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209|回复: 0

使用人脸识别、开展心理辅导、成立甄别小组……民政救助:立体寻亲体系助流浪人员回家

[复制链接]

58

主题

0

回帖

29

积分

嫩笋

积分
29
发表于 2020-12-1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福建小伙子小刚(化名)意外失忆,流浪温州街头,乞讨为生;78岁的周老伯与家人置气离家出走,身患老年痴呆的他茫然走在街头;与家人失联12年,43岁的四川籍女子阿芬(化名)因思念家人夜里啜泣、情绪低落……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市民政救助管理站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与家人团聚。

hmcb6BcBNeBYhPYP.jpg
11个月全市3902人次获救助
妥善解救、安置流浪乞讨人员,是民政兜底、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民生工作之一。今年,市民政救助管理站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开展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街边巡查、综合治理、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专项行动,切实保障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今年1月至11月,全市共救助3902人次,其中男性2771人次、女性1131人次;痴呆傻985人次,精神病人1401人次;未成年人76人次,老年人679人次;购买车票资助返乡1088人次,提供医疗救治2272人次,分组护送受助人员返乡共33批次38人(省内21人,省外17人)。
Vw91cz2WxdiV9uXD.jpg
AOH5PpMiQz6qtcCm.jpg
QJIpv1PZl8TIUrMR.jpg
近年来,市民政救助管理站全力打造立体寻亲体系,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人,通过构建“借技术、引力量、用媒体、强自身”的全方位立体寻亲体系,近三年已帮助160名因精神异常、弱智等原因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到亲人。截至目前,温州市无法查明身份及家属情况、滞留一年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已从297人降到200人,减少了30%以上,医疗费用也从最多1700多万元降到1500万元左右,减少了12%。
bBzMr8JEd2RIC8pb.jpg
Fni84l4s8ENN4Qik.jpg
人脸识别技术在寻亲中大显威力
人脸识别技术在寻亲活动中大显威力。2017年12月,市民政救助管理站与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合作,通过采集120名长期滞留人员头像,成功地核查出39人的户籍信息,识别率32%。2019年6月,该站联合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视侦大队对全市255名长期滞留人员统一进行“人脸比对”,共识别出78名长期滞留人员的身份,识别率30%。同时,借助百度AI人脸系统,确定专人联络百度寻亲平台,把长期滞留人员照片上传,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取上传图片的人脸特征和数据库中的进行比对,目前已经上传成功200多名滞留人员的数据。
WK4dBS2JcCkfdGB0.jpg
x4DgvN9VWNnIIs56.jpg
通过人脸识别找到亲人的救助对象列表
JR4WIiZhrFii43P3.jpg
大爱寻亲光荣榜
社会力量介入初显成效。引入专注于精神慰藉服务的社会组织温州市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安排2名专业的心理辅导师长期驻点市民政救助管理站。辅导师们围绕查询身份信息的目标,开展“拼音识字”“地理问答”“音乐心理健康”等心理辅导活动,唤醒滞留人员的记忆,提供身份片段信息,助力寻亲回家。近半年时间内,该站已通过心理辅导等寻亲成功4人。同时,还通过与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组联系,在栏目的公益寻亲平台——“缘梦寻人”上,成功帮助滞留站内多年的被救助人员找到家人。
DCM6iSGWG6Ao51lC.jpg
湖南永州籍救助对象和亲人见面时拥抱
市民政救助管理站通过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刊登寻亲公告、制作播放寻亲视频,成功帮助5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亲人。
y25jGy5LiV22yJC5.jpg
市民政部门还抽调业务骨干组成甄别小组,专门致力于寻亲,通过信息收集、研判,观察、沟通等,找出完整的寻亲信息链,成功联系到被救助人员家属,截至目前,甄别小组已帮助6名求助对象找到家人。市民政救助管理站还建立“大爱寻亲光荣榜”,实时记录当前寻亲工作成效。
SZ4AJa066Pxnnjuj.jpg
工作人员护送湖北宣恩籍救助对象吴代相返乡
YouPJ1o1JMR2PJ8P.jpg
救助对象的亲属来站接领
对返乡流浪人员及时开展帮扶
返乡流浪人员由于生活困难,往往在返乡后陷入生活困境。为妥善安置救助对象,市民政救助管理站常态化对流浪乞讨人员源头进行治理,对温州市户籍返乡流浪乞讨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回访,全面了解温州籍流浪乞讨返乡人员返家情况,及时掌握个人及家庭状况,对存在生产、生活及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困难的,督促户籍所在地救助管理机构(民政部门)及时提供救助,落实有关政策予以帮扶,避免其再次陷入困境。近三年,该站回访、慰问被救助人员131人次,发放慰问金131000元,为被救助人员送上棉被、被套、生活用品等慰问品100多套,现场解决就业安排、政策解读等实际问题近百个。
DrR2MAx2Obd44s2m.jpg
回访求助人员
sywNqvuDHQnoHZUU.jpg
回访求助人员

A9aq89X8986z6RHK.jpg

学生看望长期滞留人员

新闻+
本着“以人为本、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原则,市民政救助管理站主要职能是对在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求助热线、值班窗口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为临时遇困者提供食宿、医疗、通讯联系、返程车票等多种服务,并每年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活动。
地址:温州市鹿城区飞鹏巷5号(乘坐1路、113路、108路、B108路、108路加、103路43路、31路于广场路下车,或B111路、90路、44路、87路健康专线于沧河巷下车步行5分钟)
求助热线:88133834或拨打“110”
GWYvvzHg2A187Ayk.jpg
救助政策
一、具备哪些条件才是予以提供救助的对象?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低保,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二、不予救助及终止救助条件
1.不予救助:拒不配合安全检查;拒不遵守物品管理规定;自身有能力解决食宿;索要现金,拒不接受其他救助方式;拒不提供或拒不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其他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情形。
2.终止救助:无正当理由拒不离站或出院;拒不提供或拒不如实提供家庭信息;违法违纪、扰乱救助管理秩序。
对职业“乞讨者”请说“不”
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教育管理办法》的出台,救助站职能转为自愿性、无偿性救助,而职业乞讨人往往以金钱为目的,拒绝救助站劝导帮扶。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容易滋生信任危机,纵容好吃懒做,让真正有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有效帮助。
这些乞讨现象的背后,往往导致严重的社会和法律问题:
1.拐卖、残害妇女儿童并暗中操纵行乞;
2.交通隐患;
3.严重危害相关儿童的身心成长;
4.影响正常社会生活;
5.滋生犯罪的土壤。
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擦亮双眼,切莫被街头“职业乞讨”现象所蒙蔽,将爱心物资捐赠到正规的慈善机构,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真正有困难的人,也请到救助站接受帮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6-2 17:29 , Processed in 0.04494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