省、市领导提出自己职务上升迁要求。此时的苏曦,正如清朝著名诗人郑燮的《竹石》一诗所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5-16 03:52 , Processed in 0.18088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