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7684|回复: 0

潘郎中的悔改

[复制链接]

182

主题

3698

回帖

2199

积分

元老

积分
2199
发表于 2025-10-2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郎中的悔改

      潘子俊,永宁云岭南堡村人。村子附近有一眼温泉,声名远播,传言浸泡其中能延年益寿。
      他出身小商家庭,命运却颇为坎坷。七岁那年,父母相继病逝,幸得堂叔潘泰耀心善收养。潘泰耀念及孩子前途,送他入蒙堂读书。这位堂叔年轻时曾在杭州粮铺当伙计,与一位名叫陈庭和的郎中结下交情。
       这年秋日,陈庭和远道而来探望潘泰耀。潘泰耀趁机恳请他收潘子俊为徒,传授医术以谋生计。陈庭和碍于老友情面,又见潘子俊眉目清秀、透着灵气,便应允下来,将十岁的他带回杭州自己的药堂授业。
       陈庭和有两个儿子,都对医术毫无兴趣,长大后各自做起了小生意。他一身医术不愿失传,药堂里便收了十几个和潘子俊年纪相仿的男童,皆为学医而来。
       药堂后院有个大院子,左侧几间偏房便是学徒们的住处,离家近的则在医馆打烊后返家。这些学徒大多识些字,陈庭和便先让他们诵读《药性赋》,偶有闲暇也教些《汤头歌诀》。除此之外,打水、扫地、擦桌等杂活也由他们承担,空闲时陈庭和还会带他们去乡下山上采药,教认药草的基础常识,平日里也常讲些劝人向善、修身养性的小故事。
       一年后,陈庭和又要求孩子们背诵《医学三字经·脉诀》全卷,其余时间依旧是操持杂务。不少孩子耐不住这份枯燥,陆续离开了医馆。
又过了一年,学徒们的日子依旧是读书与杂活交替,再几个孩子也失了耐心,转投别处学医。家长们私下里议论纷纷,都说“这陈郎中是在误人子弟”。
      转眼四年过去,最初的十四个学徒只剩两人——潘子俊,还有一个叫夏庭辉。
      也正是从这时起,陈庭和才开始专教他们二人切药、泡药,熟悉经络穴位,诵读的典籍也换成了《伤寒论》《食病论》等医家经典。
到了第六年,陈庭和给人诊病时,总会把两个徒弟带在身边,让他们抄录药方,偶尔也让试着给病人号脉。直到这时,他才拿出《黄帝内经》让二人研读。潘子俊与夏庭辉本就聪慧,悟性极高,陈庭和看在眼里,颇为欣慰,时常给他们讲解书本之外的临床经验与行医之道。
第七年,陈庭和开始让二人独立接诊。开出的药方需经他审核无误才能抓药,若有疏漏之处,便当场指正。
       光阴荏苒,潘子俊十九岁那年,经师父考核合格,与师兄夏庭辉一同出师。
       第二年初秋,陈庭和将两个徒弟叫到跟前,郑重说道:“当年医馆里共十四个学徒,最后只剩你们俩。你们熟读《内经》,也知晓医德十则,而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最后一条‘医学之传,首重医德’。所谓欲做事,先做人。前四五年不教你们医术,是要先磨你们的心性、修你们的品行。唯有心正,方能做个好大夫。”
      他顿了顿,又强调:“‘为医之要,上以治民’。你们身为郎中,首要之事便是治病救人,这八个字务必牢记于心。”这般倾囊相授且重德育人的师父,胜过亲生父亲。十年相处,师徒情谊深厚,潘子俊与夏庭辉满心不舍,又在药堂陪了师父半个多月,才依依不舍地辞别。
       十年间,潘子俊只回过云岭家乡两次,潘泰耀也仅去过杭州探望他一次。见侄子已长得分明,身材挺拔、英气逼人,潘泰耀欣慰不已。
他取出潘子俊父亲临终前托付的钱财,执意要还给侄子。潘子俊感念堂叔养育大恩,死活不肯收下。潘泰耀无奈,便用这笔钱修缮了潘家老宅。待侄子安顿妥当,潘泰耀又忙着为他物色婚配对象。潘泰耀在乡里声望极好,潘子俊自身又样貌出众、医术在身,附近人家纷纷登门提亲。经潘泰耀斟酌,最终与永宁城北杂货铺的徐掌柜家定下婚约。
