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081|回复: 0

十万供销走四方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回帖

6

积分

嫩笋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0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经历了多年的政治运动,文攻武斗批林批孔又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文革已经进入下半场,到最后四人帮下台。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社会各阶层都脱离了正常轨道。经济生活虽然还是以国有计划经济为主导,但是已到了百孔千疮的地步,百业萧条待兴。因此上头号召抓革命促生产,提倡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在这个时期温州的社队企业得以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也可以说是早期的民营经济开始萌芽。
      温州的社队企业是一种纯草根经济模式,一开始就是走的市场经济的道路,规模都不大,但生命力极强,见缝插针,只要有阳光,有一点泥土就能活。苏南的社队企业相对来说规模都比较大,他们模仿的是国有企业那一套经营模式,大有大的好处也有坏处。相比较温州的草根经济更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后来有人说,你要看什么叫资本主义就去温州看。
     社队企业要活路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自己找米下锅,没人管你死活,这就催生了一大批供销员,他们的使命就是满天下找米,也就是利用计划经济的空隙和漏洞,找
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当时的温州号称有十万供销大军。虽然没有什么精确的统计数字,估计也只会少不会多,反正各行各业都有。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嘉瓯北的阀门,瑞安塘下的汽配标准件,平阳苍南的印刷品等等……,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供销员在当时都是农村里的能人,后来改革开放后,这些人就成了私有经济最早的一批先行者。
      笔者曾经也是这十万供销大军的一员,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尤其是东北的白山黑水,基本上每个城市都去过,大兴安岭里面的伊春.牙克石.加格达奇,有的地方甚至连土生土长的东北人都没听说过。推销过熔断器.按钮开关.信号灯,汽车点火开关.闪光器,煤矿山用的矿灯煤电钻开关等等……南方人比北方人抗冻,零下十几度只穿一件军大衣一顶单帽也没事。睡过土炕,吃过二米饭,就是大米和玉米一起煮的饭,个中酸甜苦辣的滋味深有体会。当供销员不仅要能吃苦,还要学会脸皮厚,被人拒之门外那是经常便饭。要说这点我真不行,脸皮太薄。我特别佩服某些人,我认识一位老杨,是做汽配的,就很有本事。说起他的故事,真是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什么尾随跟踪,暗度陈仓,投其所好……简直跟间谍片差不多,一般只要对方能收了好处,事情就成了一半。怎样把国家工作人员拉下水,是他的专长,不折不挠,锲而不舍,没有他钻不进去的孔。当然,真的无孔而钻他是没办法的……
      我们搞电器产品的时间比乐清柳市还要早,那时候南存辉们可能还在修皮鞋。电器产品的主要客户就是各地大大小小的机电公司。那时候每年都有两次全国性的订货会议,各省市机电公司和目录内的生产厂家都会派代表参加。在会上产销见面签订合同,有的产品供不应求,还要上报部里协调分配,有些边远地区计划还分配不到,这就给我们这些小企业提供了空间。所以每年的这种订货会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可是没有参会资格,会场里边进不去,代表住的地方也不能进,就只能在外面打游击,钻空子,各显神通,千方百计找关系收买那些业务代表。请客送礼那是小意思,这些业务代表都是吃惯了嘴的老江湖,一般的小打小闹根本看不上眼,所以后来就干脆明码标价吃回扣了,这样供求双方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心照不宣。有的无良的业务人员手里拿着合同章,不管这货订了有没有用,只要有回扣就乱签合同,只是肥了个人,损了国家。早期的社队企业或民营经济,或多或少都靠挖社会主义墙角,也就是利用计划经济的漏洞完成了原始积累,这一点恐怕是难以否认的。
         后来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了,市场经济了,大部分产品不搞计划分配了。温州十万供销大军大都成了个体户,或挂靠在某个集体企业,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店,承包柜台。这个时期跟以前不一样了,老的一套不行了,市场经济了嘛,公平竞争,要靠产品质量说话。讲究共赢,只要你的产品质量过硬,价格有竞争力,不管什么体制都一样,用不着求人,这是最好的!这个时期有的人就把国有企业的技术骨干挖来,完成产品技术升级,有的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干脆就被借壳买断。什么华东开关厂,人民电器厂都先后被乐清人拿下。草根经济越来越壮大,形成了典型的温州模式,到处都是家庭工厂,也催生了正泰.德力西这些大的家族企业。
    温州模式当然也有弊端,就是个个都想自己当老板,都做不大。 都只想赚快钱,还是投机倒把的思维,没有远大目标。什么东西来钱快就一哄而上,所以后来的炒房团就很适合温州人。温州的市场也一样,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像义乌的小商品,濮院的羊毛衫,都是温州先发祥的,到现在也还是靠温州人支撑。
     温州缺少高科技企业,像那种高投入长周期,十年磨一剑的事,温州是很少有人干的。温州人喜欢到外地去,到全世界去赚钱,有点能耐的都出去了,赚了钱再回温州买房,曾几何时温州的房价高居全国三甲。看看身边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很少有留在温州的。时代不同了,虽然当年的路现在是走不通了,必须与时共进,不断开拓。但温州人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891703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4-4-20 01:26 , Processed in 0.043681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