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干净到有洁癖,脾气倔却超暖心,她是名副其实的“生活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用来形容瓯海区梧田街道泽霞小区的101岁老人林莲香,再贴切不过。她以一人之力凝聚家族98人,成为全家族公认的“行走的宝藏”。1998年,因水库建设,原本生活在瓯海泽雅大山中的林奶奶,携家带口移民至泽霞村;2021年,随着泽霞村旧貌换新颜,林奶奶迁入敞亮的电梯房,安居至今。
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的百岁老人,用一双巧手与一颗滚烫的心,将平凡的柴米油盐谱写成诗,更将淳厚家风浸润于五代人的血脉中,书写了一段温暖又励志的人生。
洁癖里藏温柔:
双手像似有魔法,缝缝补补关乎爱
走进林奶奶的房间,仿佛闯进了一间精致的“时光收纳馆”:衣柜里的衣服按季节分类,叠放成整齐的“方块阵”;床上的被子是棱角分明的“豆腐块”;床边一张珍藏了几十年的木制老式桌子被擦得锃亮,与周边毫无违和感。
“家里的曾孙辈来玩,哪怕刚穿上的袜子,奶奶都不允许他们踩她的床。”自今年7月起照料老人起居的外孙女林双,深知外婆的“洁癖法则”,也领教过她对卫生的“极致追求”,“有一回我收拾完厨房,外婆觉得‘不合心意’,竟在深夜悄悄起身,拿抹布将灶台、橱柜又重新擦了一遍。”
然而,这份挑剔里也藏着对子孙辈的细心与温柔。打开抽屉,旧袜、针线、老照片等小物件静躺其中。“每双破旧的袜子都舍不得扔,都用细密的针线缝补过,毛边全被收得服服帖帖;关键外婆的视力极好,不用戴老花镜就能准确穿针引线。”在林双眼里,外婆的双手像有魔法,再旧的东西到她手里都能“复活”。“就在前阵子,小舅舅随口提了一句纽扣掉了,外婆趁着空闲三两下就缝好了,舅舅第二天看到很惊喜,夸‘这比新买的还结实。’”林双说。
倔强中见智慧:
巧手制作可口菜,以石为友添乐趣
林奶奶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她的“倔强”在家族里也出了名。坚持数十年用凉水洗头的习惯,让晚辈们自叹不如。而这身“硬骨”,正是当年独自撑起九口之家锤炼出来的——二子四女要温饱、要求学,她凭借一双巧手,为苦涩岁月调出了沁人甜香。
“小时候,母亲总能用朴素的食材,做出精致可口的菜肴。”谈及母亲厨艺,大女儿周月兰总是赞不绝口。她回忆,母亲手握独家美食配方,在清贫时光里为家人变出无数惊喜,而且在食物分配上也很有讲究。譬如,端午节宰鸡,母亲会将鸡腿留给劳作的爷爷和父亲,自己与孩子们则分享加了粉干的碎肉。
如今,虽都是子女、孙辈为她下厨,可若饭菜稍“不合心意”,林奶奶便会执意挽起袖子,亲自掌勺。大儿子周永权笑着说,第一次给母亲烧鱼,就被她守在厨房门口连连“拷问”:“你会烧吗?鱼要煎到两面金黄,糖多了腻,少了没味,三分甜才是刚刚好!”
生活中的林奶奶也保持着自己的小乐趣。刚搬到泽霞村时,住的还是落地房,她发现门前有一片闲置空地,便扛起锄头种上了菜,如香菇菜、豌豆、包菜等。她会将吃不完的菜分给邻居,或是腌制成咸菜储存;住进电梯房后,她喜欢每天清晨站在阳台上眺望远方,呼吸新鲜空气,也会像孩子似的踮踮脚、摆摆手,活动下筋骨;此外,她还有把玩石头的爱好。这些石头也成了她的“老友”,手麻或身有不适,便以石搓擦;时而摩挲石头静静发呆,平凡日子也因此意趣盎然。
质朴间传家风:
目不识丁重教育,言传身教结硕果
“我们这个家能有今日,全靠母亲对教育的重视。”提及母亲,周永权满怀感恩。身为退休教师,他一生教导学生求知做人。他说,是母亲改变了他的命运。“母亲大字不识一个,但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当年家境不好,她硬是咬牙凑齐学费,将6个子女全部送入学堂,最少的也读到了初中毕业,这在那时的农村极为少见。”
除了重视教育,林奶奶更教子女“硬规矩”:“坐要端正,站要挺直;吃饭不抖腿,夹菜不挑拣;待人要真诚,遇事要热心。”这些朴素的话语,如今已成为这个家族的“传家宝”。81岁的周月兰至今还会被母亲“唠叨”与批评。而这严格教诲,如今早已硕果累累:这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从最初的9口人发展到98人,其中不乏医生、教师等,也出了不少公务员。邻里评价“个个有出息,都是热心肠”。
“母亲记性还很好,她记得家族成员每个人的名字,惦记着他们的成长。”周永权说,去年恰逢曾孙辈出国留学,母亲还特意准备了1000元红包,拉着曾孙的手叮嘱:“要好好读书,更要好好做人。”
去年9月,林奶奶喜迎百岁寿辰,儿孙满堂共唱生日歌,还收获了瓯海区人民政府赠送的“盛世寿星”牌匾。灯光辉映下,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灿烂笑容,这温暖画面,不仅定格了百岁人生的圆满华章,更见证了一个大家族跨越五代人的爱与坚守——这是家风最美好的传承,亦是生活最动人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