       半年后,潘子俊迎娶徐掌柜的小女儿徐素娟为妻。
       婚后不久,潘子俊在永宁城南门开了自己的医馆,正式行医。周边百里内郎中不少,他初出茅庐,起初并无患者登门。无奈之下,他只得背起药箱,下乡游医。潘子俊始终谨记师父教诲,“以善为行、治病为上”,凭医术救助了许多乡邻病患,渐渐在当地闯出了名气。
       第三年秋天,徐素娟生下一个女儿,潘子俊欣喜万分,为孩子取名如珍。
       正月初六这日,一辆马车停在医馆门前,车上走下一位衣着体面的中年男子,瞧着便像是大户人家的管家。男子见到潘子俊,拱手行礼道:“在下姓程,是东瓯城北程老爷家的管家。我家太夫人卧病一年有余,城内郎中皆束手无策,恳请先生屈尊移步,为太夫人诊治,解其病痛。”
潘子俊早听过程员外的名声,此人曾是举人,知书达理且乐善好施。今日见其管家态度这般谦卑,更知传言非虚,当即带上药箱,随程管家前往程府。
      潘子俊医术果然精湛,经他半年调理诊治,程家老夫人竟彻底痊愈。程员外是个孝子,见母亲沉疴得愈,欣喜若狂,对潘子俊的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为表谢意,他除了送上丰厚赏金,还特意定制了一块牌匾,上书“神医潘”三字,亲自送到潘子俊的医馆。
       经此一事,潘子俊名声大噪,登门求诊者络绎不绝。就连东瓯城内的官宦大户,家中有人患病也纷纷派人来请他。
       不久后,东瓯城百年老字号药堂“积善堂”的掌柜金德和亲自登门,力邀潘子俊到药堂坐堂。潘子俊心想,此处工钱优厚,且无论在哪里都是行医救人,便应承了下来。此时的他,仍未忘师父嘱托,每月总会抽出三四天时间下乡义诊,分文不取。高超的医术加之仁善的品行,让潘子俊声名远扬,连同行们也颇为敬佩。
      有潘子俊坐堂,积善堂的生意愈发火爆,金德和喜出望外,对他也愈发看重。手头宽裕后,潘子俊让妻子徐素娟与女儿如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徐素娟满心欢喜,深知自己没有嫁错人。
       一日,潘子俊为一位张姓富豪治好顽疾。张老爷为表感谢,在城内最顶级的酒楼摆下盛宴。这一桌酒席竟花了二十多两银子,让潘子俊内心深受触动——有钱人的挥霍,竟到了这般地步。
       二十两银子,对普通人家而言,是一年都未必能挣到的收入,可在富人眼里,不过是一餐饭钱。贫富之间的差距,竟如此悬殊!不久后,金德和为母亲做寿,家中摆了二十余桌酒席,也邀了潘子俊赴宴。席上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单是饮用的酒,每坛就要四五两银子。
       当晚,潘子俊对徐素娟感叹道:“哎,我辛辛苦苦一年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吃几顿饭的。真是人分贵贱,没法比啊!”
       徐素娟性格恬静温和,劝道:“咱们虽比不得那些大户人家,可比起寻常百姓,已是强上太多。如今的日子已然安稳,夫君还是知足些好,知足常乐嘛。”
       潘子俊却道:“话虽如此,可谁不想日子更富足些?将来咱们还要生个儿子,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哪一样不要钱?还是得多挣些钱才好。”说罢,便侧身睡去。
       徐素娟望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自三年前生下如珍后,她便再未受孕,心中本就焦急,丈夫这番话,更让她添了几分愁绪。
半年后,金德和的儿子在宁波衙门谋得差事,一家人举家搬迁,离开了东瓯城。

