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32192|回复: 0

杨振宁与温州籍数学家二三事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1

积分

嫩笋

积分
1
发表于 2025-10-2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在浩瀚科学星河中,总有几颗璀璨星星交相辉映。杨振宁与姜立夫、谷超豪、季理真等温州籍数学家有着深厚的交往,他们的故事,是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和“国家记忆”。不忘师恩,多次探望大学老师姜立夫10月19日,在温州数学名人馆,中国现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温州籍著名数学家姜立夫与学生杨振宁的合影前,陆续有市民前来悼念。
image.jpg
在温州数学名人馆,姜立夫与学生杨振宁合影前,有市民前来悼念。陈元康 摄
合影中,年已八旬的姜立夫须发皆白,而当时52岁的杨振宁风华正茂。这张照片1973年7月21日摄于中山大学姜立夫的家门口。
image.jpg
杨振宁(右)看望老师姜立夫(左)并合影

姜立夫在西南联大执教时,不仅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共事,而且是杨振宁读大学时的微积分老师。1973年,杨振宁得知他大学老师姜立夫正在中山大学工作,便特地前去看望,并开启了与中山大学半个世纪的情缘。后来,这段佳话还进入了央视的《国家记忆》。一周后的7月28日,杨振宁再次来访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保存至今的《中山大学接待来宾方案表》清晰地记录着杨振宁的愿望:“指名要参观物理系和看看校容,并和物理系的教授座谈”“并请姜老(姜立夫)出来”。此后的1974年6月3日、1976年3月27日,杨振宁又两度访问中山大学,看望姜立夫,并与光学专业教师座谈。1978年5月,杨振宁得知姜立夫老师逝世,就致信中山大学李华钟教授请代为慰问姜师母,并表示要拜访姜师母。打破学科壁垒,与谷超豪历史性“握手”“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看到了全局!”这是杨振宁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温州籍著名数学家谷超豪的赞誉。20世纪70年代,两位科学大家携手打破学科壁垒与国际交流的限制,进行了科学史上一次历史性的“握手”。1974年,杨振宁在研究规范场理论时,急需一位数学家的参与和帮助。此前,他已在国外找了几位数学家,但双方沟通不畅,研究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同一年,杨振宁回上海探亲,向复旦大学数学系发出合作邀请。复旦大学对此十分重视,成立了由数学、物理两方面教师组成的交流小组,由微分几何学科领军人物谷超豪担任负责人。1974年6月7日和14日,杨振宁在复旦大学作了两场学术报告。6月8日至17日的10天时间里,又与谷超豪等人作了七场学术讨论,谷超豪等针对杨振宁报告里的诸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现场讨论氛围极为热烈。其中,谷超豪不但能够精准领会杨振宁所运用的物理语言,更能用让杨振宁易于接纳的表述方式,将深奥晦涩的数学思想清晰地呈现出来。
image.jpg
谷超豪(左)、胡和生(中)等与杨振宁(右)讨论规范场理论当时,杨振宁提出了关于“洛伦兹规范”存在性的问题。谷超豪和胡和生迅速投入研究,当天成功解决该难题。不久后,他们凭借规范场的数学结构取得两项重要成果,成为国际上首批证明杨—米尔斯(Mills)方程初始问题局部解存在性的研究者,这为后续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w4.jpg
杨振宁(左)与温籍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相聚上海。上海科协供图同时,他们还阐明了无源规范场与爱因斯坦引力论之间的某些关联与差异。1975年,杨振宁和谷超豪将成果整理为《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联合署名刊载在《中国科学》英文版和中文版上。此外,谷超豪及其团队还将在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整理成《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国际权威杂志《物理学报告》以整整一期的篇幅刊登了这一著作。杨振宁和谷超豪两位科学家在合作中表现出了大家的气度和谦和。1975年3月27日,在谷超豪发表论文前,远在大洋彼岸的杨振宁致信谷超豪说:很高兴看到你们的文章……对这些结果我没有什么贡献,所以我想不应和你们联名发表 ,这不是客气。我希望你们尽快发表。同时,他热情期待谷超豪访美讲学,并贴心为他们考虑访美的经费。杨振宁和谷超豪这次合作,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一次“卓有成效的合作”。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政办主任虞彬说,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位著名的数学家,最后的教职在复旦大学,谷超豪、胡和生夫妇尊为师长,两家关系很好,这一合作也是两代人情感的延续。三年八次约访,和季理真“无所不谈”密歇根大学数学系教授、温州籍著名数学家季理真,是杨振宁晚年无所不谈的“忘年交”。
image.jpg
杨振宁(左)接受季理真(右)访谈从2016年8月开始到2019年6月,季理真和同伴八次与杨振宁相约清华园,进行深度访谈。涉及的话题共有200余个,从数学到物理学、社会科学,从数学家到物理学家,从他们的伟大工作到浪漫生活,从快乐的成就到悲伤的事件,从学术上的亲密合作到互生嫌隙等无所不包。季理真说,当时已鲐背之年的杨振宁,还保持着睿智、机敏,能侃侃而谈数小时分享他对生活和科学的感悟,展示其惊人的洞察力和智慧。2021年9月22日,在杨振宁迎来百岁生辰之际,季理真和同伴编著的《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同年,该书被《中华读书报》评为年度十大好书。有评论称,该书通过以杨振宁视角,生动再现了20世纪重大的科学事件,阐述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及相互影响,既是一种“国家记忆”,也是华人科学家对世界科学史的独特贡献。此外,该书还获得普通读者的关注。书中“《第二次握手》和吴健雄”“诺贝尔和他的女朋友们”“杨振宁和女同学张景昭”等小标题后面,藏着年届期颐的诺奖得主杨振宁向世人披露的许多有趣的故事、慧眼独具的精彩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信息举报(0577)88703804 举报QQ 139703804|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自律管理承诺书|手机版|小黑屋|柒零叁网 ( 浙ICP备08111123号-1 )

GMT+8, 2025-10-24 03:32 , Processed in 0.8270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