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4318|回复: 0

朱堡往事

[复制链接]
     

10

主题

43

回帖

27

积分

嫩笋

积分
27
发表于 2022-6-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在历经倭患、迁界,以及后来的陈仓兵乱之后,苍南县的朱堡,这座百年古堡已是颓败不堪,加上沿海地区数百年的台风侵袭,朱堡城墙及民居大多被毁,破坏严重,至今可见村内各处散落的老墙老屋,残墙断壁。在沧桑满目之余,遗落在村内零星文物古迹,依然让人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沉淀。

  说到马站镇城门村朱堡,它的建立,与其相距不远的蒲壮所城、雾城(壮士所城)一样,其实都缘起一场暴风骤雨的灾难。

  城门朱氏

  城门朱氏从其始迁祖朱印开始,举家迁居蒲门,其后,子孙后裔依次袭职,数代为蒲门将士,戍守浙南海防。朱氏一族从驻守壮士所开始,后迁入蒲门所,再创建朱堡,其家族迁徙、生息与这场长达200多年的抗倭战争几乎并行,留下一道深深履痕。

  据城门《朱氏宗谱》记载,蒲门朱姓始祖朱印(?—1391年)原籍江西饶州府浮梁县儒林都,为朱秀第十九世孙,出身平民,迫于生计,在镇江投军起义。朱印先是跟随朱元璋大军征战各地,转战南京、安徽采石矶等地,后又参与鄱阳湖水战大胜陈友谅军,之后还参加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朱印先是以军功充鹰扬卫总旗,然后又调汉中卫权百户职,曾进发辽东挺进金山、迷河等处,因战功被封为昭信校尉。

  明朝在建立初期,为巩固国防,朝廷命汤和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征兵5.8万余戍守。朱印因职务所需调镇海卫百户,数月后调任金乡卫壮士所(今苍南县马站镇渔寮社区雾城),率军队到任,为百户总管事。在职期间,朱印修筑防御工事,操练兵士,恪尽职守,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长官。因长年随军作战,后又军务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卒于任上。之后,其子朱信袭百户职。

  据史料记载,壮士所自建成后战事不断。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某日,倭寇借海面迷雾笼罩之际,偷偷逼近壮士所,副千户王山陞率兵迎击,奋勇杀敌,因敌众我寡,激战中王山陞身先士卒,以身殉职。永乐十五年(1417)闰五月某日夜晚,有倭寇船八十三只从海上来,从南门以火强势攻城,城门被毁,寇乘势而入,朱信率将士浴血奋战,在激战中阵亡。朱信殉职后,由其子朱英袭职。

  在此期间,壮士所屡遭倭寇袭击以及台风侵袭,朝廷工部也曾数次派员重修城池,但因战事不断,一时难以修复。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壮士所千户等官十五员,旗军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其城在小洋孙海边,复因倭寇登犯难守归并于蒲门所内。”壮士所所辖海岸线太长,兵力不足,支援困难,每年受台风正面侵袭,加上倭患不断,易攻难守,于明正统年间并入相距15里的蒲门所城,合防称为“蒲壮所城”。朱氏家族从此迁入蒲城。

      修建朱堡

  朱堡位于马站镇城门,这一带旧称榕树里,隶属蒲门五十三都。城门村因被榕树包围整个村庄,古时亦称榕城。朱氏迁来此地后遂改地名为城门。人们曾猜度城门之意,以为是朱姓将士之后不忘誓死守卫城门之意。其实,相比于蒲城、雾城的滨海位置,城门位置并不险要,只是朱氏族人为寻求更多的田地和生活空间而考虑的,依山而建,溪流环绕,地势较高,属于较为偏僻、隐蔽的小山村。据《朱氏宗谱》记载:蒲门朱氏原籍江西浮梁,始迁祖朱秀原由安徽迁往江西浮梁城门都朱家营定居,蒲门朱氏因朱印调任蒲门而落籍定居,朱印卒于任上,朱信为国捐躯,后裔六世袭职恪守尽职,一门忠烈。后朱氏子孙历经千辛万苦,千里奔波,将朱印父子送回原籍安葬。至第三世朱英开始朱氏族人方才正式在蒲门入土安葬。朱氏一姓将居住地改称城门,概为朱氏后人纪念原籍浮梁城门都之意。

  朱堡不是国家建制的海防工事,是朱氏家族为抵御倭寇侵犯而自发砌建的,属民间私造。朱堡之堡,是相对于城而言的,指那些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一般是规模较小的土墙围就的民用防御工事,与卫、所城相比较,则要简陋和矮小,规模较大的堡可临时庇护一二百人,而小的则只能容纳数十人。堡,又分为官方造和民间私造两种。赤溪的百湾堡为官方造,保存了完整的白湾堡城墙和堡门,为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落。2006年,与壮士所城、巡检司遗址一同并入蒲城抗倭体系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