       潘子俊抓住金德和举家搬迁的时机,用手头积蓄买下了“积善堂”,将程员外所赠的“神医潘”牌匾高悬堂前,从此成了药堂老板。他开始明码收取诊费,开出的药方也必让患者在自家药铺抓药,钱财如流水般涌来。因他医术早已得到公认,百姓既信他的人,便也信他铺里的药,生意愈发兴隆。
钱这东西,向来是越积越想多。即便曾谨记师训的潘子俊,也终究没抵挡住银钱的诱惑。一日正午,药材贩子周林登门,邀他到后堂密谈。“潘神医,在下有一批药材,价格极廉,若放在贵堂寄售,所得利益你我五五分成,本钱全由我出。”潘子俊本是懂行之人,细问药材种类,得知皆是寻常进补之品,便觉即便多用些也对人无害,思索片刻便应承下来。
       此后,潘子俊在给患者开方时,总会悄悄添上几味周林的药材。凭着他“神医”的名头,竟无人起疑。不过半年,这批药材便销售一空,潘子俊单单分成便得了一百五十两。这笔巨款彻底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全然忘了师父“医学之传,首重医德”的教诲,与周林的合作愈发频繁,借着患者的信任大肆敛财。那些贫苦百姓付不起昂贵药费,只能望药兴叹,他却视若无睹。
       十年光阴弹指而过,潘子俊已成东瓯城有名的药商,家资丰厚,宅院气派非凡。除了官宦富豪登门,他再不愿亲自接诊,一概交由徒弟打理,当年下乡义诊的规矩更是抛到了九霄云外。堂叔潘泰耀见他这般变化,痛心疾首地多次规劝,可潘子俊早已利欲熏心,半点不肯听劝。潘泰耀失望透顶,从三年前起,便叮嘱家人不再接受他的任何馈赠。
       生意顺风顺水,家事却诸多不顺。这些年,妻子徐素娟曾生下三个男婴,竟都接连夭折。纵使潘子俊医术高超,也拦不住丧子之痛,为此整日忧心忡忡。每年春秋之际,他都会按例去杭州探望师父陈庭和,师兄夏庭辉也总会如约而至,师徒三人聚首时,潘子俊只敢追忆往昔,对自己如今的行径绝口不提。
       夏庭辉自出师后回了青田县开馆行医,妻子曾听闻潘子俊发家的消息,劝他去请教“生财之道”,却被他嗤之以鼻。他始终恪守师父教诲,以治病救人为本,钱财多少全凭缘分,在当地声望极高,家中儿女双全,日子过得平淡幸福。
       第二年初冬,夏庭辉因陪姑母探望嫁往东瓯的表妹,特意登门拜访潘子俊。师兄弟久别重逢,潘子俊执意留他小住几日。这天在后堂闲聊时,夏庭辉却面色凝重地开口:“师弟,你变了。你不再是当年那个以医德为先的好郎中,反倒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商人。方才你徒弟诊病时,我看了你拟定的药方,虽对症,却添了太多无用的药材,普通人家怎承受得起这般药费?师父的教诲,你都忘了吗?”
       潘子俊却不以为意地笑道:“师兄,你太固执了,难怪日子清贫得连座像样的宅子都没有。这世上最要紧的是钱,没钱便矮人一等。我们苦学十年医术,难道要一辈子守着清贫?我开的是治病良方,不过多拿些回报,有何不妥?救了人命,取些酬劳难道不该?”
       夏庭辉万万没料到他竟如此说辞,气得浑身发抖:“以你的本事和名气,即便守着本分也能富贵,何必坑害患者?你可知,就因这几味多余的药,多少人会因付不起钱而延误病情、甚至丢了性命!”两人争执不休,最终夏庭辉沉痛地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明日便走,何去何从,你好自为之。”任凭潘子俊连声呼唤,他还是拂袖而去,次日一早就坐船离开了,连句道别都没有。
      不久后,在徐素娟的劝说下,潘子俊娶了农家女子胡培春为妾。胡培春过门第二年便生下一子,可孩子快满周岁时,还是没能保住。接连的丧子之痛让潘子俊痛不欲生,暗忖自己或许命里无子,只能寄望女儿如珍长大成人后招个上门女婿,延续潘家香火。徐素娟经此打击,愈发笃信神佛,此前曾有个云游老僧路过,留给她一句“潘家阴德有亏,故无子嗣”,如今她将这话告知丈夫,潘子俊却早已是钱财的奴隶,只当是胡言乱语,依旧我行我素。
       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第二年开春,药材贩子周林便出了事。他此前以同样手段,与杭州一位王姓郎中合作谋利,那王郎中医术平庸,给甄家主母治病时用药失误,险些酿成大祸。好在甄家请来了陈庭和,才救下主母性命。陈庭和从药方中察觉异样,甄家当即报官,王郎中被捕后不堪审讯,很快供出了周林。
       周林落网后,为求轻判,将所有合作过的药铺掌柜尽数供出,潘子俊的名字赫然在列。按察使陈德荣对此案极为重视,派御史蒋大人亲自督办。蒋大人秉公执法,将涉案人员一一抓获,重者杀头,轻者发配,潘子俊自然难逃干系。积善堂被封,他被判流放北大荒服劳役。
危难之际,程员外念及当年救母之恩,出手相助。原来程员外与蒋大人素有交情,经他从中周旋,蒋大人又调查了潘子俊过往的口碑,得知他虽贪财却未治坏病人,便网开一面,免去其流放之刑,仅查封药堂、罚没全部家产——那是他十几年攒下的所有积蓄。
       消息传到杭州,陈庭和亲自赶来,夏庭辉也一同而至。见到师父与师兄,潘子俊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即跪下请罪。陈庭和取来藤条,像当年教他医术时那样,狠狠抽了他一顿。十几年的打拼,终究落得一场空,潘子俊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经此一劫,潘子俊终于幡然醒悟。他卖掉城内宅院,搬到城郊,重新背起药箱,做回了游乡郎中,专门为贫苦百姓诊病。虽曾犯过错,但他的医术始终精湛,从未出过差错,百姓依旧愿意信任他,就连一些大户人家,遇有疑难杂症也会派人来请。
五年后,徐素娟与胡培春竟各自生下一子。这一次,两个孩子都平安长大,再也没有夭折。徐素娟想起当年老僧的话,心中长叹:“原来真的是阴德有亏啊。”
       多年后,孩子们纷纷成家立业,可两个儿子都不愿学医。潘子俊不愿一身医术失传,便效仿师父,开始收徒授课。他谨记过往教训,必先调教徒弟人品,再传授医术,将“医德为先”的规矩反复强调。
      转眼,潘子俊已年过七旬。这些年,他游走于瓯江各县的乡野之间,救过无数人的性命。百姓感念他的恩情,无不称赞,依旧唤他“神医”。
回望一生,潘子俊唏嘘不已。他深知,迷途知返固然可贵,但能像师父与师兄那样,一辈子坚守初心,才真正配得上“神医”二字。如今他最大的心愿,便是“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他本性不坏,只是被钱财蒙蔽了心智,走上歧途。当年师兄那句“你可知多少人因付不起药费而丧命”,终究成了他一生警醒的箴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703804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10-24 06:20 , Processed in 0.5403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