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84|回复: 0

三代人用手说“爱”初心接续特教情

[复制链接]

86

主题

0

回帖

43

积分

嫩笋

积分
43
发表于 2021-9-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135editor_06120848_60c40472351c820210612084850.jpg

 9月8日,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沁丛启程前往北京。明天,她将作为全国100个首批教育世家入选人员接受表彰。她是温州唯一代表。

  祖孙三代,11人从事过教育事业,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其中有7人从事过崇高的特殊教育事业。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家风传承,这个家庭里的特殊教师们,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为“特殊”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关爱,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特殊教师的动人故事。昨天,记者连线了在北京的张沁丛,听她讲述一家三代人用手“说”爱的故事。

  第一代:创办温州第一所聋哑学校

  人间至苦,莫若聋哑。张沁丛的爷爷张忠铭,是这个特教世家第一位教师,也是唯一一位聋哑人。幼年因发烧失聪,但热爱学习、渴求知识的他前往上海福哑学校求学。求学期间,他深知聋人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回温后,便与有着同样梦想的同窗一道筹办聋校。

  “爷爷外形儒雅、脾气温和,并写得一手古拙厚重的隶书,自身又有着良好的修养,虽遭受听力缺失所带来的不幸却自强不息想要提高聋人的文化水平,这些足以让奶奶忽略爷爷的缺陷。”在张沁丛的描述中,第一代的第二位重磅人物出场了。

  由于几位创始人都是聋哑人,与外界沟通很不便,于是黄灿霞便成了学校的校方代表,筹集善款、协调校内外事宜,没有薪酬、没有福利,她所拥有的只有一颗对聋教的天然的挚爱之心。

  1946年,学校迎来了第一位学生,不久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位学生,上课地点就在北大街民宅,浙南地区第一所聋哑学校就这样诞生了。作为聋教“新人”,张忠铭和黄灿霞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聋哑孩子的教育方法:从实际出发,把切合生活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学好文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和他们一起游戏玩耍,举办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这里度过快乐的学习时光。

  1952年,党和政府在资金十分匮乏的经济恢复时期,仍尽心竭力关爱残疾人,接收了聋哑学校,给予大力的经济支持,陆续解决师资问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正式成立了温州市聋哑学校。张忠铭和黄灿霞夫妇依旧负责教学和管理工作。

  1979年,张忠铭退休。年逾花甲的二老,依旧心系聋教事业,他们与张沁丛的姑妈在乐清创办乐清湖头聋哑学校,后来成为乐清聋校的前身。

  张忠铭和黄灿霞的学生一届又一届毕业离校,步入社会。他们遇上了好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心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就业的政策,让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通过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也是第一代人始终怀抱的信念所在。

  第二代:亲历温州特教的跨越发展

  “叔叔、妈妈都是家族中从事特教事业的第二代人,他们延续了爷爷奶奶的教育力量。”张沁丛说。

  1972年,张沁丛的叔叔张建浩进入温州市聋哑学校,成了一名体育教师,担任学校体育各项赛事的训练工作。“体育运动对聋人很有优势,只要训练的好,聋人孩子就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事业的出路。”在张建浩从教的42年里,他兢兢业业,为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为他们的每一场比赛努力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建浩想把孩子们的“出路”锻炼得更加坚实。“训练时严厉,生活里有趣。”是学生对他的评价。在温州市残联成立后,他还兼任温州市残疾人体育总教练,带队参加省、市级残疾人运动会各项比赛,指导队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79年,张沁丛的母亲陈湖湖也加入聋校教师的队伍,开始了聋教生涯。一边自学手语,一边在温州师范学校进修学历,虽然是特教新人,但陈湖湖依靠温和开朗的性格,很快就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一个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的老师能做什么?我从公公婆婆身上学到了爱心、耐心和细心。当然作为青年教师,除了会做学生的朋友,还要有总结研究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陈湖湖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每天刻苦学习手语,只要有空就拿起手语书来学,没多久,她就能熟练地使用手语了。她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多次在区、市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承担省级课题研究。

  特教事业已经刻在了他们的血液中,就算在退休后,他们与第一代人同样,依旧心系聋教事业。退休后,陈湖湖还担任聋哑人案件翻译工作,调解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宣传法律知识。

  第三代:薪火相传接力特教情

  “爷爷的遗愿是希望他的孙辈中,至少能有一个孩子能延续他的聋教生涯。虽有过迷茫、有过徘徊,但特教事业的无限魅力,也让我从被动继承遗愿转变为主动投身事业,并希望为之奋斗终生。”

  张沁丛从来没有排斥过特殊教育:“我从小是在温州聋校长大的。”在广场路小学读书的时候,中午、放学后她都会到聋校去玩。妈妈的学生她都很熟悉,没有交流障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奶奶、妈妈都希望她填报特教专业,做一名特教老师。“2004年,外语是热门专业,而且我也很喜欢。特教则是冷僻专业,想起爷爷临终前希望我们这辈人中能有人从事特殊教育的心愿,我还是填报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听障教育专业。”张沁丛说。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张沁丛坦言,入学后产生徘徊仅有一次,是在大二的时候。到了大三,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启智学校的见闻让张沁丛深受触动,坚定了这个专业。“这些孩子是特殊的,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意义感。”此后,张沁丛几乎每个星期都去一些康复机构进行实践。

  2007年开学季,张沁丛迈进温州聋校大门,也正式接过了家庭特教事业的第三棒。后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聋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张沁丛又主动转岗到启智部,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培智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绚烂的,他们少了一分聪颖,却多了一分热情;培智孩子的世界是神秘的,想要靠近就要释放更多的爱。每当遇到教学困难时,张沁丛都会向妈妈讨教。“喜悦、哭泣、大叫,在充斥着各种情绪的世界里,我要教会培智孩子穿衣、洗漱、如厕、与人交往等个人生活、适应社会的技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有时候,张沁丛也会想起爷爷那张充满殷切期望的笑脸,鞭策着自己向前走。

  除了从事特教的7位家庭成员,张沁丛家里还有诸多奋斗在普教、高教等不同教育战线上的同仁:表姐姜凡、赵向彤均为医科大学教师,表哥赵志丹曾是一名初中教师,侄女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张沁丛笑说:“我的先生本是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受我家庭的影响,2017年也光荣地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张沁丛回忆起奶奶的教诲与期待:孩子们要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为教育事业不断奋斗,一代接着一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5-20 03:16 , Processed in 0.0902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