  朱氏先是驻守壮士所,因城破而调防蒲门所,之后壮士、蒲门又合并一所,朱氏袭职一直至第六世朱勇,其家族已在蒲门繁衍生息了130多年。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当屯田制逐渐被募兵制所替代,世袭制已失去原先的优越性,为族人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朱氏家族最终决定举族搬迁。正德四年(1509年),朱勇子朱宗泰于率朱氏移居城门。

  明初,由于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以后,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日渐嚣张。而从蒲城迁出后,为保卫家族生命及财产安全,朱宗泰开始带领族人在居住地修筑城堡,即今城门朱堡,进行自我防御,至今堡内居住居民大多为朱姓。

  古堡遗存

  明末清初,倭乱渐平,但因局势跌宕,一时间山寇四起,人心惶惶,加上地方散兵陆营水师借口剿匪,皆蜂拥到城门朱家上门借银勒索,多次发生争端。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有船开到雾城上岸,过岭来放火烧尽朱姓房屋。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朱堡因在界内,房屋被焚,田园荒芜,全族人被迫背井离乡。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展界复井,一部分人复归故里,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在历经倭患、迁界以及后来的陈仓兵乱之后,这座古堡已是颓败不堪,加上数百年风雨侵袭,朱堡城墙及民居大多被毁,破坏严重。如今,城门朱堡除了保留部分原城墙、水系和少量传统建筑小宗祠外,整体风貌完整性呈现局部片段化。位于城门村口的朱堡桥保存完整,它建于明代,为单孔挑梁式石桥,为减少桥面石板的长度,桥的两侧桥墩均用条石隔层横竖叠筑,隔层向河道挑出,桥面石板压盖于挑出部分,这种造桥方法,结构十分坚固,在用料上可以弥补桥面石板长度的不足,也便利于石桥面料的运输,充分体现了当时巧妙精湛的建筑水平。

  位于城门村朱堡东南角的朱氏宗祠,始建于乾隆辛巳年(1761年),是朱堡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该建筑坐东面西,整座建筑由门台、前厅、正厅、厢房组成合院式院落,前后共二进,组成合院式院落,整座建筑群用材考究,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祠堂建筑,具有相当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大门两侧围墙塑有“江西儒林旧迹,浙南壮士流芳”十二字漏窗,这是城门朱氏群落源流的最好印证。朱氏宗祠后虽经多次整修,但建筑结构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清前期的建筑风貌。

  在城门朱堡老宅内厅堂上还保存一些古匾,其中一块题有“乐善不倦”的古匾额落款上款为“浙江等处提刑按察使兼分巡温处道副使加三级刘廷玑,温州府清军驿传海防厅兼摄瑞安县事加三级甘国奎,文林郎知平阳县事知县洪景行为”,下款为“顶带耆善朱贞可立,康熙三十九年三月吉旦”。据城门《朱氏宗谱》记载:城门朱氏十三世乾房植公派下朱熙运字贞可,乡饮宾,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卒于雍正辛亥年(1731年),享年84岁。生三男二女,多姻配士绅之家。谱载其小传:“(熙运)公不茹荤腥。专心致志,收尸骨,建义冢,一生善事无数,乡人不呼其名,尤以齐公相称,官府闻知此事,申文赐耆善顶带,彰其门,赠其匾。”此匾题匾时间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意为表彰朱氏第十三世朱贞可多行善举,乐此不疲。当时,有一大批温州官员附名题赠,对其褒扬有加,可见当年朱氏作为一方望族之荣耀与风光。

  在浙南,榕树常被视为“神树”,是守卫整个村庄的风水树。据朱氏族谱记载,朱姓族人笃信风水,榕树闽南语为“成树”,谐音为“成就”,朱堡在村庄的设计上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成的影响,村前溪流流淌,榕树环绕全村。在城门(榕树里),曾以榕树数量多,树形大,树龄长而著称四方。老人言传,在当地树形之大树龄之长以此地的后林金石壁仔(城门区域内小地名)一株为最,树形美观,树干斑驳,苔藓苍古,树冠如伞,树形苍劲。当时,有附近英坑黄园脚坑仔黄姓人欲砍之并据为己有,城门朱氏不允而发生纠纷,于是争讼到县衙。知县了解情况后批谕:山园归黄氏,榕树归朱门。城门朱姓族人宁愿舍弃赖以生存的田地也要保全榕树,可见朱姓家族对风水树的膜拜。

(作者:陈汉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4-20 08:11 , Processed in 0.047865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